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53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9篇
海洋学   53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1.
"05.6"广东致洪暴雨过程的预报着眼点   总被引:7,自引:23,他引: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5年6月18-25日广东省出现的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发现,从孟加拉湾、中南半岛至南海一带西南季风强盛,为广东上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水汽,850 hPa切变线在江南南部和华南北部之间维持、500 hPa南支槽在广东西部和广西上空长时间存在是这次暴雨过程得以持续的重要原因。同时还发现地面中尺度切变线位置与强降水落区相当吻合。此外,中高层相对湿度在降水减弱时率先表现出下降趋势,对暴雨结束时间的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水汽通量中心的分布与降水落区和强度较为对应;假相当位温的差值可以表示两等压面之间气层的不稳定度,负值越大,气层越不稳定。  相似文献   
92.
广州一次"黑色"暴雨的环流背景及触发机制   总被引:4,自引:22,他引: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北京T213和JMA中尺度模式分析场、NCEP/NCAR再分析资料,着重从高层环流特征、南亚西南季风、水汽条件、热力层结条件、动力触发机制等方面对2005年6月5日凌晨前后广州市区出现的一次“黑色”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高层南亚高压位于华南上空使华南上空具有辐散流场,活跃的西南季风为华南提供了稳定的水汽输送,暴雨开始前大气垂直层结处于非常不稳定状态,而东路低层弱冷空气的入侵则是这次大暴雨过程的动力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93.
广州短时大暴雨多普勒特征和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利用广州CINRAD-SA新一代天气雷达各种产品,对发生在广州市的一次短时大暴雨的多普勒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分析了该过程的天气特征及其变化,探讨了短时大暴雨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短时大暴雨产生于低空急流、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强抽吸作用的有利环流背景下,由多个单体排列成与单体移动方向一致的走向,依次穿越同一地区造成的。强度最强、强回波维持时间最长的单体同时伴有弱中气旋特征,并与强降水发生区域相对应。逆风区对对流的维持和加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4.
台风远外围大范围强对流天气成因综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忠  张东  蔡安安  方一川  叶爱芬 《气象》2007,33(1):25-31
为加深对台风外围发生的强对流天气的认识,提高对华南地区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和预警的能力,利用广东中尺度天气监测网的多普勒雷达、自动站资料和NCAR/NCEP的再分析资料等对2004年8月发生在台风云娜外围一次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形势背景、水汽、CAPE、SI、WI、垂直速度和海风辐合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前期受副热带高压和云娜外围下沉气流作用,地面连续高温,使低层大气内能不断积蓄;台风云娜向西北移动的过程中,华南上空的副热带高压和下沉气流减弱,在其外围弱低压槽、海风辐合和干线共同作用下触发了强对流;台风外围的稳定度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强对流在台风外围螺旋云带末端的高温、不稳定和相对高湿舌发生;风指数WI用于华南地区雷雨大风预报比其它指数更有效。  相似文献   
95.
以清远探空站资料为基础,对2003~2004年清远及其附近地区强对流(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下同)日最不稳定层位置及状态进行了统计,并把最不稳定层同几个规定层进行比较,总结出三种主要的产生强对流天气的T—LnP图型,为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参考。  相似文献   
96.
生态补水是恢复北方缺水河道地表水、地下水水力联系的重要方式。针对永定河(北京段)生态补水对玉泉山泉补给过程,采用六氟化硫(SF6)作为示踪剂和氘(D)、氧(18O)环境同位素分析方法,研究了生态补水条件下区域地表水、地下水转化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存在沿断裂形成的强渗透带,生态补水沿渗透带对玉泉山泉地下水有显著补给作用,永定河河水补给玉泉山泉地下水有两条补给路径:一是沿永定河断裂后经强渗透带补给玉泉山,二是沿着永定河断裂带径流,顺八宝山断裂向北东方向过田村,最终补给玉泉山泉地下水;(2)区域地下水流速差异不大,两条路径的平均流速分别为3.38 km/d和2.96 km/d;(3)河水补给占玉泉山泉地下水总补给量的比例为18%。研究成果对于加强在人工补水河道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过程中的水资源合理利用、高效补水以及水资源变化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
针对艾比湖流域盐渍化土壤盐分定量监测的需要,利用Landsat8 OLI多光谱影像进行土壤盐分估算模型研究,以提高土壤盐分反演的精度。通过分析不同含盐量土壤的影像光谱反射率特征和不同变换形式的光谱反射率与盐分的相关性,寻求对盐分含量敏感的光谱波段;采用多元逐步回归算法,分别建立基于OLI影像光谱与ASD光谱仪重采样光谱的土壤盐分估算模型,并对影像光谱模型进行校正。结果表明:ASD重采样光谱数据的对数倒数一阶微分变换的土壤盐分估算模型精度较高,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779;校正后的OLI影像光谱土壤盐分估算模型的R2从0.28提高到0.777 6,且均方根误差值仅为0.281。本研究实现了从实地测量光谱尺度向遥感多光谱尺度的转换,为土壤盐渍化的遥感定量监测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8.
广东后汛期季风槽暴雨天气形势特征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黄忠  张东  林良勋 《气象》2005,31(9):19-24
对1981-2002年广东后汛期季风槽暴雨期间的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广东后汛期的季风槽暴雨多数发生在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东或偏南的情况下,并与中纬西风槽或ITCZ有直接联系;季风槽多数位于华南地区上空或华南沿岸海面;高层辐散覆盖广东全部或大部,中心在华南近海。西南季风向北推进源于西南和华南地区低压槽发展,或由于热带气旋登陆后北上而牵动西南季风深入华南陆地,也有些过程是副高西端的偏南气流引导南海季风北进。对流活动有从南海北部或北部湾附近向华南移动的趋势,并有昼夜变化。  相似文献   
99.
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及其探测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16,他引:1  
介绍了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基本原理和双偏振参量。阐述了几种较常使用的估测降水强度的算法,并分析了不同算法之间的差异。讨论了利用双线偏振雷达观测资料识别冰雹区的方法,其中,基于模糊逻辑技术的冰雹识别模式,不仅可以反映出实际的冰雹区位置,而且还可以对其分类。  相似文献   
100.
崂山湾附近海域内波的侧视雷达(SLAR)图像信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87年5月进行的海洋航空遥感实验中,获得了黄海西部崂山湾附近海域(36°16′—36°30′N 120°45′—121°05′E)的内波侧视雷达(SLAR)图像。这组由8个波组成的内波,平均波长为1.32±0.24km,向岸传播的平均相速度为38cm/s,平均周期为57min;波峰线与等深线平行,图像上记录的波峰线长达40km。分析表明,这组内波可以用最低型内波理论模型来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