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1篇 |
免费 | 24篇 |
国内免费 | 4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6篇 |
大气科学 | 53篇 |
地球物理 | 3篇 |
地质学 | 30篇 |
海洋学 | 53篇 |
综合类 | 5篇 |
自然地理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142.
清远暴雨的气候特点及预报着眼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远、佛冈、英德一带是广东省3个暴雨区之一。暴雨常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造成极大影响。本文利用1957~1996年气象资料/,分析清远发生暴雨(日降水量≥50.0mm)的一般气候规律及各时期的预报着眼点,为提高预报准确率提供一些参考依据。1暴雨的年际分布清远1957~1996年共出现暴雨374次,平均每年9.4次。逐年间相差甚大,无明显的规律性(详见表1)。从表1可看出,最多的一年有17次暴雨,而最少一年只有4次。前10年(1957~1966年)暴雨次数最多,平均为10.5次/年,后10年(1986~1996年)最少,平均每年只有8次。2暴雨的季… 相似文献
144.
利用差值分析方法对广州国家基本站新旧址的常规同步观测气象要素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萝岗新站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小于五山旧站,年平均气温差值为0.9℃,年平均最高气温差值为0.4℃,年平均最低气温差值为1.1℃。(2)萝岗新站的平均风速明显大于五山旧站,萝岗新站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其中春夏季节的偏南风也占一定的比例,风向的季节变化不明显。(3)高温天气过程的最高气温差异不明显,风速较大时,最大差异为0.6℃。冷空气过程中,平流降温占主导地位时,新旧测站的最低气温差异约0.7℃;平均最低气温差异随晴空辐射加强而增大,平均差异达-2.7℃,极端差异达4.2℃。(4)萝岗新址2010年观测到极端最低气温-1.2℃,破了广州市极端最低气温0℃的记录。 相似文献
145.
出露潮滩上土壤含水量的遥感测量是潮间带地形地貌测量方法的一种新尝试,也是对潮滩生态环境深层次认知的一条途径。借鉴陆地土壤含水量遥感监测的经验,通过分析实测潮滩土壤含水量与其光谱值的关系,建立出露潮滩上土壤含水量遥感监测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研究区影像的土壤含水量进行反演尝试。研究结果为:(1)潮滩土壤含水量与光谱反射率的关系,波段的相关系数以ETM+4的相关性最大;(2)从多元线性模型、单波段模型、比值模型、仿植被指数模型的应用比较看,对于潮滩土壤含水量的遥感反演模型选用单波段模型的误差最小。结果表明,通过遥感测量和监测模型的反演,可以迅速得到海岸潮间带露滩上土壤含水量分布。 相似文献
146.
147.
148.
广东省前汛期分区强对流潜势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9—2012年前汛期广东和香港五个探空站资料计算得到的物理量,选取各个探空站与强对流天气相关性好的物理量作为预报因子,通过对各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数值进行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各物理量的参数估算值,分别建立五个探空站的强对流诊断预报方程,得到前汛期强对流潜势预报因子P,从而制作广东省未来12 h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并用此法回报了2009—2012年前汛期的强对流天气,对于P的值进行预报质量评定,以CSI评分为标准,选取五个探空站的P值的阈值,并以各个站的阈值对2013年前汛期的强对流天气进行预报质量评定,结果表明,进过拟合后的潜势预报预报因子P比单个物理量的CSI评分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9.
150.
目前缺乏针对特厚煤层工作面开采的电磁辐射特征研究。本文利用电磁辐射技术对彬县水帘洞煤矿特厚煤层综掘面和综放面动力灾害倾向进行了监测,得到特厚煤层电磁辐射强度和脉冲数特征。监测结果表明:(1)掘进工作面正常掘进时,强度和脉冲数都较小,强度在15mv以下,脉冲数基本为0;掘进至背斜构造时,强度增大、波动性较大,有弱动力灾害倾向;(2)综放面强度和脉冲数均较大,正常回采时强度在100mv以下,脉冲数在(6-10)×104范围内波动;周期来压时强度最大、脉冲数最小,强度最大到190mv,脉冲数最小值仅418次,有弱动力灾害倾向,现场采取的顶煤预裂有助于消除煤岩动力灾害发生可能性。电磁辐射变化特征对预测特厚煤层采掘过程中煤岩动力灾害倾向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