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85篇
测绘学   119篇
大气科学   172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117篇
海洋学   29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9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5年   3篇
  1942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91.
阿拉善北部的中蒙边界地区,晚古生代曾发生过脉动式拉伸作用,形成多期裂谷。泥盆纪发育造山期后断陷盆地。石炭纪和二叠纪是相继发生两期裂谷的活动期,早期有钙一碱性火山作用和磨拉石沉积。中石炭世的碱性和大陆拉斑系列火山岩、辉长岩和二辉橄榄岩,晚二叠世早期的双模式火山岩及碱性火成岩,分别代表了两期裂谷活动的高峰期。晚石岩世及二叠纪末期,各自为裂谷衰退期。  相似文献   
592.
中国东北及邻区 ,在中生代期间是否经历了大规模走滑运动而发生向东的逃逸和地壳加厚 ,是该区乃至碰撞造山带后碰撞地壳构造演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对已有资料的综合分析基础上 ,大兴安岭北段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可以划分为四期 :( 1 )可能发生在侏罗纪晚期的向南逆冲推覆运动 ;( 2 )平行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左行韧性走滑剪切作用 ;( 3)切割上述韧性走滑剪切带和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向南东的逆冲断裂作用 ;( 4)新生代北北东走向的正断作用。根据时空展布和运动学特征 ,推测前两期变形与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形成演化有关 ,第三期变形与古太平洋板块在亚洲大陆下的俯冲有关 ,第四期变形与现今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对采自第二期构造变形带内的同构造变质矿物黑云母的Ar Ar定年 ,获得了 1 2 7~ 1 30Ma的坪年龄和等时线年龄 ,据此确定该区地壳左行走滑运动的主要活动时期为白垩纪初期。这一研究成果与中国东北南部燕山地区走滑运动资料的结合 ,揭示出在白垩纪初期 ,中国东北及邻区地壳被向东挤出加厚。根据已有的区域地质资料 ,中国东北中生代以来地壳构造演化可以划分为 4个阶段 :( 1 )三叠纪期间与古亚洲洋关闭和杭盖—肯特洋及古太平洋收缩有关的地壳挤压与伸展变动 ;( 2 )侏罗纪至白垩纪初  相似文献   
593.
首钢地区表层土壤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鹏  孙天河  袁国礼  黄勇 《现代地质》2012,26(5):963-971
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和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首钢地区表层土壤中Fe、Cr、Ni、V、As、Cd、Pb、Cu、Zn、Hg 10种重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0种元素可以归结为4类:第一类Ni、V、As的含量低于自然背景值,主要受成土母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第二类Cd、Cu、Pb、Zn的含量已经超出自然背景值,其中Cu、Pb、Zn属于轻度污染,Cd属于中度污染,这一类元素主要受到交通和冶炼等人为因素的影响,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居民区;第三类为Fe、Cr,同时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高值区集中分布在厂区和部分居民区;第四类为Hg,Hg因其是一种非点源污染的元素而单独聚为一类,主要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且高值样点位于河流区。总体而言,首钢地区表层土壤已经受到部分污染,需密切关注其对环境的危害及人群的潜在健康风险。本研究对该区域土壤污染风险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94.
沙尘暴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60,自引:71,他引:160  
沙尘暴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它的发生发展既是一种加速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过程,又是土地荒漠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具体表现。本文从沙尘暴的基本特征与危害,沙尘暴形成原因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沙尘输送及沙尘暴灾害防灾减灾对策研究等几方面,对沙尘暴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回顾,较系统地反映了沙尘暴研究的某些进展。  相似文献   
595.
北京十三陵中元古代常州沟组底部的粗砂岩(1.8 Ga)和大红峪组硅化碳酸盐岩(1.6 Ga)中都发现了众多铁质宇宙球粒。大多数未喷膜的二次电子像宇宙球粒是圆形的,少数呈长条状,由于在大气层中熔融作用,多数球粒表面具有金相饰纹和“排气”孔洞。使用电子探针分析对30个颗粒中44个测点的检测结果(%):FeO 80~95,Cr2 O30.78~6.56,NiO 0.06~0.41,CoO 0.02~0.46。相对比较Cr2O3 在常州沟组中较多一些,而FeO在大红峪组中稍多一些。宇宙球粒的氦同位素分析值却截然不同;3He/4He×10-8分别为:57.50±2.16(常州沟组)和1.23±0.43(大红峪组);4He×10-8 cm3STP/g分别为:55.54(常州沟组)和809.6(大红峪组);然而宇宙球粒的氦同位测定值都比各自的母岩高出许多;氦同位素的异常为所发现的宇宙球粒的地外来源更加确定。  相似文献   
596.
利用1961—2005年西北及内蒙古地区208个地面气象站春季沙尘暴日数的观测资料,对沙尘暴发生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沙尘暴偏多,80年代沙尘暴开始减少,90年代最少,21世纪的前5 a沙尘暴呈现出先增多后减少的趋势。基于1961—2005年的NCEP资料进行了原因探析,结果表明:①在沙尘暴多发年代,我国北方大部分区域风速出现了正距平,而在沙尘暴少发的年代,风速呈现出负距平;②在沙尘暴多发的年代,我国中高纬地区出现明显的气旋性流场距平,其南侧西风增强了我国西北及内蒙古地区偏西风风速,而在沙尘暴少发的年代,则与之相反;③极锋锋区在60—70年代强度偏强,从80年代开始强度呈现出明显的减弱趋势,21世纪初期锋区强度继续减弱,但其中心位置有小幅的自北向南移动。  相似文献   
597.
以候鸟丹顶鹤为例,利用相关气象站点数据,统计分析丹顶鹤栖息地主要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并分别根据温湿指数、基于黄金分割法的人体舒适度进行舒适等级划分,探索季节性迁徙的气候养生特征与内涵。研究发现:(1)丹顶鹤迁徙过程中所处日均气温在2℃~22.5℃范围内,相对湿度处于45%~80%之间,当气温升到3℃(春季迁徙)、气温降到13℃(秋季迁徙)、相对湿度降到60%左右是丹顶鹤开始迁徙的临界值,温度是影响丹顶鹤迁徙的主导气象因素。(2)通过对比南北两地各月的气温、相对湿度、舒适度等级天数以及空气质量指数,11月至次年3月北方严寒,南方舒适湿润,两地温差可高达40℃,以海南岛、东南沿海一带为最舒适旅居区;4月至10月南北两地温差可高达25℃,北方城市处于广义舒适域中,更适合作为季节性旅居地。  相似文献   
598.
基于元江、成都与西安三个不同气候带城市的逐日疾病死亡数据与同期气象数据,首先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探究了这3座不同气候带城市气温对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的影响,然后使用归因分值(AFs)量化不同气温段对呼吸系统疾病所造成的健康损失,并定量评估三地之间季节性气候趋利可获得的死亡风险降低效应。结果表明:(1)元江、成都与西安地区气温与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关系大致分别呈“W”、反“J”、反“J”型分布。(2)气温对元江老年人群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以高温即时性更为突出,对于成都、西安老年人群而言,则以低温滞后性更为显著。(3)元江、成都与西安由气温造成的AFs分别为9.64%、11.25%和18.26%,其中冷效应对呼吸系统疾病产生的死亡风险更大。将气温进一步细分为4个气温段(极端低温、中等低温、中等高温和极端高温),中等低温造成的超额死亡累计人数最多,这与其发生频次多密切相关。(4)若元江、成都、西安有意愿有条件的老年居民采取候鸟式季节性气候趋利避暑或避寒康养,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由当地季节性不适气候所产生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599.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加之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人口老龄化日趋凸显,广大民众追求舒适环境进行旅居康养的需求逐年提高,气候康养产业也逐渐成为热门产业。本文基于人体舒适度,概括了国内外气候量化表征的研究成果,归纳了不同舒适度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利弊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气候康养理念,康养气候资源及其康养效应,以及康养地的适宜性评价进行了梳理,展望了相关学科研究及产业发展动向,旨在促进气象医学发展,为加快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00.
为了探明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的关系,合理实施辽宁省县域城市疾病预防预警,基于2016—2018年辽宁省北票市和西丰县两县域城市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和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病例资料,分析当地呼吸系统疾病住院就诊人数的季节分布特征及其年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the 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探究了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的影响,并按性别、年龄分层建模,使用归因分值(Attributable Fraction,AF)量化了暴露在特定气温(极端低温、中度低温、中度高温、极端高温)范围内的患病风险。结果表明,两地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全年峰值出现在冬春季,患病人群以少儿和老年人群居多。北票市、西丰县人群的最适宜气温分别为26.2、22.2℃;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的影响以低温滞后效应为主,高温存在即时效应但并不显著。北票市和西丰县分别有27.0%(95%置信区间为20.3%~32.9%)和29.0%(95%置信区间为22.1%~35.0%)的呼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