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8篇 |
免费 | 117篇 |
国内免费 | 12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0篇 |
大气科学 | 175篇 |
地球物理 | 97篇 |
地质学 | 234篇 |
海洋学 | 98篇 |
天文学 | 9篇 |
综合类 | 51篇 |
自然地理 | 9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28篇 |
2022年 | 22篇 |
2021年 | 26篇 |
2020年 | 29篇 |
2019年 | 34篇 |
2018年 | 29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25篇 |
2014年 | 44篇 |
2013年 | 35篇 |
2012年 | 35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31篇 |
2008年 | 27篇 |
2007年 | 34篇 |
2006年 | 34篇 |
2005年 | 30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陆潄芬 《地理学报(英文版)》1955,(1)
地图是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和文化事业的重要工具。通过了人类在地面上的劳动,人们将新的发现及成果,充实和改善地图壳;所以地图和一个社会的经济及科学的成就具有密切联系的。 相似文献
92.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及多媒体教学的使用,根据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北京市的许多中学都着手建设或者建设了地理教室。但没有相关文献介绍北京市地理教室的建设和使用情况,也没有了解地理教师对地理教室建设的看法与意见。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北京地理教师的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了解北京地理教室建设的现状,并通过对地理教师的调查,分析地理教师对地理教室建设的意愿。通过对北京16个区县240所学校地理教师的调查,笔者发现地理教师们更加愿意拥有独立的地理教室保证地理学科的独立;地理教师希望将“学生为主体”理念配备地理教室;他们希望教室内部有不同的功能区,这样便于教室内部调整;教师更愿意与学生一起将情感、智慧一并投入到地理教室当中,突出地理教室的独特之处;教师们注重教室的实用性;教师们希望建设地理教室还需考虑学生的心理。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室建设的参与度很高,并提出相关的地理教室建设意见。 相似文献
93.
1980-2010 年和田绿洲土地利用变化空间耦合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气候变暖、西部大开发及2009 年以来实施的19 省市对口援疆建设背景下,和田绿洲面临着全方位经济发展所引发的水土资源需求的巨大挑战。为此,基于研究区3 期18 景TM/ETM+遥感影像目视解译,从空间耦合角度分析了和田绿洲1980-2010 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表明:① 1980-2010 年,和田绿洲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显著。耕地、城乡工矿居民地面积分别增加了32.32%、142.23%,灌丛与荒漠草地面积分别减少了23.12%、18.82%。新增耕地主要源于草地、未利用地开垦及毁林开荒。绿洲耕地向西北方向逆盛行风向扩张,其质心年平均偏移16.5 m。② 中游绿洲区与下游荒漠区的绿洲面积、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信息熵与均衡度等分别呈现上升与下降相反趋势。这种以耗水量为纽带的空间耦合源于中游耕地扩张导致的下游径流量逐年减少而造成的下游土地退化。③ 耕地扩张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水平的同时,林地与草地遭受破坏,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上升,过渡带植被受损严重,系统不稳定性增强,威胁到和田绿洲稳定,进而危及塔里木河下游生态安全。故建议进一步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缩减高耗水量作物种植面积,严禁以各种名义的开荒;制定塔里木河流域地表水分配法案,立法保障关于地表水分配、增加生态用水等规定严格实施,同时严禁地下水过量开采。 相似文献
94.
95.
96.
甲维盐属高效半合成抗生素杀虫剂。在哈尔滨市典型黑土农田区,研究不同浓度甲维盐处理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甲维盐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动物群落的个体密度和类群数量,且这种趋势随着甲维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强;显著改变了群落的垂直分布格局,表聚性特征被削弱,使动物较多地聚集于5~15 cm土层;改变了群落多样性特征,其中螨类和跳虫对多样性的贡献相对较大;显著改变了表层土壤化学性质,但不同动物类群对土壤环境变化的响应规律不同,螨类和跳虫对甲维盐干扰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甲维盐处理可以显著改变黑土区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浓度是影响该过程的重要因素,施用杀虫剂时需慎重评价其生态后果。 相似文献
97.
为了探讨韧性剪切带中纳米颗粒的发育过程和形成机制,进而厘定纳米颗粒对韧性剪切带形成过程和应力机制的指示作用,选取了在小妹韧性剪切带里发育的3种岩石样品(花岗岩、花岗质片麻岩和石英片岩),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其中的纳米颗粒结构及纳米颗粒的聚集形态.观察结果表明:存在2种基本形态——球形的粒状和长条形的柱状,粒状纳米粒子(纳米粒)在3种岩石中都广泛发育,而柱状纳米颗粒(纳米棒)则在花岗质片麻岩中最发育.对纳米颗粒聚集形态研究,可将发育阶段分为:粒化阶段-异化阶段-成层堆积阶段.再次活动时,首先是经过活化阶段,形成复体颗粒,然后再重复上述阶段.结合纳米颗粒形态变化过程,其形成机制可能为脆-韧性变形. 相似文献
98.
对琼州海峡及周边海域约600个表层样品进行粒度分析后发现,琼州海峡内沉积物以粗粒的含砾砂及砂为主,自海峡内向口外则由砂向粉砂过渡,最外侧分布有更细粒的粘土质粉砂,东口砂质沉积物边缘以弧形分布为主,西口呈指状分布.按峰态类型可将粒度频率曲线分布划分为海峡东单峰态、海峡东双峰态、海峡内单双峰态、海峡西单峰态及海峡西双峰态5个区域.采用GSTA模型对沉积物运移趋势分析后发现,沉积物在海峡内主要由南北两侧向中间运移,海峡东口沉积物具有比较明显的由口内向口外输运的趋势,海峡西部沉积物出海峡口后显示了向北输运的趋势,沉积物粒度特征分布及运移趋势说明海峡内及两侧三角洲内沉积物主要来自于海峡底部及南北两岸的潮流冲刷物.根据琼州海峡现代沉积环境,结合周边4个柱状沉积物粒度及14C测年分析,发现琼州海峡的最终形成大约开始在距今8 000 a前,由于海平面的上升,潮流作用塑造了海峡初期的地貌,直到距今约5 000 ~4 600 a前,琼州海峡一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潮流三角洲发育也最广,之后由于暖期的结束,海平面下降,随着潮流作用的减弱,琼州海峡趋于稳定状态,逐渐形成今天的海峡及口外水下三角洲地貌. 相似文献
99.
按照农业用地、非农用地差别化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TOPSIS、ESDA、耦合协调度及地理探测器等模型,科学测定土地利用效益,探究其耦合协调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农业用地效益、非农用地效益均呈逐步增长趋势,且均呈现东部、中部、西部逐级递减的总体格局,农业用地效益的区域差距呈先缓慢拉大后逐渐缩小趋势,非农用地效益的区域差距进一步拉大。(2)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度均在稳步提升,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且集聚性逐步减弱,说明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态势逐步呈现均衡化,区域之间差距在进一步缩小。(3)生活水平、产业发展、经济运行、科学技术及资源禀赋均对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度具有正向相关,不同空间集聚类型涉及影响因子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