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篇 |
免费 | 20篇 |
国内免费 | 8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篇 |
大气科学 | 113篇 |
地球物理 | 5篇 |
地质学 | 11篇 |
海洋学 | 3篇 |
综合类 | 1篇 |
自然地理 | 3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4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本文根据现场调查资料描述了四川省相邻的两县石渠县和德格县分别发生的Ms5.1和5.0级地震的灾害情况,并对这两次地震的灾害特征和灾害环境等作了对比。虽然这两次地震的震级相近,宏观震中仅相距约130km(直线距离),但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却相差较大。导致这种灾害明显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先前的冻胀灾害和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建筑物场地条件的不同。 相似文献
23.
近30年来中国气候的干湿变化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本文利用1951—1980年的月平均温度,计算了中国各地水分需要量。根据水分需要量和降水量大小,将我国划分成潮湿、湿润、半湿润、半干燥和干燥5类气候区;并对这5个气候区1950年前后各30年时段的气候干湿状况进行讨论;此外还对影响气候干湿变化的重要因子,我国近30年来的降水进行了分析。 近3O多年来,各气候区的降水及气候状况呈现了不同的变化:潮湿和湿润气候区50年代降水较多,60年代降水偏少,70年代降水呈多变态;半湿润和半干燥气候区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为多雨时段,1965年始,降水偏少,处于少雨阶段, 相似文献
24.
夏季长江淮河流域异常降水事件环流差异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长江、淮河同处东亚中纬度,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相似,大量相关研究基本是把江淮流域天气气候事件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然而对长江、淮河流域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发现,长江、淮河流域夏季异常降水事件有各自不同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但环流差异及成因并不十分清楚。本文根据中国台站降水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物理量诊断和现代统计学等方法,重点分析长江、淮河流域梅雨期降水异常事件发生时南北半球大气环流内部动力过程的差异及成因。研究指出:长江(淮河)流域梅雨期降水异常偏多年500 hPa位势高度场亚洲中高纬度环流呈现为南北向(东西向)的波列与东亚中高纬鄂霍茨克海阻塞频次增多(减少)以及200 hPa高度场上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强度加强(减弱)、稳定(移动)有关;长江(淮河)流域梅雨期降水异常偏多年主要水汽来源与南半球澳大利亚高压、马斯克林高压位置偏东(西)造成西太平洋150°E~180°(阿拉伯海50°E~60°E)地区越赤道气流加强有关。长江(淮河)流域梅雨期异常降水事件大气环流内部动力过程最显著的差异表现为: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加强(减弱)以及南半球澳大利亚高压、马斯克林高压位置偏东(西)。 相似文献
25.
利用1971~2000年逐月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同化资料(Carton等,2004)、1980~2000年逐月NCEP/NCAR再分析资料(Kalnay等,1996)探讨中部型(暖海水首先出现在120°W以西)和东部型(暖海水首先出现在120°W以东)El Nino事件赤道纬向风应力及洋流的异常变化与暖海水信号的传播特征。研究指出:(1)中部型和东部型El Nio事件发生时,太平洋上赤道海表最大西风应力距平在西太平洋地区都有显著的东传现象,但中部型El Nio事件西风应力距平强度强,造成西太平洋赤道表层的东向流可达东太平洋地区,这类El Nio事件强度偏强。(2)中部型El Nio事件,赤道表层洋流辐合区及其下沉运动由西太平洋向东太平洋传播,辐合下沉运动抑制了深层冷海水上翻,西太平洋暖水能够传到东太平洋与西太平洋赤道表层洋流辐合区及其下沉运动的东移有关。(3)东部型El Nio事件西太平洋赤道表层洋流辐合区及其下沉运动没能直接传到东太平洋地区,东太平洋暖水形成与局地(120°W以东)辐合下沉运动抑制深层冷海水上翻有关;东部型El Nio事件暖池次表层的暖水,不是沿着西太平洋赤道次表层向东传播到东太平洋地区,而是由南太平洋西边界流将暖池海水带到40°S左右的西风漂流区,再由西风漂流平流到东太平洋。 相似文献
26.
多因子和多尺度合成中国夏季降水预测模型及预报试验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根据青藏高原60个站平均的月积雪深度、热带太平洋Nino 3区月海温和中国160个站月降水量等资料,用小波变换和相关分析,分析了1958~1998年秋冬季青藏高原异常雪盖与El Nino-南方涛动(ENSO)的关系、多时间尺度变化的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型式.并取青藏高原积雪和Nino 3区海温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和线性趋势三种不同时间尺度的小波分量作为预报因子,对我国夏季降水距平作线性回归,建立了相应的预测模型.最后,利用1999~2002年的独立资料进行了预报试验,并在2003年和2004年应用于实际预报.研究表明,青藏高原雪盖与ENSO这两个物理因子彼此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它们都是多时间尺度现象,并与中国夏季降水有较好的关系.在不同时间尺度上不仅有不同的相关型式,而且相对贡献也有变化.回归预测模型的拟合情况和预报试验表明,综合考虑前期秋冬季青藏高原雪盖和ENSO这两个物理因子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和线性趋势作为预报因子建立的预测我国夏季降水距平分布的模型,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27.
全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耦合模型及调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已经导致许多地区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服务退化和巨灾风险增加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何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风险,促进全球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论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全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耦合模型及调控对策(2014CB954300)"以可持续性科学为主要依据,以有序人类活动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实地观测、模型模拟和情景分析为主要手段,揭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定量关系,评估气候变化条件下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的影响,建立气候变化—有序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耦合模型,提出景观及区域尺度上人类适应全球变化的综合策略。该研究项目将有助于发展和完善景观可持续性科学,促进我国半干旱地区主动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土地系统设计的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28.
一、概况1989年4月16日至5月4日,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境内先后发生4次6.0级以上强烈地震。地震的强度大、频度高、余震多、持续时间长。截止5月26日统计,共发生M≥1.0级以上的地震14907次,其中3.0~3.9级150次;4.0~4.9级25次;5.0~5.9级3次。这次6.7级强震群的宏观震中位于县城东南的小坝村附近人烟稀少的大山区,震感范围波及三省、区的十余县,震中烈度Ⅷ度,震中区的房屋少数倒平,多数倒塌和 相似文献
29.
华南前汛期盛期中国东部降水异常模态的环流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58~2011年中国东部(105°E以东)316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及环流逐日再分析资料,利用统计分析、物理量诊断等方法,探讨华南前汛期盛期(5月21日至6月10日)中国东部降水异常模态及对应大气环流特征和可能成因。分析发现,华南前汛期盛期中国东部降水异常表现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降水模态:第一模态为华南全区一致型,当其时间系数为正(负)时,整个华南降水偏多(少),黄河中游降水偏少(多);第二模态为华南沿海东部型,当其时间系数为正(负)时,华南沿海东部降水偏多(少),而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少(多)。研究发现,造成华南前汛期盛期两个降水型的环流特征有明显差异:全区一致型降水主要受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南北偏移、副热带高压脊东西偏移及低层南海北部异常风场影响;沿海东部型降水主要由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强弱及位置异常、副热带高压强弱变化、低层日本以南西太平洋异常风场导致。此外,两个降水型对应环流异常的成因也各不相同。第一模态中高层环流异常由丝绸之路遥相关型导致,低层风场异常在5月下旬由阿拉伯海向下游传播的风场异常波列引起,在6月上旬则由西太平洋西移的异常反气旋(气旋)造成。第二模态的中高层环流异常先后由极地—欧亚遥相关型、环球遥相关型引起,低层风场异常由高层环流异常的动力作用造成。两降水型均存在整层深厚的垂直运动,但第一模态的垂直运动在高层闭合且对应显著的辐合辐散异常,第二模态则不具有上述特征。 相似文献
30.
1880年以来华北降水及水资源的变化 总被引:124,自引:9,他引:124
分析了1880年以来华北地区降水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研究表明,华北降水存在着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1883 ̄1898年和1949 ̄1964年是华北降水较丰沛时段,1899 ̄1920年和1965 ̄1997年华北降水处于偏少阶段,其中1980 ̄1993年降水持续偏少,干旱现象严重研究指出:华北夏季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 夏季东亚-西太平洋地区上空500hPa位势高度场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