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70篇 |
免费 | 106篇 |
国内免费 | 17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00篇 |
大气科学 | 96篇 |
地球物理 | 109篇 |
地质学 | 353篇 |
海洋学 | 122篇 |
天文学 | 32篇 |
综合类 | 67篇 |
自然地理 | 7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32篇 |
2022年 | 35篇 |
2021年 | 33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35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33篇 |
2016年 | 21篇 |
2015年 | 28篇 |
2014年 | 38篇 |
2013年 | 36篇 |
2012年 | 33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32篇 |
2009年 | 43篇 |
2008年 | 48篇 |
2007年 | 47篇 |
2006年 | 40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29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25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24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22篇 |
1979年 | 5篇 |
1959年 | 3篇 |
1938年 | 6篇 |
1936年 | 12篇 |
1935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目前地理信息系统飞速发展现状和教学内容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论述对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的必要性。针对目前高等院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内容调整,提出了基于实践教学的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内容改革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2.
83.
84.
85.
采用复EOF分析方法,对全年热带太平洋海域的上层洋流异常做了统计动力诊断,主要结论有:热带太平洋上层洋流异常复EOF分解第一、二模态的空间场均为赤道所俘获,并在赤道南北方向均呈迅速衰减的态势,其表现为赤道陷波的形式。第一、二模态时间系数为复数,其辐角均集中在两个状态,其模则表示了流场异常的大小。该时间系数均有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其年际变化的周期均与ENSO相同;在冬季,其年代际变化周期分别与北太平洋主要气候模态PDO和NPGO,以及热带外北太平洋流场异常复EOF分解前两模态的周期相同或相近,这反映了热带与中纬度各大气、海洋系统之间的相互耦合。由各模态流场异常可得相应的垂直运动异常,从而可估计SSTA的动力变化;第一模态在赤道东、西太平洋处呈现东西向的跷跷板变化;第二模态则在西太平洋赤道上以及其北侧的西太平洋暖池处,呈现南北向的跷跷板变化。第一模态的性质为海洋赤道Kelvin波的异常,可称之为ENSO的主要模态;第二模态的性质为海洋混合Rossby-重力惯性波的异常,可称之为ENSO的次要模态。 相似文献
86.
87.
在实时GPS精密单点定位中,能否快速有效地得到高精度的卫星钟差预报值是影响实时单点定位速度和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GPS原子钟的高频率、高敏感和极易受到外界及其本身因素影响的性质使得卫星钟差预报至今都没能得到很好地解决,本文在目前的卫星钟差预报基础上,分别探讨了利用灰色模型理论、线性模型和二次多项式模型等方法,以IGS超快星历中2004年12月7日卫星钟差观测资料预报8日的卫星钟差为例进行卫星钟差预报研究,初步得出如下结论:在利用IGS超快星历的前一天的卫星钟差观测值预报后一天的钟差时,线性模型相对方便有效;而灰色模型只要选取合适的模型指数系数,能得到较高精度;但二次多项式模型预报精度较差。利用线性模型能达到或优于IGS超快星历预报钟差的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88.
古侵蚀速率的时空变化规律是研究构造-气候-地表侵蚀之间耦合关系的重要线索。已有的研究多侧重于百万年(106)或百年(102)尺度上的侵蚀速率限定, 但对千年至十万年(103~105)尺度上的侵蚀速率限定较少。河流阶地的发育能够延续千年至十万年, 其沉积记录保留了大量流域侵蚀信号, 为建立该时间尺度上的流域古侵蚀速率记录提供了理想的数据支撑。本研究介绍了一种千年至十万年尺度上的流域平均古侵蚀速率计算方法。基于河流阶地10Be深度剖面, 约束阶地表面沉积物的10Be继承浓度和阶地面废弃年龄, 进而计算出多期阶地发育期间的流域平均古侵蚀速率。随后, 以青藏高原东北缘北祁连西段为例, 基于山前6条河流(自西向东分别为石油河、白杨河、北大河、洪水坝河、丰乐河和马营河)已发表的16个阶地10Be深度剖面数据(共81个10Be样品)和7个现代河道沉积物的10Be浓度数据, 建立了北祁连西段约200 ka以来的流域平均侵蚀速率记录(共23个侵蚀速率值)。结果表明, 北祁连西段千年至十万年尺度上的流域平均古侵蚀速率变化趋势与气候波动曲线之间存在较强的对应性, 揭示了气候变化是引起流域地表侵蚀的关键因素。上述实例证明, 应用河流阶地10Be深度剖面可有效地计算千年至十万年尺度上的流域平均古侵蚀速率, 并有助于深入剖析构造、气候和地表侵蚀过程三者之间的潜在关系, 进而推动活动造山带地区定量地貌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89.
基于MODIS数据不同荒漠植被指数的空间变化研究--以新疆三工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通过对三工河流域的实例研究,探讨了干旱区不同下垫面荒漠植被指数的空问变化规律。采用植被信号/土壤噪音对15个植物样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三工河流域荒漠植被指数的梯度变化及适宜性。结果表明:扇缘溢出带植被指数值最高,其次是山前丘陵带和固定沙丘,较真实地反映出了三工河流域荒漠植被的梯度变化规律;扇缘溢出带的EVI值要比NDVI值离散程度小,趋势平稳,在扇缘溢出带用EVI能更好地反映植被生长状况;山前丘陵带的NDVI值要比EVI值均匀,山前丘陵区用NDVI这一植被指数较好,扇缘溢出带和固定沙丘区用EVI要比用NDVI好。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