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100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15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108篇
海洋学   3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6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61.
东南极中山站-昆仑站断面最高和最低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中山站-昆仑站断面自动气象站2 m气温和同期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极沿海到内陆高原的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 并通过个例讨论了气温出现极端过程的天气背景. 结果表明: 南极中山站-昆仑站断面最高和最低气温季节变化趋势基本相似, 年际变化不明显. 最高气温标准偏差大于最低气温, 冬季气温标准偏差明显大于夏季, 且夏季气温变化幅度远小于冬季. 随海拔的增加, 最高气温年较差逐渐增大, 最低气温年变化的无芯率(气温没有明显的最小值程度)呈增大趋势, 夏季气温变化幅度逐渐增大, 冬季气温变化幅度的区域性差异不明显; 2005年7月25-31日的极端降温过程主要受到极涡、地面冷高压及下降风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362.
风成黄土对东亚冬夏季风优势期转换及起迄时间起到良好指示作用,探究风尘黄土堆积、发育特征与东亚季风演变的耦合关系十分必要。本文通过研究汉江一级阶地上覆黄土-古土壤序列的构型、磁化率、烧失量、粒度、元素组成特征,分析汉江一级阶地抬升以来黄土-古土壤序列的成因及成壤特征,探究东亚冬夏季风的演化序列。结果表明:(1)汉江上游地区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地层构型为表层土(MS)-近代黄土(L0)-古土壤(S0)-过渡层(Lt)-马兰黄土(L1),磁化率、粒度、烧失量、元素组成等特征指示各地层成壤强度特征为S0>L0/Lt>L1。(2) 成壤强度指示18000 a BP以来,东亚冬夏季风演替特征为末次盛冰期冬季风强烈→全新世早期冬季风减弱→全新世中期夏季风主导→全新世晚期夏季风减弱~,冬季风强盛,其演变滞后于低纬太阳辐射变化2000~3000 a。(3)该风尘堆积物理化性质对6000~5000a BP的气候恶化期有所响应。总而言之,汉江上游一级阶地上覆黄土为风尘堆积物,指示18000a BP以来东亚季风的变迁规律及季风异常事件,能够体现北亚热带对全球气候变化及极端事件的响应。  相似文献   
363.
利用ERA40、NCEP 20世纪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南极中山站到Dome-A断面考察资料,对德国极地与海洋研究所区域气候模式-HIRHAM模拟的南极2 m气温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1)模拟的多年平均场空间特征与ERA40和NCEP 20世纪再分析较为接近.(2)模拟存在冷偏差,整个南极地区与EAR40偏冷1.8℃,与NCEP 20世纪再分析偏冷5.1℃.(3)与EAR40偏差存在季节差异,夏季偏冷3.4℃,秋季偏暖0.004℃.进一步分析发现,HIRHAM模式模拟的近地层大气湍流状况与实际状况不同是2 m气温模拟偏差产生的原因:(1)南极夏季近地层观测样本中逆温和非逆温并存,原因是感热通量正负并存,但HIRHAM模式模拟基本全为逆温状况和负感热通量.(2)南极秋、冬季观测基本全为逆温,HIRHAM与之较为吻合,这部分解释了秋、冬季节模式模拟偏差不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364.
吉林西部向海湿地环境退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向海湿地位于半干旱的吉林西部平原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文条件决定了湿地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在自然和人为驱动影响下,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明显的退化趋势,湿地面积缩小、调节功能削弱,区域荒漠化发展迅速.通过对湿地发育的环境背景条件分析,剖析了湿地退化的现状及驱动机制,水陆界面的脆弱性是湿地退化的环境背景条件,而气候干旱化、上游水的大量截流、水利工程设施及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等自然、人为因素的耦合作用,加速了湿地的退化过程.基于湿地退化的现状和驱动机制,河流湿地退化的恢复必须从湿地的水文功能出发,考虑水资源的循环和转化,制定水资源综合利用方案及生态技术和生态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365.
近20年吉林西部水旱灾害变化特征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吉林西部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特别是自1980年以来,水旱灾害造成的成灾面积及其损失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这与我国和世界其它地区水旱灾害增多的趋势相一致。以往大多认为这一趋势是全球变化和自然因素引起的。文章通过对吉林西部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是人类对自然不合理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如土地的沙漠化、盐碱化,草地的严重退化和社会其它因素。  相似文献   
366.
卞雄飞 《地质与资源》2012,21(4):390-394
通过对纳日贡玛斑岩钼(铜)矿床的蚀变类型的详细研究,识别了矿床蚀变的3种主要类型:钾硅酸盐化、青磐岩化和长石分解蚀变.前二者为矿区早期形成的蚀变,长石分解蚀变形成于晚期.钾硅酸盐化蚀变主要以黑云母化、钾长石化为特征,青磐岩化以脉状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等蚀变矿物的发育为基本特征,长石分解蚀变则发育绢云母、高岭土、方解石、硬石膏等矿物.研究认为矿化与石英-辉钼矿±硬石膏±黄铜矿±黄铁矿脉、辉钼矿±黄铁矿±黄铜矿脉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67.
为确定研究区含水层的弥散系数,进一步开展咸水体运移的数值模拟,根据研究区的地质背景和水文地质条件,针对含水层中咸水体分布格局设计并开展了示踪试验。利用试验获得的数据初步分析了咸水体垂向和横向运移特征,提出了依赖于单尺度示踪试验结果推求多尺度下弥散系数的内推-外延法,据此计算了试验尺度上的弥散系数。示踪试验结果直观地反映了咸水体对抽水井中氯离子质量浓度的影响,确定了试验尺度上的横向弥散度为7.42 m,垂向弥散度为41.4 m。基于弥散方程的解析解,采用半程拟合的方法进行尺度效应的分析,确立了横向及垂向弥散度与试验尺度关系分别为y=0.007 5·e0.129 3xy=0.102 9e0.049 2x。根据上述定量关系可进行同类地区相似条件下的弥散系数计算和尺度效应分析,从而为进一步开展咸淡水交互地带水盐运移的模拟和预测提供参数基础。  相似文献   
368.
阿鲁科尔沁旗陶海营子剖面以灰、灰黑、黄绿色的砂板岩组合为特征,是林西组典型剖面之一,含双壳、叶肢介、 植物和孢粉化石,时代为晚二叠世晚期。对采自剖面上部第61 层的长石岩屑砂岩中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 同位素 测试,获得了96 颗锆石的谐和-近谐和年龄,同时引用该剖面第1 层已发表碎屑岩97 颗锆石数据,共计193 个碎屑锆石数据 年龄统一分析。193 颗碎屑锆石按年龄值和频率分布特征可分为五组:248~302 Ma (80 颗,41%),峰值年龄为263 Ma; 312~388 Ma(24颗,12%); 417~523 Ma(26颗,13%);564~991 Ma(38颗,20%);1000~2775 Ma (25颗,13%,207Pb /206Pb 年龄)。最小年龄段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263±1.7 Ma (MSWD=1.7, n=80),与最小的峰值263Ma 年龄相吻合,推测测年样品 沉积时间下限为263 Ma,表明其沉积时代应为晚二叠世。碎屑锆石年龄谱值表明其沉积物源具多样性和复杂性,主体应来 自东北各地块,同时存在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物源信息(1637±26 Ma,1791±24 Ma,1927±31 Ma,1954±24 Ma, 2089±31 Ma,2671±21 Ma,2775±21 Ma)。本次获得最年轻的一组碎屑锆石的峰值年龄为263 Ma,表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 板块的最终闭合时间应该在晚二叠世之后。  相似文献   
369.
利用ECMWF和HALOE资料,分析了1991~2002年两种资料中温度垂直廓线、平方差水平分布,并通过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平流层不同高度温度变化趋势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中低纬度地区,10 hPa以下两种资料中温度垂直廓线非常吻合;10~2 hPa高度,HALOE资料中温度比ECMWF资料中温度要高;1 hPa高度上,两种资料也有比较小的差异.在南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温度的差异比较明显,整个平流层中,HALOE资料中温度比ECMWF资料中温度要高.平流层中温度的水平分布差异随着高度而增大.中低纬度地区温度差异相对较小,南北半球50°以上地区差异比较大.在平流层的中低层100 hPa、50 hPa和10 hPa高度,两种资料中温度的变化趋势一致,但是HALOE资料中温度的递减趋势要更明显.在平流层高层2 hPa,1996年后两种资料中温度的变化趋势相反.本研究将为平流层温度研究的资料选择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70.
采用数字图像增强技术,对遥感影像进行增强处理,提取控矿构造和地层信息;运用比值逻辑乘运算提取混合矿化蚀变信息;结合控矿构造和地层信息,选择三者吻合度较好的区域,圈定了矿化蚀变异常区域.野外调查证实,部分蚀变异常区与铁矿采区吻合较好,并见多处含金矿化石英细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