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100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15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108篇
海洋学   3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6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南极海冰的变动与赤道SST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1973—1982年卫星观测的南极海冰资料,借助于谐波分析和谱分析计算方法,探讨了南极海冰与东、西太平洋赤道海温(SST)的关系。发现南极海冰和东太平洋赤道海温都存在准三年振荡周期,并且它们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2.
《南半球数值分析资料图集》是根据世界气象组织1986年1月出版的长期天气预报系列研究报告之七的内容编译而成的。原材料包括有图集和微缩胶片资料。中文译本只有图集。这份材料是澳大利亚墨尔本世界气象中心根据从1972年9月到1982年8月每天天气圈的客观分析(数值分析)整理和加工得到的。由于南半球常规气象资料比较稀少,在每天的天气图客观分析中,墨尔本中心充分采用了由卫星云图所推导得到的高空风资料,卫星垂直温度廓线探测资料以及1979—1980年南半球的海洋漂浮站观测资料。因此,从观测资料的数量和质量看,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新、最好的一份南半球各层等压面的风、温度和高度场的气候资料。  相似文献   
103.
南极半岛地区气温与南极海冰涛动、ENSO的联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南极半岛Orcadas等台站的气温多年观测资料 ,分析了南极半岛气温和周围海冰以及ENSO的初步联系。结果表明 ,南极半岛地区的气温变化可以反映南极海冰涛动的变化特征 :气温距平和南极半岛附近海冰距平存在密切的负相关 ,和罗斯海外围区域的海冰距平存在正相关关系 ,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南极半岛气温与南极海冰涛动以及ENSO之间的紧密联系。当南极半岛地区气温偏低 (高 )时 ,南极半岛周围海冰偏多 (少 ) ,罗斯海外围海冰偏少 (多 ) ,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高 (低 ) ,可能出现ElNino(LaNina)。另外 ,南极半岛当年 1 0月的气温距平对预测次年 1月的Nino3区海温异常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4.
冬季北京城市近地层的气象特征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运用2001年1~3月北京大气边界层和大气化学综合试验期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铁塔上所获得的8~320 m 15层风、温度和湿度梯度资料,对冬季北京城市边界层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冬季北京城市边界层中,平均而言地表粗糙度为1.34、零平均位移约为20 m;温度基本上随高度呈线性变化;风速随高度的变化并不总遵循对数关系,尤其是在午前和夜间,风速与高度之间对数关系的不显著率可达30%~40%.不能简单套用在Monin-Obuhov相似理论中由Businger-Dve风廓线层结订正获得的近地面层动量、热量和水汽湍流输送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05.
长春西部串湖含水介质弥散试验及污染质运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动力弥散系数是建立地下水水质模型,进行地下水溶质运移研究的重要参数。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设计并开展了室内二维水动力弥散试验,应用直线图解法确定了研究区含水介质的纵向、横向弥散系数。建立了该区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并对其进行了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106.
简要介绍了人类工程活动:人工开垦水田、建造水坝和超采地下水为大连市供水,导致生态环境一系列演变,从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同时导致了次生地质灾害:海水倒灌入侵,污染地下水源,引起了C l-浓度从50 m g/L上升到250~500 m g/L,最高可达1 000 m g/L,超过国家标准;土地沙化和产生的流动沙丘,它们危害农业生产和农舍。  相似文献   
107.
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观测环境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化对全国气象台站观测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针对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中观测环境的评估和新选址问题进行了讨论.国家气候观象台的环境选择必须较好地反映本地较大范围的气象要素特点.避免局部地形、障碍物或者人为因素的影响.观测环境下垫面与区域地表一致有利于真实反映区域的实际情况,但在部分陆面特征中,农业生产也会对部分气象要素的观测造成影响,这些在具体观测项目中要作具体考虑.对于受城市化影响的气象台站,在新建国家气候观象台的同时保留原观测站是比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8.
黄平  卞巧玲 《贵州气象》2006,30(2):35-36
从干旱的概念、类型、指标、成因及抗旱措施几方面浅析干旱对黔西县农业生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9.
本文利用2013年6月至2015年10月北京南苑观象台两年多午后臭氧探空资料,初步分析了北京城区大气混合层内臭氧浓度的垂直分布规律以及典型天气条件下大气边界层臭氧的变化特征.主要结果有:(1)季节平均而言,地表至对流层中部(8 km)的臭氧浓度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相差50~130 μg·m-3,最大差异在边界层.总体而言,对流层臭氧浓度随高度有比较缓慢的增加,但是边界层内臭氧浓度的垂直结构随季节有比较大的差异:夏季混合层中部存在一个臭氧浓度极大值,这与夏季比较强的光化学生成臭氧有关;而在冬季地面臭氧浓度很低,平均值小于40 μg·m-3,说明冬季地面是臭氧很强的汇.(2)臭氧浓度季节内变率的季节差异也十分明显,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季节内变率在从边界层向自由对流层过渡区域最小(夏季为24 μg·m-3,冬季仅为10 μg·m-3),在边界层内变率较大,夏季可达64 μg·m-3(冬季为30 μg·m-3),这也说明边界层化学过程明显影响臭氧浓度的变化.(3)我们从所有白天样本中严格筛选了部分混合层样本,并把臭氧浓度在由混合层向自由大气过渡时的垂直分布分成了三类,即臭氧浓度随高度增大(Ⅰ型)、减小(Ⅱ型)以及基本稳定不变(Ⅲ型);臭氧垂直结构类型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夏季主要是Ⅱ型,而冬季则以Ⅰ型为主.(4)此外,我们还针对一些典型天气过程(强风、静稳雾天和PM2.5污染)边界层内臭氧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风切变产生的机械对流引起的充分混合,有利于高层臭氧向低层输送,使得混合层内臭氧浓度的垂直梯度明显减小,同时混合层高度较高,达3 km以上;在高湿度静稳天气控制下,大气混合层较稳定,对北京上空污染物的垂直扩散十分不利:颗粒物浓度升高,削弱到达近地层的太阳辐射,从而降低臭氧的生成效率,混合层内臭氧浓度与混合层厚度都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10.
在过去5年中,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项目支持下,针对以大气上下层相互作用中的多时空尺度过程特征及其与天气气候的关系为主要关注内容,开展了几个方面的研究。本文介绍其中的一些主要进展与结果,包括:(1)平流层臭氧的探测与分析研究;(2)平流层-对流层质量交换(STME)与对流层顶特征研究;(3)中层大气多尺度波动特征研究;(4)大气辐射传输和中层大气卫星临边遥感新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