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118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125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151篇
海洋学   3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7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本文以1998年7月的观测资料为例,分析了南京市某地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以及该地区大气真菌浓度的分布特征,对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一天内气象要素及真菌浓度均呈周期变化,且二者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72.
数字海淀智能平台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介绍数字海淀智能平台开发框架的主要内容和功能。即数字海淀智能平台总体设计方案及技术规范研制 ;基础信息平台的数据更新与扩建 ;数字海淀智能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公众服务信息系统开发 ;数字海淀技术支持系统的软件开发与建设。功能开发集中在实现各子系统的可视性 ;辅助决策系统的规划、分析和决策能力等。  相似文献   
273.
松嫩平原盐碱土的形成与新构造运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林年丰  V.Bounlom  汤洁  卞建民 《世界地质》2005,24(3):282-289,311
应用地质历史与气候-构造旋回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并采用卫星遥感技术,研究、揭示新构造运动对盐碱土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新构造运动的作用与过程为松嫩平原提供了苏打盐份的来源和搬运途径,并营造了盐份的聚集环境.苏打盐份主要富集于全新世盆地的沉降区,沉降中心为现代土壤盐碱化的重灾区.自全新世以来,由于气候的干暖化,积盐作用广泛进行,在地表1.5m深的范围内,发育多层碱土.中全新世以来,在原始的碱性草甸草原上,发育了植被和土被,形成了良好的覆盖层,它们对草原生态环境起了保护作用.自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草原的过度开发和气候干暖化,导致土地迅速盐碱化.  相似文献   
274.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variance method for flux estimation over a mixed agricultural region in China. Eddy covariance and flux variance measurements were conducted in a near-surface layer over a non-uniform land surface in the central plain of China from 7 June to 20 July 2002. During this period, the mean canopy height was about 0.50 m. The study site consisted of grass (10% of area), beans (15%), corn (15%) and rice (60%). Under unstable conditions, the standard deviations of temperature and water vapor density (normalized by appropriate scaling parameters), observed by a single instrument, followed the Monin-Obukhov similarity theory. The similarity constants for heat (CT ) and water vapor (Cq) were 1.09 and 1.49, respectively. In comparison with direct measurements using eddy covariance techniques, the flux variance method, on average, underestimated sensible heat flux by 21% and latent heat flux by 24%, which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fact that the observed slight deviations (20% or 30% at most) of the similarity “constants” may be within the expected range of variation of a single instrument from the generally-valid relations.  相似文献   
275.
对比分析了青藏高原MODIS地表反照率产品和GLASS地表反照率产品的空间分布连续性、高质量反演结果的比例,应用青藏高原CAMP/Tibet试验期间的高精度观测数据评估了两种产品的精度,通过人工目视解译MODIS地表反射率图像并结合MODIS积雪产品分析了影响两种产品精度的原因,结果表明:1)GLASS地表反照率产品具有比MODIS地表反照率产品更好的空间分布连续性和更高的反演质量;2)绝大多数时段内两种产品都能与地面观测结果保持较好的一致性,能准确地反映地表反照率的异常变化过程;3)局地积雪是影响两种产品精度的重要因素之一;4)积雪条件下,GLASS地表反照率反演算法比MODIS地表反照率反演算法更具优势。研究结果有助于促进人们对地表反照率卫星遥感反演产品的认识,改进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卫星遥感反演算法,提高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卫星遥感反演结果的精度、反演质量和空间分布连续性。  相似文献   
276.
在华北玉米生育期观测的16 m高度CO2浓度及通量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中国气象局固城农业气象生态试验站2004年玉米生育期通量观测资料,分析了CO2浓度和通量随玉米生长的变化,并估算了玉米生育期陆地与大气CO2净交换量。结果表明:CO2浓度变化对农户活动和作物生长极其敏感;浓度在整个生育期始终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峰值(谷值)出现在日出(日落)前后,通量仅在7月中旬至10月上旬之间出现明显的日变化特点,且位相超前于浓度,开花期通量最大;玉米播种期、苗期和成熟后地面向大气净排放碳, 拔节至成熟前地面从大气净吸收碳;开花期碳吸收最强,其后依次为吐丝-乳熟期和拔节期。比较分析了目前流行的通量计算方法对碳吸收估计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计算方法能产生高达160%的碳吸收估计偏差,应当引起重视。生态系统碳平衡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地在生长季表现为弱碳汇(大约660 kg/hm2),但这一结果可能低估了实际的碳汇强度,低估程度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277.
大杨树盆地是松辽盆地外围重要的具有油气勘探潜力的中生代盆地.研究大杨树盆地嫩江组露头样品孢粉化石,建立雪松粉Cedripites—罗汉松粉Podocarpidites—雏囊粉Parcisporites组合.结果表明:大杨树盆地嫩江组建立的孢粉化石组合以三缝类孢子和双气囊类花粉为主,Schizaeoisporites属、...  相似文献   
278.
两极海冰与青藏高原陆面物理过程“耦合”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南极、北极强信号区域海冰变化 ,青藏高原陆面热力状况与北半球大气环流及中国气候变异的遥相关特征以及“三极”因子间的“互反馈”机制 ,应用遥相关等统计方法研究了影响东亚以及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前期“三极”强信号特征 ,探讨了两极海冰与高原陆面水热状况之间的“耦合”影响及其“互反馈”相关特征 ,比较了“三极”前期因子对中国夏季气候变异的贡献程度及其动力结构形成的影响特征 ,并从全球海 -陆 -气 -冰相关定性模型来认识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区域气候变异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279.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土地荒漠化的环境脆弱性机制分析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在综合分析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自然 、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概括出导致该地带土地 荒漠化的生态环境脆弱性机制:①脆弱的自然条件奠定了特殊的地貌格局和脆弱的地表物质基础,受东亚季风影响的气候条件是土地荒漠化的自然驱动力。②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推动力。③不利的社会因素加快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80.
南极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作用研究是"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8-927).我院承担了该项目"南极大气和空间物理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研究”专题中的两个子专题,即"南极臭氧和紫外辐射的监测和变化机制研究”和"南极冰雪与大气相互作用过程和辐射持征的观测研究”.2000年的主要研究进展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