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9篇 |
免费 | 75篇 |
国内免费 | 6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2篇 |
大气科学 | 35篇 |
地球物理 | 83篇 |
地质学 | 132篇 |
海洋学 | 31篇 |
天文学 | 14篇 |
综合类 | 28篇 |
自然地理 | 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25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33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29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25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3篇 |
2004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最大限度地降低页岩气钻井对环境的影响,涪陵页岩气田通过钻井技术方案优化和现场实践探索,形成了涪陵页岩气“绿色”钻井关键技术。本文从页岩气水平井钻井工艺特点和涪陵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入手,分析了涪陵地区页岩气钻井对环境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油基钻井液回收利用、油基钻屑无害化处理、油改电、钻井设计与施工工艺优化以及“井工厂”钻井为核心的“绿色”钻井技术体系。该技术在涪陵页岩气田一期产建中推广应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9万t,井场占地面积同比减少30%,做到了零污染、零排放。涪陵页岩气田“绿色”钻井技术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钻井作业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为国内页岩气钻井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2.
酸压改造后的酸蚀裂缝是储层流体的主要流动通道,研究流体在酸蚀裂缝中的流动规律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介绍了目前裂隙流动研究中的4种常用控制方程及各自的适用条件,确定了Navier-Stokes方程为酸蚀裂缝流场数值模拟的控制方程。为了分析酸蚀裂缝流场分布规律以及非达西效应对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利用逆向工程技术对两种不同刻蚀形态的酸蚀岩样壁面进行了实体重构,并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不同流量下的酸蚀裂缝流动试验。结果表明:酸刻蚀形态和裂缝接触关系对流场分布的影响较大。隙宽分布平滑的均匀刻蚀裂缝,其流态稳定、曲折度低,但由于裂缝开度较窄且比表面较高,边界层效应明显,流体流动时产生的黏滞阻力较高;沟槽裂缝曲面粗糙,隙宽分布复杂,流体流动时流态不稳定,曲折度高,在高流量下会产生明显的涡流流动,增大惯性阻力。裂缝通道存在缩颈现象会引起流体绕流和多次加减速,产生额外的压力损耗。随着模拟流量的增大,压降与流量会逐渐偏离线性关系而呈现出非达西流动现象。酸蚀裂缝壁面越粗糙,产生非达西效应时的临界流量和临界雷诺数就越小,在相同流量下非达西效应就越强烈,导流能力下降速率更快。 相似文献
83.
为提高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育苗成活率,作者采用单因子实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海水盐度对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浮游期幼虫存活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氏獭蛤浮游期幼虫的临界存活盐度为22.84~33.12、适宜存活盐度为24.54~31.54、较适宜存活盐度为25.83~30.17、最适宜存活盐度为26.8~29.4;临界生长盐度为~35.67、适宜生长盐度为22.51~31.66、较适宜生长盐度为27.51~31.37、最适宜生长盐度为29.4;综合盐度对存活率和生长率的影响,施氏獭蛤浮游期幼虫最佳的培育盐度为29.4。研究结果为施氏獭蛤育苗场的选址及人工育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4.
<正>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青山村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从一个乡村小水源地保护项目起步,建立了公益组织、政府、企业及村民、社会公众等共同参与的可持续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形成了“保护者受益、利益相关方参与、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多赢局面。 相似文献
85.
利用气象卫星风云四号A星和葵花8号观测资料,根据川渝地区独特的地形、地势将其分为东部低海拔地区和西部高海拔地区,建立高分辨率的网格化无云背景场,作为无云与有云辐射差异对比,使用阈值法进行晴空、水云、冰云、低层云雾、霾和积雪的检测,进而提高云识别信度,统计分析2016—2021年川渝地区云覆盖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川渝地区云的区域分布特征明显,东、西部存在明显差异,总体呈东多西少,云覆盖频率常年存在高值中心,云覆盖面积有明显月变化。东部低海拔地区云覆盖频率常年在70%—80%,而西部高海拔地区云覆盖频率在50%—65%。云覆盖频率的高、低值过渡区对应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陡峭地形区,这与地形地势、水汽条件和大气环流特征有关。各月的云覆盖面积在东部低海拔地区相对稳定(占比在60%—80%),而西部高海拔地区差异较大。其中东部的冰云和西部的总云面积具有显著月变化(单峰)特征,峰值出现在7月,分别为37%和76%。6 a中各类型云覆盖面积占比年际波动较小,东部的云覆盖面积占比常年超过70%,其中水云占比最大(35%—40%),冰云次之(20%左右),低层云雾最小(约13%);西部的云覆盖面积占比常年约60%(水云24%—26%,冰云22%—25%,低层云雾约10%)。
相似文献86.
中国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驱动因素及空间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9—2018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测算各城市的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对其驱动因素的空间异质性进行探究与分区。结果表明:① 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集聚特征显著,省际、省内差异明显;区域上,呈现西部>东部>中部的格局;规模等级上,随着城市规模等级降低而递增。② 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是众多因素交互驱动的结果,且各驱动因素均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呈现出空间带状或片状分布规律。③ 根据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驱动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可划分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环境规制和科技投入水平主导的东南地区;生态资源禀赋主导的华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空间集聚主导的西南地区;土地市场化主导的西北地区;人口集聚、土地财政、基础设施水平主导的东北地区。未来应因城施策、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的措施来提升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7.
西昆仑及邻区新生代差异隆升的热年代学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总结和分析有关热年代学的资料, 认为西昆仑及邻区的隆升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性.第一, 隆升历史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晚渐新世到早中新世(25~16Ma) 的部分隆升阶段、中新世中后期的快速隆升阶段(14~8Ma) 和晚中新世以来的整体强烈隆升阶段(6Ma以来).第二, 隆升在空间上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性: 塔什库尔干-公格尔山地区的隆升主要集中在9Ma以来, 红其拉甫-库地地区的隆升主要集中在25~16Ma, 康西瓦-普鲁地区的隆升则主要在9Ma以来(集中在9~2Ma) 和25~12Ma.东西方向上表现为东西两端靠近构造结(喜玛拉雅西构造结和西昆仑-阿尔金构造结合部位) 的地方较新(主要在9Ma以来), 中间较老(主要在9Ma以前); 南北方向上, 西昆北地体在20Ma左右发生快速隆升, 西昆南地体在9~5Ma发生快速隆升, 而甜水海地体在5~2Ma发生快速隆升, 由北向南总体上呈现出由老到新的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88.
89.
通过对安徽再生铅工业园周边0~20 cm深度的表层土壤及0~300 cm深度的剖面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赋存形态的研究及来源解析,发现土壤中Cd、Hg、As、Pb、Cr、Cu、Ni及Zn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00.4 ng/g、39.45 ng/g、12.22 mg/kg、42.5 mg/kg、75.4 mg/kg、28.5 mg/kg、33.5 mg/kg、74.1 mg/kg,富集元素主要有Cd、Pb及Hg,其中土壤Cd、Pb富集明显受工业活动影响,Hg富集与工业活动无关。土壤Cd明显富集面积为21 km2,影响深度为65 cm。土壤Pb明显富集面积为12 km2,影响深度为20 cm。土壤Hg普遍为中度富集,富集深度为0~65 cm。土壤中Cd以碳酸盐结合态为主,其次为铁锰氧化物结合态,Pb以残渣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Cd的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Pb的残渣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均与其全量呈显著正相关。研究区土壤环境质量较好,仅有9.5%样点Cd含量与5.4%样点Pb含量超过了《GB 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 相似文献
90.
摘要:精氨酸激酶(AK)通过调节无脊椎动物体内磷酸精氨酸与ATP之间平衡在能量代谢、储存和利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前期研究发现,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囊膜蛋白VP31可以与中国明对虾AK(FcAK)发生结合作用。本文通过重组表达的rFcAK与rVP31的far-Western blotting分析,证实两者有结合作用。此外,rFcAK还与WSSV的VP19、VP28等6种结构蛋白有结合作用。双向电泳分析观察到,rFcAK与rVP31的磷酸化反应后,rVP31部分发生pI降低现象,提示rVP31可能发生了磷酸化。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VP31存在21个精氨酸残基,FcAK具有12个精氨酸结合位点,这可能为VP31和FcAK的结合活性提供了靶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