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大气科学   4篇
海洋学   18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根据2006~2008年夏季(7~8月)在象山港西部海域(121°37′E、29°40′N以西)进行的海洋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浅水Ⅲ型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与分布、年际变化以及与理化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夏季共鉴定到浮游植物54种,其中硅藻类占绝对优势,为48种,并可大体分为河溪淡水性、外洋性广布种和沿岸内湾性三大生态类群,优势种主要有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紧密角管藻(Cerataulina compacta)、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琼氏圆筛藻(Coscynodiscus jondsiarus)等。根据环境因子与种类数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透明度和化学需氧量(COD)对浮游植物种类数影响最大,其次为活性磷酸盐(PO43-P),无机氮(DIN)、盐度、水温相对较小。与历史资料相比,调查海域夏季浮游植物种类数量存在明显年际差异,且仍处于波动状态。  相似文献   
22.
文章根据宁波市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发展目标定位和产业布局特点,论述了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发展给海洋环境带来的三大负面影响,主要包括对水环境、沉积环境、海洋生物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海洋环境保护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3.
根据2010—2019年象山港主要入海污染物监测数据,对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的年变化、月变化,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入海通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主要污染物COD、TN和TP的入海污染物浓度年变化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均在2015年达到最大值;月变化较高值主要出现在冬季的1—3月,且主要集中在港底附近入海口。通过对主要污染物的入海通量估算,发现河流入海污染物以颜公河贡献最大,水闸入海污染物中COD以红胜海塘1号闸贡献最大,占比27.7%,其次为大嵩江水闸和红胜海塘3号闸;TN以三山大闸贡献最大,占入海总量的91.0%,其余均较低;TP以三山大闸贡献最大,占比25.1%,横江闸次之,但总体上均呈现一定的降低趋势。COD主要受水土流失和生活污染影响,TN和TP主要受农业和水土流失影响。最后,以宁海颜公河入海污染为例,分析了其对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发现入海污染物对邻近海域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建议加强陆源入海污染物的排放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