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21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71.
根据对1963年5月-1973年4月的月平均大气和海温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全球大气环流的一些重要参数与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年际变化存在着相当密切的联系.本文根据若干统计事实,研究了赤道东太平洋热带加热与全球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指出以130°W为中心的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区是影响全球气候异常的关键区.关键区为暖水时,蒸发潜热增多,全球大气中半永久性活动系统加强.  相似文献   
72.
本文简要介绍了单点锚定绷紧型千米潜标系统的设计计算和方法,给出了绘制系统工作图时的一些元器件图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3.
本文讨论了一种可显著提高钢丝绳负荷能力的钢丝绳接头技术,并指出,与传统的接头技术比较,该技术所连接的钢丝绳接头将更适宜于在海洋环境中工作。  相似文献   
74.
3月中,鄂霍次克海海冰的边界扩展到最东和最南。作者把鄂霍次克海中冰的面积超过53%或以上,划为重冰年,冰的面积为40%或以下,划为轻冰年。在重冰年份,150°—154°E 之间冰的南界平均在49°N;而在轻冰年份是在57°N。整个冬季,重冰年与轻冰年的冰盖面积之差平均达几十万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75.
分析了信号在多重小波算法下的表现形式,采用软阈值方法对经过多重小波变换后的重力异常信号的高频部分进行阈值处理。根据离散的重力异常状态方程,采用HGM多重小波进行了海洋重力异常数据仿真处理。理论分析和仿真处理表明:采用软阈值处理方法和联合软阈值处理方法以及特征值法阈值选择规则,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海洋重力异常畸变。但在相同背景条件下,联合软阈值处理方法的性能优于软阈值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76.
基于线性波理论及Morison方法,推导建立了波-流共同作用下圆形深水网箱锚绳受力求解的理论模型。以湛江湾特呈岛深水网箱养殖基地为背景,分析了典型圆形重力网箱在特征波浪、海流作用下的浮架、网衣及锚绳的受力特性,并与现场实测的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理论计算结果能较好地与实测数据吻合。在本算例中,当网箱处于湾内时,海流是其主要的外部动力因素,随着网箱向湾外的发展,波浪力对锚绳力的贡献将显著增加;当波高超过2 m时,波浪力将成为主要的外部动力因素。该理论求解体系能方便有效地应用于工程中,为深水抗风浪网箱的受力分析及锚泊系统设计等问题提供积极的理论参考及初步的定量估计。  相似文献   
77.
本文解释了横穿南海西南次海盆的两条多道地震测线,对南海西南次海盆的基底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类,并讨论了基底形态与扩张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西南次海盆基底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类型1为岩浆作用主导的平坦基底,局部有岩浆侵入;类型2为构造作用主导的掀斜断块。扩张速率的计算表明:N3测线所代表的西南次海盆北东段的半扩张速率在13~36 mm/a之间周期性变化,而在NH973-1所代表的中段半扩张速率基本稳定在19 mm/a左右,未有明显变化。海盆基底的类型变化与扩张速率的对应关系明显,在扩张速率较快的区域以类型1为主,而在扩张速率慢的区域以类型2为主。西南次海盆北东段扩张速率呈现周期性变化,相应海盆基底也表现为相间排列;而西南次海盆中段的基底比较单一,以类型2为主。南海西南次海盆北东段扩张时间更久,并可能存在周期性活动的岩浆房;而海盆中段海底扩张发生较晚,岩浆作用较弱,从而造成西南次海盆从北东到南西不同的基底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78.
渴湖口门是渴湖动力结构体系的主要控制点,口门的变化将影响到渴湖系统的稳定性。为探究流沙湾渴湖口门南侧大井码头建设工程可能产生的冲淤影响,建立了潮流波浪泥沙数学模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该工程建设对口门冲淤及水动力影响较小,基本不会破坏渴湖动力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79.
基于2001至2014年MOD13Q1数据集、数字地面高程数据以及中梁山地区多期土地覆盖数据,进行植被覆盖度(FVC)估算及其变化趋势模拟、多期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探讨中梁山地区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特征、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土地利用和地形同植被覆盖度间的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中梁山76.69%的区域为植被改善区,退化区面积占总面积的10.12%,存在明显的改善趋势,生态情况得到良好恢复;人类活动对中梁山区域影响方式主要表现为耕地向林地和建设用地转化的特点;植被生长趋势的空间异质性与坡度有关,坡陡区植被改善面积约为退化面积的14倍,缓坡区仅为7倍;植被退化现象受人览活动的影响较大,而人类晃动对植被改善影响较小,植被改善主要与植物的自然生长演替有关。   相似文献   
80.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前陆逆冲带复合结构与生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北东向龙门山逆冲带,研究已经证明是中生代与新生代前陆复合扩展和生长的结果。然而,2008年5·12汶川地震地表破裂、余震和滑坡等的单向和分段迁移现象,对龙门山复合逆冲带的结构认识提出了挑战。文章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龙门山复合生长下构建的特殊结构进行了野外调查和构造解析。结果表明,以中生代与新生代两期前陆逆冲带复合生长为基础,龙门山复合逆冲带具有特殊的、主要由前陆逆冲楔叠加后形成的复合结构,而且这种复合逆冲楔具有分级和时序特征;中生代前陆逆冲楔是以逆冲断层-褶皱为特征,并分别组合形成碧口厚皮逆冲推覆体、唐王寨薄皮逆冲推覆体和龙王庙逆冲推覆体,总体从晚三叠世以前开始,至~160 Ma向南递进扩展生长;新生代前陆逆冲楔由逆冲断层和逆冲岩片组成,分为约35~10 Ma和10 Ma以来两个阶段,向南东向递进扩展生长,并可能与川西盆地东侧龙泉山构造相连通。因此,龙门山逆冲带具有前陆逆冲带和生长过程的双重复合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