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4篇 |
免费 | 29篇 |
国内免费 | 3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5篇 |
大气科学 | 37篇 |
地球物理 | 14篇 |
地质学 | 71篇 |
海洋学 | 25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14篇 |
自然地理 | 50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21.
河南省县域粮食生产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26个县城的统计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技术等方法,揭示1980-2010年河南省县域粮食生产的格局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10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达到5 437.1×104 t,县域粮食生产以上升为主并逐步向产粮大县和平原区集中;②县域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局域范围内的空间相关性强烈,粮食生产显著高高集聚类型区在以周口为中心的黄淮平原区聚集,显著低低集聚类型区主要分布在豫西山地丘陵区,且研究期内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的能力不断增强;③31年间河南省粮食生产重心向东南方向偏移了26.07 km,县域粮食生产“东高西低”的经向差异更加明显;④不同时期,粮食产量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耕地面积、上一期粮食产量、复种指数等的影响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22.
吉林省夏季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根据吉林省46个气象站1961-2010年夏季6-8月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等方法,对吉林省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结构和长期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近50 a吉林省夏季降水整体有减少的趋势,但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从1980s初期开始,夏季极端旱涝事件发生频率有增大趋势,旱涝交替变化更加频繁;在降水异常的背景下吉林省大部分地方的暴雨发生频率呈增多趋势;(2)采用REOF客观的数学方法得到吉林省夏季降水的3个气候分区,即西北部平原区、中南部区和东部山区,这3个分区较好地反映了夏季降水的地域差异分布特征;(3)吉林省3个降水气候区分别呈现不同的降水趋势变化,西北部平原区降水趋势减少导致干旱发生概率增大,中南部区降水趋势增加导致洪涝发生概率增大,东部山区降水稳定少变. 相似文献
223.
224.
空心村综合整治与低碳乡村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我国日益加剧的农村空心化带来一系列的不良效应和生态环境问题.开展空心村综合整治,可以通过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减少排放和增加碳汇4个途径,引领乡村低碳产业发展,重塑农民生产、生活新观念与新模式.在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深入探讨空心村整治的低碳经济战略,测算空心村整治增地潜力与固碳能力,研究空心村整治过程中的农村能源技术体系,构建空心村整治还林还田创新机制,可为空心村整治实践和低碳乡村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25.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esponse frost depth of seasonally frozen soil to climate change, based on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about daily air temperature, surface temperature, snow cover depth and frost depth from 46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Jilin Province from 1961 to 2015, th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frost depth of seasonally frozen soil in Jilin Province and its response to air temperature and snow cover were studied through the method of linear tendency estimation and abrupt change analysi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frost depth decreased gradually from west to east, the maximum frost depth of most stations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Frozen soil occurred mainly from October to June, and the annual maximum frost depth almost always occurred in March. The frost depth varied greatly in the west, followed by the middle and the east. From 1961 to 2015, the maximum frost depth had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a rate of-5. 8 cm • (10a)-1. The maximum frost depth had basically decreased years by years. Since the 1990s, the maximum frost depth ha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maximum frost depth changed abruptly in 1987, and then decreased by 22. 2 cm. The frost depth was sensitive to air temperature, and the maximum frost depth of most stations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verage air temperature. In terms of annual variation, the rise of temperature wa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decrease of maximum frost depth. During the stable frost period of seasonally frozen soil, the ground surface was covered with snow;when the snow depth exceeded 10 cm, the effect of heat preservation become stronger gradually;when the snow depth reached 20 cm, the effect of heat preservation was more significant and the frost depth was lesser. © The Author(s) 2019. 相似文献
226.
秋季北极海冰对中国冬季气温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海冰资料、中国地面气候资料、环流特征量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秋季北极海冰变化对中国冬季平均气温、日气温变率以及异常低温天气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秋季北极海冰异常偏多年中国冬季常为暖冬;异常偏少年中国冬季常为冷冬,且异常低温天气出现频率更高,常发生低温灾害事件。秋季北极海冰通过影响后期的北半球极涡、东亚冬季风和西伯利亚高压进而影响中国冬季的平均气温,且通过影响冬季异常强西伯利亚高压的出现频次,影响中国冬季异常低温天气的发生频次。合成分析结果表明,秋季北极海冰异常偏少年的冬季,中国以北亚欧大陆高纬度的偏北风较强,且中国及其以北的中高纬度地区空气异常偏冷,导致极地和高纬度的冷空气易向南爆发,造成中国冬季气温偏低,异常低温天气频发。 相似文献
227.
环渤海地区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空间格局演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应用GIS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1990年以来环渤海地区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空间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空间自相关特征明显,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趋势增强;人均粮食增长更多表现出空间分布的随机性,地理集中趋势不明显;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以上升为主,增长类型以总产低、快速增长型为主,粮食生产重心逐步向平原区集中,辽中和鲁西地区的粮食生产功能日益凸显,生态脆弱区和快速城镇化区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明显下降。最后,通过空间计量经济模型SLM和SEM的回归分析,探讨了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格局演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228.
红树植物的化感作用和生态功能与其多酚类物质的组成和含量密切相关,其植物根系中含有的小分子多酚对红树植物对根际生物群落的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对其根系中具体含有的多酚类最小单体尚缺少科学实验证据。对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五种重要建群红树植物进行原位根系采样,采用液相高效色谱法(HPLC)对5种主要的小分子多酚单体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主要结果为:五种红树根系内均检测出5种小分子多酚单体,浓度含量范围在0.0007—1.7424 mg/g DW。红树植物单株含量最高值分别为,儿茶素1.7424 mg/g DW,棓儿茶素1.1470 mg/g DW,表棓儿茶素0.4457 mg/g DW,没食子酸0.2374 mg/g DW,表儿茶素0.3331 mg/g DW。5种小分子多酚含量的总平均值以秋茄(Kandelia candel)和低潮带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最高,分别为0.2778 mg/g DW、0.2379 mg/g DW。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和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次之,依次为0.0766 mg/g DW、0.0734 mg/g DW。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和高潮带桐花树(A.corniculatum)相对最低,分别为0.0488 mg/g DW、0.0341 mg/g DW。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