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64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116篇
海洋学   79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91.
载人潜器耐压球壳设计的关键是稳定性分析,在针对CATIA进行了二次开发的基础上,实现了CATIA软件参数化模型与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之间的通信,采用ABAQUS中的python语言编程实现了对变参数模型的自动分网,采用惯性释放进行了边界设置,在研究了基于弧长法的稳定性求解方法的基础上,选取MT-1模型进行了稳定性求解方法的有效性验证,最后将参数化设计及稳定性求解方法应用到实际设计中,提高了耐压球壳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292.
深部热能聚敛及富集过程研究是地热资源探测评价的重要基础。地热壳构热控理论是以地球动力学理论为基础,以构造控热作用研究为主线,通过大地构造学、构造地质学、地热地质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研究深部热能聚敛过程及热异常分布规律,分析各种构造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控热机制,探讨地热资源靶区预测方法,从而指导地热勘查的科学。本文系统论述了地热壳构热控理论的内涵与外延,提出了我国不同类型地热资源“同源共生-壳幔生热-构造聚热”的客观自然规律,分析了我国陆区壳幔尺度热流配分格局与不同地质背景条件下影响浅地表温度场的主要控热构造,并以渤海湾盆地、青藏高原、东南沿海等我国主要地热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壳构热控理论为指导,以勘查区找热为出发点,以控热作用内生因素(壳幔生热)和外生因素(构造聚热)为切入点,通过研究影响壳幔生热、壳内传热、勘查靶区聚热这一地球物理过程,确定了不同构造背景下地热系统的主要控热构造。从传统的经验式找热到建立构造控热预测标志,再到水热型地热资源-干热型地热资源共生富集认知,理论认识的创新发展,将引领和支撑我国地热资源不断实现高效勘探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93.
核工业地质分析测试研究中心于2012年8月组织有关实验室进行了"BRIUG IC-2012铀矿地质样品成分分析实验室间比对"活动。本实验室在低本底铅室内用HPGeγ谱仪对5个样品进行了测量,通过相对比较法给出了各样品放射性核素238 U、232 Th、226 Ra、40 K的含量。比对结果仅Albriug-4样品的40 K测量值不满意,其他均为满意。对该次比对测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讨论,认为Albriug-4样品的测量值偏高是核素228 Ac的1459.2keV的特征峰干扰所致,测量值经干扰校正后,结果令人满意。而样品Albriug-1的232 Th测试项目给出的结果虽然为满意,但本实验室结果24.0μg/g与中位值49.3μg/g的偏差很大,认为可能是样品的钍系不平衡所致。  相似文献   
294.
GPS/DR/MM组合导航中的车辆定位精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1,他引:2  
本文介绍了GPS/DR/MM的工作模式和地图匹配的原则和方法,探讨了将车辆位置匹配到路段上的两种方法,即利用地图数据库或GPS点直接向路段投影。本文从理论角度提出提高车辆路段定位精度的方法,并利用公式进行了推导证明。推导结果表明,利用上述两种方法对车辆位置进行最佳估计,所获得的车辆位置的不确定性大大降低,为组合导航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95.
苏州市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邵飞  刘峰  张继贤  朱鲁  刘召勤 《测绘科学》2006,31(2):122-124
随着国土大面积调查工作的全面展开和城镇土地管理工作的日趋细化,大量遥感影像、各种野外调绘数据和不同比例尺图件资料急剧增加。面对如此数量巨大、来源多样、变更频繁的信息,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愈来愈不能满足现代化土地管理的需要。将生产过程和建库入库过程相对接,直接基于空间数据库进行生产,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建库,这是发展的必然。本文以苏州市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库系统的研发为实例,针对生产建库一体化的特点,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全过程,并对系统的主要特点和功能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96.
为推断南四湖湖鲚种群来源,采用线粒体控制区(D-loop)基因序列测定技术,对3个不同水域湖鲚(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种群的遗传结构特征及其变异进行研究,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3个不同湖鲚种群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9646和0.0097,除3个单倍型共享外,不同地理单元中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AMOVA和成对Fst值分析均表明,不同湖泊群体间未发现明显的遗传分化,各地理单元中的单倍型相互散布在不同的种群中.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湖泊湖鲚种群的单倍型形成3个分支,但每一地理群体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地理位置与单倍型间的对应关系.结合南四湖历史资料和当前渔业监测结果,推测湖鲚为2002年实施长江向南四湖应急补水时洪泽湖湖鲚迁移扩散进而在南四湖建群的.  相似文献   
297.
影响广州白云机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利用常规探测、机场自动观测、卫星和雷达等资料,对2007年4月2日发生在广州自云机场附近的冰雹和飑线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层的暖平流以及低层的负涡度平流和高层的正涡度平流强迫出广州偏北地区上升运动,促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从而生成了一个引发强对流天气的MCS。MCS的外流边界和飑线扫过白云机场,而冰雹是由MCS的外流边界激发出的冰雹云产生的。  相似文献   
298.
董昕  张泽明  王金丽  赵国春  刘峰  王伟  于飞 《岩石学报》2009,25(7):1678-1694
本文对位于青藏高原拉萨地体东南部林芝岩群中的变质岩进行了岩石学和年代学研究。研究表明,林芝岩群由角闪岩相的变质沉积岩和正片麻岩组成。变质沉积岩主要为含石榴石白云斜长角闪片岩、含石榴石云母石英片岩、含石榴石黑云钾长片麻岩、大理岩和石英岩等,代表性矿物组合包括石榴石+斜长石+角闪石+石英+黑云母+白云母,或石榴石+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夕线石+黑云母+白云母。花岗质片麻岩(含二云母片麻岩)的矿物组合是石英+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白云母。锆石U-Pb年代学分析表明,变质沉积岩中的碎屑锆石主要为岩浆成因,获得了2708~63Ma的206Pb/238U年龄范围,在~1100Ma和~550Ma出现两个年代峰值。碎屑锆石的变质增生边给出了35Ma的变质年龄。正片麻岩获得了496Ma的锆石结晶年龄和1158Ma的继承年龄。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区域对比和相邻变质岩石中获得的多期变质年龄,我们认为林芝岩群的原岩很可能形成在早古生代,其沉积物质主要来源于印度陆块,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早古生代的岩石一起同为印度大陆北缘的沉积盖层,在环冈瓦纳大陆周缘造山过程中被寒武纪花岗岩侵入。在新特提斯洋向北的俯冲过程中,林芝岩群经历了晚中生代的安第斯型造山作用,在印度与欧亚大陆的俯冲-碰撞过程中,林芝岩群部分地经历了新生代的变质和岩浆作用再造。本研究证明,林芝岩群并不是传统上认为的拉萨地体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其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发生在中、新生代。  相似文献   
299.
贵州大方县白布勘探区煤系地层龙潭组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厚度177~211m,含煤21~36层,煤层总厚18.04~30.29m,可采煤层6层。根据岩性、岩相特征自下而上分为3段,下段为潟湖—潮坪相沉积,并在大部分地区形成泥炭沼泽,形成了可采的33、28号煤层;中段为三角洲相,泥岩沼泽相多在三角洲分流河道间的湖沼区及湖波浪带基础上发育而成,煤层层位稳定,厚度不大;上段为潮坪三角洲相,该期构造活动趋于平稳,形成的煤层层位稳定,厚度大,6中煤0.39~6.88m,7号煤0~3.09m。三段厚度比较接近,反映该区晚二叠世期间地壳沉降均衡。沉积环境差异是本区成煤条件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300.
针对传统水解酸化和好氧氧化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对水解酸化工艺及好氧氧化处理工艺进行了改进;并针对东北制药集团制药废水水质特征,设计开发了预处理 复合水解酸化 复合好氧氧化的生物处理技术。工程设计规模为30000 m3/d,两年的运行结果表明,此工艺运行稳定,耐冲击负荷能力强。当平均进水浓度COD为3600 mg/L、BOD5为1000 mg/L、SS为450 mg/L时,平均出水浓度COD≤300mg/L、BOD5≤100 mg/L、SS≤50 mg/L,达到了国家城市排水三级标准医药企业污水排放标准(COD300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