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渤海湾盆地及其邻域地区地壳与上地幔层析成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渤海湾盆地及其周边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同时也是现代板内地震比较活跃的地区之一. 尽管该研究区的构造背景非常复杂, 但通过前人多年的研究和工作, 积累了丰富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 在吸收和学习前人的这些成果, 特别是各种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收集1978~2004年间研究区内发生的近震和区内台站所记录到的部分远震的P波震相到时, 在对这些数据进行了相关处理并建立了研究区的初始速度模型后, 利用层析成像技术揭示了研究区的地壳和上地幔的速度结构. 最后, 对比和分析了各个主要深度层和剖面的速度扰动图像, 结果显示: 渤海湾及其周边地区的地壳速度结构受地表主要构造单元和深大断裂的影响, 速度扰动异常大多为NE-NNE向展布, 具有“东西分带, 南北分块”的特点; 区内的深大断裂带, 切穿莫霍面乃至岩石圈, 成为地幔热物质上涌或基性物质上涌的通道.  相似文献   
42.
贵州松桃-湖南吉卫地区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劲松 《地质与勘探》2015,51(4):634-645
贵州松桃-湖南吉卫地区位于上扬子地块和江南隆起带的结合部位,是湘西-鄂西铅锌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铅锌赋矿层位主要为下寒武统清虚洞组下段藻灰岩,其次为清虚洞组上段白云岩,矿床受到地层和NNE向构造的双重控制,矿体呈层状或似层状。在麻栗场断裂以西,清虚洞组下段的矿石矿物以闪锌矿为主;在该断裂以东,清虚洞组上段的矿石矿物以方铅矿为主,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方解石化、白云石化等,研究区方铅矿受构造控制作用更为显著。在成矿地质特征、化探异常、控矿因素等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该区NNE向麻栗场断裂以西的下寒武统清虚洞组下段藻灰岩为有利的找矿岩性段,嗅脑-杉木冲、下帽山、小平茶一带具有进一步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43.
李智  刘劲松 《地理学报》2021,76(4):939-954
科学认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村落转型过程和规律,是落实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本文以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历城村为例,通过田野调查,从聚落空间、经济形态、社会生活三个维度,探讨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冀南平原农业村落转型特征与成长机制。研究表明:① 农业村落建设用地规模显著增加,住宅用地不断扩展,工业用地沿村落边缘扩张,聚落空间转型经历了缓慢发展、快速扩张、加速重构三个阶段;② 农业机械化率和农产品商品化率不断提高,农户非农收入占比逐渐增加,农户生产和消费的社会化趋势显著,村落经济形态转型经历了生计农业、农户兼业化、农户非农化与兼业化三个阶段;③ 村落社会网络不断开放,村民社会生活不断重构,村落社会生活转型经历了传统村落共同体、职住空间分离、聚居关系重塑三个阶段;④ 自然禀赋、行为主体(村委会、农户、企业)、城乡互动、政策环境分别是农业村落转型的基础性约束力、内部推力、外部拉力、方向调控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农业村落的转型成长。研究提出了新型“村镇共同体”理念,为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破解中国农业村落转型发展困境,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4.
冀北地区植被指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辉  刘劲松  王卫 《地理科学》2008,28(6):793-798
利用8km分辨率的NOVV/AVHRR NDV I数据、土地利用/覆被变化TM影像解译数据、气候数据、DEM数据和经济统计数据,对冀北地区1987~2000年植被覆被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如下:冀北地区土地覆被变化下NDVI平均增加值为0.35,变化特征为集中连片。土地利用变化导致NDVI平均减小值为0.17,变化特征呈斑块状离散分布。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错季蔬菜生产等人为因素对土地覆被变化下NDVI变化贡献率较低,降水、特别是生长季降水分布特征是影响NDVI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5.
龙门山构造带及汶川震源区的S波速度结构   总被引:22,自引:9,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四川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和体波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龙门山地区的S波速度结构,据此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壳结构和汶川震源区的深部构造特征.反演结果表明,地震破裂与龙门山断裂及其两侧的地壳结构差异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汶川以北的龙门山上地壳具备较高的强度且明显抬升,灌县至江油是龙门山西侧应力积累的主要地区,汶川8.0级地震位于其南部边缘;四川盆地的刚性地壳向西俯冲于龙门山之下,其凸出部与造山带古老基底在汶川附近发生碰撞是汶川成为8.0级地震破裂起始点的主要原因.汶川以南的龙门山地区地壳上层具有较大的韧性,岩石强度相对减弱,与龙门山北部相比不易于应力积累和产生破裂,因而汶川以南的龙门山断裂缺少余震活动.龙门山地区地壳厚度明显增加,其原因与中下地壳具备较大的柔韧性有关.由于青藏东部向东挤出时受到四川盆地刚性岩石层的阻挡,龙门山中下地壳的塑性变形和垂向物质的增加导致地壳厚度加大和莫霍面下沉,以此方式吸收了龙门山地区的大部分地壳缩短量,地表则强烈褶皱抬升形成数千米的龙门山脉.  相似文献   
46.
麻江古油藏原生水晶中固体沥青包裹体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麻江古油藏坝固地区,产于下奥陶统红花园组碳酸盐岩储层晶洞中的大部分水晶中均含有固体沥青包裹体,其中一类为水晶生长过程中捕获白云岩晶洞中的储层沥青,可能代表了传统上认为的在加里东期被破坏的麻江古油藏。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显示该类固体沥青包裹体与白云岩晶洞中的储层沥青都具有较高的演化程度。根据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埋藏史分析,认为麻江古油藏存在印支期成藏的油气,结合流体包裹体与水晶中原生固体沥青包裹体的共生关系,为传统认为的麻江古油藏在加里东期被破坏提供了新证据,此外,还对印支期成藏油气的来源做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7.
城市居民防空疏散调度模拟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要阐述城市居民防空疏散调度模拟系统设计的主要功能和数据组织方案.利用该系统成功实现了大跨度比例尺的叠加显示,疏散预案的手工建立与智能生成,疏散目标的动态跟踪,应急情况下的预案智能修改等功能.同时描述利用SuperMapⅢ组件进行开发、实现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48.
区域生态系统的数据整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相关的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研究项目中,为了将收集到的研究区不同地理时间断面矢量、影像、栅格、统计和分析监测等格式的数据以统一的形式纳入区域生态系统数据库中,基于流域生态学和地学信息图谱理论提出统一范式的研究区域范围划分模型和区域生态系统数据库的时序框架;并在统一的基础地理坐标系统上,以工作流方式制订了数据转换、管理等操作的技术保障体系,从而确保了区域生态系统数据库的持续有序建设。  相似文献   
49.
在麻江古油藏都匀坝固剖面的下奥陶统红花园组中,在灰岩晶洞、溶孔、裂隙中充填有大量的沥青,晶洞中还同时发现与沥青共生的晶形完好、颗粒粗大的原生水晶,有的水晶中肉眼即可见黑色的固态物质.这种水晶包含沥青的现象并不多见,常见的矿物中的沥青包裹体多与气态及液态烃共生,一般分布在包裹体壁.  相似文献   
50.
刘劲松  胡俊良  刘阿睢  金世超  定立 《地质通报》2016,35(12):2088-2099
用LA-ICP-MS技术对北大别木子店地区细粒二长花岗岩脉中的锆石进行原位U-Pb年龄和Hf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该花岗岩形成于128.9±0.7Ma,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在锆石中发现古元古代和新元古代的锆石核;锆石ε_(Hf)(t)介于-25.1~-19.2之间,平均值为-22.7,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主要介于2115~2505Ma之间,2个继承锆石分析点分别给出了-10.5和6.5的ε_(Hf)(t)值,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分别为1151Ma和1709Ma。木子店地区细粒二长花岗岩脉的锆石年龄和Hf同位素特征表明,花岗岩为古元古代古老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岩石源区可能有中元古代地幔物质及太古宙古老地壳物质的贡献,形成于大别造山带从挤压向伸展的转换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