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3篇
  免费   216篇
  国内免费   265篇
测绘学   96篇
大气科学   231篇
地球物理   208篇
地质学   603篇
海洋学   98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74篇
自然地理   9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利用人工增雪飞机(双水獭)于1987年冬季在新疆北部沿天山一带采集的7次层状云云水水样,分析研究了Na~ 、k~ 、Ca~( )、Mg~( )和Ag~ 等五种化学成份的离子浓度及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42.
43.
目前我国的人工防雹作业已普遍采用三七高炮,选择适宜时机,向云体的适当部位发射适量的碘化银炮弹,影响雹云的发展过程,达到抑止冰雹生长的目的.同时,随着雷达探测雹云技术的发展,已经能够根据雷达回波识别雹云的结构和类型.由于不同类型的雹云,冰雹在云中的生长过程不尽相同,因此,为提高人工防雹的作业效果,必须注意对不同类型的雹云采用不同的作业方法.本文根据国内外的防雹理论和各地的实践经验,对五种类型雹云作业方法的设计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4.
我国土壤热流场及与深层大地热流场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提出岩石圈内的某些过程是气候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依据对土壤热流、大地热流、地震和旱涝关系研究所得到的一些现象和结论,利用气象站地温资料计算了土壤热流,初步分析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据线性热传导理论设计的热流的计算方法基本上可以满足多年平均土壤热流场计算精度的要求;(2)平均土壤热流场、深层大地热流场、地震带三者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平均土壤热流高值带一般都有大地热流高值带和地震带与之对应;(3)土壤热流距平场与汛期降水场有相似的分布形势,土壤热流距平的变化与强震也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45.
滇东南沱冰期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全 《沉积学报》1991,9(3):130-138
本文较详细地研究了滇东南沱组紫红色杂砾岩的特征,认为它不是冰碛岩,而是泥石流堆积物。其形成环境以小江断裂为界,可大致划分为泥石流沟和泥石流扇两个亚相。古气候的分析结果表明.南沱冰期很可能不存在。  相似文献   
46.
本文对强震前震源系统的调制比r_m和调制比异常面积Sr_m随时间变化的起伏加剧现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得到下列研究结果:(1)强震前近源区以及中强震前近源区大多出现调制比r_m的起伏加剧,并大多在起伏频次达三次时有大震或中强震发生。(2)大多数中、强地震前r_m异常面积Sr_m围绕震源区呈现由小至大、由大至小的过程,因此引入最小异常面积Sr_(min)和最大异常面积Sr_(max)之比γ作为中、短期预报指标,根据统计得到异常指标[γ]如下式某些震例在震前出现异常面积Sr_m起伏的加剧过程,初步认为是震源区周围调整单元调整能力较差导致的结果。(3)r_m、Sr_m起伏加剧开始时间与震级有关,震级愈大,起伏加剧出现愈早。根据半年步长逐月滑动得到的r_m-T图,起伏加剧开始至发震的时间与震级M的统计,得到如下关系(T以月计)M=4.29+0.11T(4)强震前场区异常一般呈现随机异常型、波动型和衰减型三种。若场区某统计区出现r_m的三次起伏加剧时,说明该统计区未来有强震发生。(5)由自治系统和非自治系统原理初步解释了震前震源区周围调整区调制比r_m及调制比异常面积Sr_m起伏现象的周期特征。  相似文献   
47.
1966年云南东川6.5级地震的热异常时空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1966年云南东川6.5级地震前后浅层地温异常的时空结构及降水异常的水平结构。分析表明,震前数月浅层地温稳定维持正异常,发震前一个月激剧增温,发震当月达最大,震后降低;震前震中区为负地温距平区,随发震时刻临近,负距平区迅速演变为正距平区,而且强度和面积都不断增大,至发震时达最大,震后不断减小;热异常是从深层传向地表的;震中区震前为旱区,震后为涝区。本文还讨论了震源处热信息传到地表的条件和可能机制,认为在水热活动异常的断裂带上,至少对于浅源地震,对流传热是一种较为可能的传热机制。  相似文献   
48.
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学会非金属矿产地质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的全国首届盐类沉积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11月18日至22日在四川自贡市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49个单位共112人,代表中有长期从事盐矿地质和开采的德高望重的专家、教授、学者,更多的是战斗在盐矿地质生产、科研和教学第一线的中青年科技骨干。这是全国从事盐类矿产地质科技工作者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90余篇,大会宣读了20篇,并分组进行了讨论和交流。特别是李悦言总工程师在大会上作的“对中国盐类矿产地质工作的几点想法”,袁见齐教授作的“关于中国找钾的几点看法”和“蒸发岩的岩相古地理问题”的报告,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49.
50.
一九八一年,我们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北部地区进行岩体调查时,在巴音诺尔公复式花岗岩体中发现一些球状体(图版Ⅰ—1),单个球体直径为10—14厘米(图版Ⅰ—3), 常有破裂和剥落现象。球体之间为花岗质岩石。 在通过球体中心的切面上,可以见到同心多环带构造,矿物呈辐射状生长。我们认为它是一种少见的具有重要地质意义的现象。并初步从区域地质、球体特征等方面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