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8篇
  免费   220篇
  国内免费   263篇
测绘学   96篇
大气科学   234篇
地球物理   208篇
地质学   607篇
海洋学   98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74篇
自然地理   9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91.
通过河床钻孔并结合野外踏勘,确定了隐伏的龙蟠断裂在宽谷的切错位置,指出古龙蟠谷地是在上新世末早更新世初由龙蟠断裂发生逆断走滑和白汉场断裂的正断左旋并伴随断块的垂直升降活动而形成。河床覆盖层由现代金沙江冲积层和下伏的一套古湖相堆积物组成,其中古湖相堆积具有明显的分层性,由底往上可划分为冰缘冻融泥流堆积物、含泥质的灰绿色细砂和黄褐色粉土层、崩坡积和冲洪积加积物、灰绿色淤泥质碎石土层,结合区域性地质环境演化背景,认为它们是受中更新世时期本区间歇性山体抬升和冰川活动等新构造运动影响的不同沉积环境下的产物,从而清晰地揭示了河床深厚覆盖层的成因,为认识金沙江宽谷河段发育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992.
风火山盆地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包括下部连续沉积的早始新世—早渐新世风火山群和早渐新世雅西措群,以及不整合其上的早中新世五道梁群。风火山地区的砂岩铜矿全部产于风火山群1岩组的灰(绿)色砂岩层中。采自风火山群1岩组含矿层和非含矿层中的3个磷灰石样品,分别获得了(22.5±2.3)Ma、(33.1±6.0)Ma和(28.0±3.6)Ma的裂变径迹年龄数据。其中33.1~28.0 Ma代表了该地区砂岩铜矿的成矿年龄.22.5 Ma则代表了成矿后构造热事件的年龄。风火山砂岩铜矿的成矿年龄处在其上覆的雅西措群沉积年龄范围内.显示砂岩铜矿是盆地早期沉积物压实脱水流体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3.
安丘市夹河套铁矿属沉积变质型磁铁矿床。铁矿产于古元古代粉子山群中,受小宋组二段底部含铁岩系的控制。通过对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指出现已圈定的2个铁矿体在其深部仍未圈闭,且夹河套西南、东北区段及潍河东岸等地具有较大范围的磁异常,从而为进一步选择靶区,扩大资源远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4.
利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提取冬小麦种植面积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陆地卫星TM数据和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Cognition5.0和ENVI4.3软件,以面向对象的方法和监督分类波谱角法分别提取泰安市2005年冬小麦种植面积及其分布信息。逐像素分类的结果存在"椒盐"效应,而且很难克服同物异谱、同谱异物现象,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可以有效的集成专家知识和各种辅助数据,克服逐像素分类的弊端。分类结果表明,利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可以获得比传统的像素级分类方法更高的分类精度,为冬小麦种植面积的自动提取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995.
以青海芒崖多金属矿化区为例,在ENVI软件的支持下,利用掩摸+主成分分析方法从TM多光谱遥感影像中提取与金属矿化有关的铁化、泥化蚀变遥感信息异常,并结合地质资料,区划成矿远景和圈定找矿靶区,取得了很好的实际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96.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FNL再分析及雷达卫星资料等对2015年5月26—27日发生在贵州一次区域性暖区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发生前期副高稳定少动,暴雨临近时高空影响槽东移,中低层切变线南压及暖湿气流辐合加强触发了暴雨的发生,暴雨发生在辐合线附近,无明显的冷空气影响,为典型的暖区暴雨;雷公山地形增强了气流辐合和地形抬升使其西南气流垂直上升运动较强,低空为强辐合区;低层高温高湿高能环境,有利于降水效率的提高,切变线两侧风速风向的辐合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条件;降水过程强回波呈低质心、降水效率高的热带降水型特征,多个对流单体不断生消发展,在黔东南西部表现为明显的"列车效应";卫星云图显示特大暴雨落区及强度与TBB的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97.
李文杰  袁潮霞  赵平 《气象科学》2018,38(6):719-729
为了探究青藏高原积雪不同观测资料间的差异,本文通过定义积雪覆盖率(Snow Cover Percentage,SCP)对比了NOAA-CDR卫星可见光遥感积雪资料、卫星被动微波遥感积雪资料和我国146个台站观测的积雪资料在高原地区的气候态及年际变动特征。从年平均气候态看,微波与可见光资料的SCP分布较为接近,高值区均位于念青唐古拉山与喜马拉雅山南缘之间的山区。而台站资料SCP的高值区范围则相对较小,在高原东部的巴颜喀拉山及南部的念青唐古拉山。3种资料的积雪低值区均位于高原中南部沿雅鲁藏布江一带、阿尔金山北侧以及东边界的内陆省份。从季节平均场看,不同资料的积雪分布在冬季及秋季,无论是气候态还是年际变动均较为类似。在春季时,微波和台站资料间较为一致。而在夏季,资料间差异很大,不同资料间的两两相关接近于零,甚至为负数。本文同时选取了青藏高原地区4个典型台站(索县、清水河、康定、甘孜),将卫星资料插值于台站上,对比3种资料间的异同,以及与地表气温异常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这4个典型站上,台站SCP在过去36 a中为线性减少的趋势,而卫星SCP主要为线性增加的趋势,且台站年平均SCP与地表气温异常的协同性最好。  相似文献   
998.
影响广东省的热带气旋特征分析及灾害损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1990~2015年影响广东省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数据,分析了影响广东省TC的时空特征、灾情年际变化以及灾害强度特征等。并利用灾害指标核算出灾害损失的经济价值,改进综合灾情指数模型。主要得出以下结论:26年来登陆广东省的TC共93个(占登陆我国TC总数的29.6%),其中有67个对广东省造成了人员伤亡或者经济损失;影响广东省TC频次整体随时间变化不大,强度低的TC频次随年际呈现较为明显地减少变化趋势,而强度高的TC频次呈现较为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粤西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受TC侵袭频次明显高于粤东和粤北地区;热带气旋各项灾情指标造成的经济损失(以2015年为可比价)均在1997年出现转折,经济损失急速下滑;各项损失相对值与TC强度之间存在较好的指数正相关关系,低强度等级的热带气旋造成的综合灾情指数呈现较为明显的年际减小趋势,而高强度等级的热带气旋变化趋势不显著。  相似文献   
999.
针对广东省珠海凤凰山森林生态系统2015年的湍流原始数据,分析了各修正过程对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野点较多,需要考虑去除;频率响应修正对通量结果影响不大;倾斜修正的影响在3%左右;超声虚温修正对感热通量的影响变化幅度达30%;WPL修正对碳通量结果影响可达25%左右。经过对观测数据的质量评价,感热通量约有85%,潜热通量和碳通量约有80%的数据可用于通量分析。感热通量在1年中的变化幅度不大;潜热通量变化显著,尤其在季风后迅速增大;碳通量变化与森林下垫面密切相关,夏季变化幅度大,冬季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000.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on the Mongolian Plateau from 1982–2013 using 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GIMMS) NDVI3 g data and explored the effects of climate factors and human activities on veget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NDVI has slight upward trend in the Mongolian Plateau over the last 32 years. The area in which NDVI increased was much larger than that in which it decreased. Increased NDVI was primarily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plateau, especially in the agro-pastoral ecotone of Inner Mongolia. Improvement in the vegetative cover is predicted for a larger area compared to that in which degradation is predicted based on Hurst exponent analysis. The NDVI-indicated vegetation growth in the Mongolian Plateau is a combined result of climate variations and human activities. Specifically, the precipitation has been the dominant factor and the recent human effort in protec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has left readily detectable imprints in the NDVI data se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