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8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120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125篇
地球物理   120篇
地质学   331篇
海洋学   64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6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21.
世界上约60%的油气产自碳酸盐岩。全球哪些地区、哪些时代碳酸盐岩发育?其时空分布受哪些因素控制?弄清这些问题,不仅对我国海外油气勘探战略选区有指导作用,而且可为了解全球古地理环境演化提供重要信息。根据全球179个碳酸盐岩盆地的数据统计分析,对全球显生宙碳酸盐岩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控制因素。在显生宙的各个地质时期,碳酸盐岩均有分布,但不同时期,碳酸盐岩发育程度不同。在泥盆纪、白垩纪和古近纪,碳酸盐岩分布广泛,而在志留纪、二叠纪、三叠纪和侏罗纪,分布局限。不同时期,碳酸盐岩发育地区不同。寒武纪-奥陶纪,碳酸盐岩主要分布于俄罗斯、中国、北美洲、澳大利亚;三叠纪以后,碳酸盐岩发育区域转移至中东、北欧、北非、南美洲;至古近纪和新近纪,碳酸盐岩发育区主要分布于中东、北非、南亚地区。研究表明,全球碳酸盐岩时空分布受大陆漂移和全球海平面变化控制。古生代,古劳亚大陆、西伯利亚、中国华南地区、澳大利亚均位于赤道附近温暖浅海地带,碳酸盐岩发育,上述地区是这一时期碳酸盐岩分布主要区域;冈瓦纳大陆在古生代位于高纬度区,碳酸盐岩少。中生代,古劳亚大陆漂移至高纬度区,碳酸盐岩减少;冈瓦纳大陆解体为南美板块、非洲板块并漂移至低纬度区,发育碳酸盐岩。新生代,碳酸盐岩在南亚地区的增多,这也和板块的位置相印证。另外,当全球海平面上升时,海侵形成广阔的陆表海,碳酸盐岩广泛发育;当全球海平面下降时,海退形成陆缘海,碳酸盐岩发育面积减小。  相似文献   
622.
初冬的阳光透过宽敞明亮的玻璃窗,暖暖地照着江西省华东核工业工贸总公司总经理王双石的办公室。在王总的办公桌上,笔者看到了该公司历年的财务报表,那一串串醒目的数据象一位时间老人向我们述说着公司的昨天与今天。1992年公司起步时,资金仅有30多万元,年营业收入不过100万元,而十年后的今天,公司年营业收入突破1000万元,上交利税200多万元,拥有总资产1730万元。  相似文献   
623.
长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长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于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进行了4次调查采样。共鉴定出浮游动物67种(不包括原生动物),以轮虫种类为主(42种),其丰度与生物量均占据较大优势。浮游动物丰度的季节性差异显著,夏季最高(4412ind./L),冬季最低(831ind./L)。季节间的物种更替率大于59%,但优势种种类的季节变化不明显。优势种共8种,均为轮虫,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uns calyciflorus)、针簇多枝轮虫(Polyarthra trigla Ehrenberg)是四个季节均出现的优势种,P.trigla Ehrenberg的优势度与出现频率均是各个季节的最大值,各季节这两种优势种的丰度和在总丰度的占比均超过59.13%。依据Shannon指数、Pielou指数、Margalef指数评价长湖水体处于中度污染,肥度指数评价长湖处于富营养状态。相关性分析、多元逐步回归方程、冗余分析的结果显示:水温是影响长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关键因子;浮游植物表征含量chl a也是影响长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总氮、总磷通过影响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间接地影响浮游动物的组成;能耐受较高p H的B.calyciflorus在长湖碱性水体中有较好的适应性;夏季马洪台区较低的溶解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区域轮虫的生长,总悬浮物通过降低溶解氧对浮游动物产生间接作用;化学需氧量对P.trigla Ehrenberg、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等耐污种的影响较大,并对浮游动物的丰度产生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624.
杂色鲍裂壳病球状病毒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999年以来,广东汕尾地区养殖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出现了“裂壳病”的经电镜观察,发现感染了一种球状病毒,大小为150-220m,皆存在于细胞质中,细胞核内没有发现病毒。主要侵染鲍的腹足、外套膜、性腺、肝、鳃等部位。病鲍表现为头端壳缘外翻,呼吸孔融合成一条线,活力减弱,身体消瘦,逐渐死亡。  相似文献   
625.
城市隐伏活断层地震勘探的目标为上断点埋深为几米至数百米的隐伏活动断层.由于勘探深度较浅,地层的属性差异比较小,活断层的地震勘探相对一般的资源勘探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反射系数较小,反射不强,地震资料受到面波的严重干扰,给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解释造成困难;并且由于活断层勘探是以断层的上断点层位作为活动性指标,因此,如何根据地震资料确定真实的上断点深度就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626.
首先阐述了实施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的意义,以及GIS软件在矿业权实地核查中的作用;然后探讨了MAPGIS,ARCGIS,AutoCAD,南方CASS,KYQHC在矿业权实地核查数据处理中的优势和劣势;最后,对GIS软件应用于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相似文献   
627.
水资源匮乏是限制棉花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明确棉花干旱后的复水灌溉量、复水时间及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解除程度,可为制定有效抗旱减灾降损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精准水分模拟试验,研究了花铃期不同复水程度(50%、75%、100%灌溉量)对棉花轻度干旱胁迫(土壤湿度为50%-60%)形态特性、产量的解除效应。结果表明,干旱复水后,100%和75%复水量处理棉花蕾铃干物质、地上总干物质均高于或接近对照,干物质增加量与复水程度呈正比,而50%复水量处理始终低于对照,复水对干旱的解除效应不显著。复水过程中,棉田土壤湿度和植株叶片含水率的差异变化趋势一致,复水后第4d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复水后第19天至30天,50%复水量叶片含水率显著低于对照,土壤已发展为重旱,而75%、100%复水量叶片含水率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土壤为无旱状态,二者配合可快速监测棉田干旱状况。复水后株蕾铃数、单铃重、棉花纤维长度均低于对照,蕾铃脱落率增加,最终产量低于对照,但75%、100%复水量产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50%复水量无法解除轻度干旱胁迫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75%、100%复水量可有效解除干旱影响,且在复水后第19d内受旱棉花处于恢复生长的旺盛期,进行干旱复水灌溉时需考虑复水程度和时间差。  相似文献   
628.
高连国  郭丽华  信依群 《气象》1992,18(11):54-55
以往,我省的某些市县所测的土壤相对湿度(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百分率)总是在70—90%,即在正常或偏湿的范围内。在墒情正常的情况下,个别测点的土壤相对湿度有的在过湿的范围内,不能正确地反映出  相似文献   
629.
砂岩型铜矿床(沉积岩容矿层状铜矿床)作为一种重要的铜矿床广泛发育于滇西兰坪盆地内。经典的砂岩型铜矿床成因模式认为该类矿床形成于伸展背景下的沉积盆地内,但兰坪盆地内的砂岩型铜矿床则产出于挤压背景下的陆-陆碰撞造山带内,其成矿与地壳缩短密切相关。通过详细构造解析揭示成矿与构造变形的时空关系是理解挤压背景下铜成矿过程的基础。本文基于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详细分析了白洋厂砂岩型铜矿床的区域构造、矿体与构造的空间关系。构造分析结果显示,矿区白垩系经历了中新世东西向挤压变形,形成近南北走向逆断层+近东西走向掀斜-走滑断层构造组合;地壳缩短期间,在主要逆断层前锋(下盘)形成中新世含石膏层的小型周缘前陆盆地。铜多金属矿化发生在逆断层主破碎带或上盘次级破碎带内,赋矿围岩皆为白垩系。基于构造-盆地-矿体这一空间关系,结合矿石结构、区域地质特点,我们提出成矿金属元素主要源自中新世周缘前陆盆地卤水,还原硫来自隐伏于白垩系之下的晚三叠统三合洞组中的还原性流体。始于中新世早期的地壳缩短在晚三叠世、白垩纪地层中形成破裂构造,使得中新世周缘前陆盆地中的卤水下渗、保存于晚三叠世地层中的还原性流体上升,而当两种流体在主要断裂破碎带内发生混合时,则发生硫化物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6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