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77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38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用SA雷达产品对京西三次局地暴雨落区形成的精细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段丽  卞素芬  俞小鼎  崔永义 《气象》2009,35(3):21-28
利用新一代Doppler雷达各种探测产品,对2006年6月底至7月上旬北京西郊香山、石景山、门头沟一带落区相同的三次局地暴雨和大暴雨过程,进行精细分析和研究.重点分析雷达探测产品对落区在同一地点形成的短时临近影响系统和指示意义.研究表明,发生在北京西郊山前、落区相同的三次局地暴雨和大暴雨,其雷达回波发展和演变形式各不相同.但三次过程强降雨前,近地面平原东南风和边界层偏西风的垂直风廓线结构在地形作用下对暴雨落区形成的影响是一致的:近乎与山脉垂直的平原近地面东南风长时间(6小时左右)维持,增加山前局地近地面温湿条件,并在北京西郊山脉阻挡下,形成山前近地面局地辐合和强迫抬升.山顶附近边界层的偏西风为近地面空气强迫抬升后在边界层的后卷辐散提供了有利条件.研究还显示,落区附近单体风暴、逆风区辐合带、中气旋等中小尺度回波系统的活动和发展,是暴雨落区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2.
王俊  俞小鼎  邰庆国 《大气科学》2011,35(2):247-258
利用单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数据和双多普勒雷达反演的三维风场,分析了一次强烈雹暴的产生、发展和维持机制.主要结果为:该雹暴是产生于中等偏上垂直风切变和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条件下的右移风暴,它在旧无序多单体风暴的右侧产生.旧的多单体风暴和雹暴初始阶段主要雷达回波区域负的径向速度(向着雷达的速度)占主导地位,随...  相似文献   
113.
2013年3月20日湖南和广东雷暴大风过程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方翀  俞小鼎  朱文剑  尹忠海  周康辉 《气象》2015,41(11):1305-1314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风廓线雷达资料对2013年3月19日夜里到20日凌晨发生在湖南中南部和广东北部的一次区域性雷暴大风天气进行了分析,发现本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天气尺度背景是北支高压脊的崩溃和南支槽的建立,槽前出现较强的低空急流和切变线并在湖南中南部和广东北部形成了上干冷下暖湿的温湿配置结构下发生并强烈发展的;地面自动站观测显示北风侵入到前期露点温度较高的贵州黄平地区并形成风向辐合触发了对流,之后对流单体东移进入前期地面辐合线和露点锋相配合,同时500 hPa极为干冷的湖南中部偏南地区不断发展加强成对流带;雷达观测显示19日夜里在湖南西部不断出现对流单体并在其东移南下过程中最终形成飑线结构,该飑线中存在多个超级单体;通过多普勒天气雷达的中气旋产品与雷暴大风出现时间对应比较发现:大多数由中气旋引发的雷暴大风,在雷暴大风出现前2~3个体扫,其中气旋底高不断下降至2 km左右或以下,且在雷暴大风出现前1~2个体扫,中气旋的最强切变高度显著下降至中气旋底高位置附近;通过风廓线雷达数据与雷暴大风出现时间对应比较发现:底层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2n)大幅度的跃升通常在雷暴大风出现前10~15 min左右出现,其对雷暴大风的出现可能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4.
介绍了河南省气象短信运营平台的特点、结构和各模块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5.
俞小鼎 《气象科技》2002,30(1):15-18
现有观测网的粗分辨率已成为影响初值场精度从而制约数值预报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改善和加强我国现有的观测网对提高我国数值预报准确率至关重要.利用观测系统模拟试验的方法确定在有限的经费投入前提下最佳的观测系统配置.条件成熟时进行一次展示观测的加强对数值预报效果的影响大型外场试验,以检验根据观测系统模拟试验结果而加强的观测是否能有效地提高数值预报水准.  相似文献   
116.
河北省泥石流、滑坡、崩塌灾害发育程度区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利用遥感技术对河北省山区以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多因素评判法,对河北省山区地质灾害发育程度进行了分区划分,并圈定了需要重点监测和防御的灾害区段。该成果为河北省山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减灾、救灾等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7.
河北省利用遥感技术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综合调查是以美国5号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5TM)3.4.7波段假彩色合成片为基础资料,图像比例尺为1:25万和1:10万两种并配合有大比例尺(1~3万)彩色外,彩色、黑白航片。  相似文献   
118.
利用实况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1.7”河南极端暴雨过程的锋生作用、大气非绝热加热和水汽净收支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此次过程天气尺度系统发展维持机制。结果表明:本次极端暴雨过程中,河南位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和大陆高压之间的鞍型场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有利于500 hPa低压系统的发展和维持;锋生作用主要发生在对流层低层且与θ se密集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水平散度项和水平变形项起主导作用,两者的贡献基本相当;视热源?Q 1?和视水汽汇?Q 2?水平分布与强降雨落区较为吻合,二者的垂直分布有明显差异,Q1最强加热作用在对流层中高层,而Q2垂直分布较为均匀但强度明显小于Q1,Q1中位温垂直输送项起主导作用,而Q2中比湿水平平流项发挥着主导作用,这表明本次河南极端暴雨中,区域性强凝结潜热的释放对降水有正反馈作用。伴随来自台风烟花(2106)北侧偏东气流的不断加强西进,强风速切变及地形抬升引发异常强盛的边...  相似文献   
119.
利用大比例尺黑白航空像片首次在太行山南段东坡发现了大面积保存较完好的冰川遗迹如角峰、刃脊、冰斗、悬谷、冰蚀盆地及冰蚀槽谷等,经系统组合、配套后认为,第四纪时期,该区曾发育过三一四期冰川活动,第I、II冰期冰川属于山谷一山麓冰川类型,而第IⅡ、IV(?)期冰川则为冰斗冰川。本文详述了各类冰蚀地貌的期次,分布、类型及发育特征,为该区第四纪古冰川活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0.
2018年5月7日冷锋前暖区暴雨和8月29日华南季风槽暴雨,这两次大暴雨都是由广东和闽南地区的沿岸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产生,对其环境背景与对流系统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主要结论如下:两次过程均有明显850 hPa和925 hPa低空急流;5月7日过程,对流层中低层条件不稳定较大,大气斜压性较强,对流有效位能和0~6 km垂直风切变相对较大,对流层中部存在明显干层,有利于强降水和雷暴大风的产生;8月29日过程,对流层中下层为弱的条件不稳定,准正压大气,更高的融化层高度,对流有效位能和0~6 km垂直风切变相对较小,垂直整层相对湿度高,有利于强降水而不利于雷暴大风的产生。两次过程风暴承载层平均风均来自西南方向,前者的平流比后者要强很多;厦门及其周边闽南地区大暴雨是由于后向传播导致相继多个较强对流雨团移过同一区域形成的;5月7日后向传播形成是一个对流雨团的阵风锋与另一个对流雨团后侧的水平对流卷相遇触发新的对流导致的,新生对流来自陆地;8月29日后向传播形成则是低层暖湿气流遇到成熟对流雨团的后侧阵风锋触发新的对流,新生对流位于海上,持续移入陆地。5月7日导致大暴雨的对流系统中冰相过程和暖云过程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