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7篇
大气科学   103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7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近百年全球平均气温年际变化型态的低频变率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利用时间上扩展的经验正交函数(TEEOF)分析方法,对近百年全球及南北半球平均气温一年、三年、六年和十年的变化形态及其频率进行诊断,结果表明,TEEOF第一模态占总方差贡献的50%以上,各种年际振动的第一模态基本上代表了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年变化型,并能反映出气温的长期趋势变化,特别是十年际的第一模态,冬季气温湿示出较强的上升趋势,相应的第一时间主分量趋势与实际温度序列的走势非常一致。全球及南北半球各时域TEEOF除第一模态及一年TEEOF的第模态外,其它特同量所表示的年际变化型态各有差异,相应主分量都与一定的年际准周期振动结构的长期变率有关。年变化型态的T^2检验表明,南半球及全球的突变时间与年平均气温单要素t检验结果差异不大,而北半球的差异明显,表明T^2检验,对具有多变量的型态突变的检测比单要素的t检验理为合理。  相似文献   
12.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rainfall over southwest China (SWC) during spring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SSTAs) in the Pacific are analyzed, based on monthly mean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26 stations in SWC between 1961 and 2010,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and Hadley global SST data. Sensitivity tests are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response of precipitation in SWC to SSTAs over two key oceanic domains, using the glob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model ECHAM5.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rainfall over SWC in spring is very significant. There are strong negative (positiv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the anomalous precipitation over SWC and SSTAs over the equatorial central Pacific (the mid-latitude Pacific) during spring. Numerical simulations show that local rainfall in the northwest of the equatorial central Pacific is suppressed, and a subtropical anticyclone circulation anomaly is produced, while a cyclonic circulation anomaly in the mid-latitude western Pacific occurs, whe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SSTAs are in a cold phase in spring. Anomalous northerly winds appear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SWC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Precipitation increases over the Maritime Continent of the we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while a cyclonic circulation anomaly appears in the northwest of the we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A trough over the Bay of Bengal enhances the southerly flow in the south of SWC. The trough also enhances the transport of moisture to SWC. The warm moisture intersects with anomalous cold air over the northeast of SWC, and so precipitation increases during spring. On the interannual time scale, the impacts of the mid-latitude Pacific SSTAs on rainfall in SWC during spring are not significant, because the mid-latitude Pacific SSTAs are affected by the equatorial central Pacific SSTAs; that is, the mid-latitude Pacific SSTAs are a feedback to the circulation anomaly caused by the equatorial central Pacific SSTAs.  相似文献   
13.
广西霜日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51-2012年广西90个气象站霜日分布及变化特征的分析得出:广西霜日具有北多南少与东多西少、而初霜日有北早南晚和终霜日有南早北晚的分布特征,广西霜日存在明显的12a、10a、2a周期震荡。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和90年代华北干旱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几乎有一半的年份出现干旱,90年代华北的干旱频率比80年代更高。本文从干旱基本状况、干旱强度和干旱空间分布出发,对华北地区这两个年代的干旱进行了比较,并从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和大气环流场特征等方面,探讨了这两个年代干旱的成因。研究表明,在干旱强度和空间分布上,90年代明显强于80年代。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90年代明显强于80年代,表现了更显著的增暖趋势。80年代的干旱年中北极涛动显著增强,中高纬度地区为气压正距平带控制;90年代的干旱年中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为正负距平波列相间分布,存在EU和PNA遥相关型。本文还定义了西伯利亚高压指数,该指数90年代显著高于80年代,且与华北地区降水显著相关,可以作为华北地区旱涝预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一种公平技术评分方法在台风业务预报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离散变量分级预报的公平技术评分方法引入台风路径业务的预报评估中,对1989-1991年的台风业务预报作评估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量客观,不但可用于台风分类预报评估,也可对台风移向移速预报进行客观评估。  相似文献   
16.
基于1951—2018年哈德里中心海温资料、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资料和第四代欧洲中心汉堡模式, 针对1994年、2018年等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生成异常多的年份, 研究了引起TC增加的海表温度异常(SSTA)模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 北半球热带中太平洋增暖与印度洋变冷是夏季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增加的主要原因, 北大西洋负三极型式SSTA促使TC生成的进一步增加。热带中太平洋增暖与印度洋冷却在菲律宾以东激发出西风异常和气旋性环流异常。北大西洋负三极型式SSTA在我国南海、菲律宾至东南沿岸激发出气旋性环流异常。前者在西北太平洋中部, 后者在南海产生有利于TC生成的局地环境。1994年和2018年夏季热带中太平洋出现暖SSTA、印度洋为冷SSTA、北大西洋呈现负三极型式SSTA, 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极端增多。近30年来, 当出现热带中太平洋增暖和印度洋冷却时, 北大西洋表现出比1989年以前更强的负三极型式SSTA, 使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和北半球热带印度洋-太平洋SSTA梯度的线性相关更显著。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西部地表通量的年、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利用青藏高原西部地区改则和狮泉河两个自动观测气象站1998年全年每天24个时次的风速、温度和湿度等梯度观测资料,采用湍流相似理论.计算了改则和狮泉河的动量通量、感热通量以及潜热通量。结果表明:改则和狮泉河两地的地表湍流通量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且其季节变化的相同点表现在感热通量均在5月份最大,1月份最小:而潜热通量均在8月份最大。不同点表现在改则的潜热通量在12月份最小,狮泉河1~5月平均潜热通量为负,以凝结为主,改则的月平均蒸发及全年的蒸发总量比狮泉河的要大。而其感热通量比后者的都小。日变化幅度随季节变化明显,表现在夏季地表通量的日变化幅度大,冬季要小得多。  相似文献   
18.
利用再分析资料以及混合层海温诊断方程, 研究1997—1998与2015—2016年超级厄尔尼诺次年北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SSTA)的差异及成因。结果显示, 北大西洋SSTA在1998年春季呈明显正负正三极型式分布, 而在2016年呈弱的负正负型态。诊断热带北大西洋SSTA的影响因素表明, 1998年春季暖SSTA除了之前研究强调的海洋表面向大气的潜热输送异常减少, 以及吸收太阳辐射的增加外, 海洋动力过程即Ekman纬向漂流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热力过程与厄尔尼诺峰值后出现的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NAO)负位相有关, 其可引起亚速尔高压减弱, 产生西南风异常, 通过风-蒸发-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反馈机制使热带北大西洋蒸发减弱, 海表增暖, 沃克环流下沉支的东移对这一增暖也有贡献。与1997—1998厄尔尼诺事件不同, 2015—2016厄尔尼诺事件没有强迫出负位相NAO, 而是出现弱NAO正位相, 热带北大西洋为弱的东风异常, 使海表发生一定的冷却, 形成2016春季北大西洋SSTA与1998年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近百年全球平均气温年际变率中的QBO长期变化特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裕国  余锦华  施能 《大气科学》2001,25(1):89-102
应用奇异谱分析(SSA)方法和奇异交叉谱分析(SCSA)方法,对全球及南北半球近100多年(1856~1997年)逐月地面气温距平序列中的准两年周期振荡(QBO)的长期演变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全球平均气温序列蕴含显著的QBO分量,它们与全球气候系统中其他各个子系统所隐含的QBO信号具有各种耦合对应关系,尤其突出地表现在Nino区海温和以SLP序列为代表的全球大气环流系统中QBO信号的耦合对应关系上。而平均气温的QBO的年代际特征及其变率的阶段性,不但表现在振幅上,而且其位相亦很明显。上述特征在全球、两半球具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80—2015年6—8月我国逐日降水观测数据评估CWRF模式(Climate-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多种参数化方案对我国夏季日降水的模拟能力,并考察累积概率变换偏差订正法(CDFt)的订正效果。通过将广义帕累托分布(GPD)引入到偏差订正模型中,提出针对极端降水的累积概率变换偏差订正法(XCDFt),检验和评估其对极端降水订正的适用性。结果显示:CWRF模式微物理过程选用Morrison-aerosol参数化方案组合对我国降水场的模拟较好,CDFt订正效果良好;XCDFt偏差订正模型能够较好地提取模式建模与验证时期变化信号,订正后相比订正前与观测极端降水的概率分布更为接近;经过XCDFt订正后华南、华中和华北地区20年一遇的极端降水重现水平较模拟值更接近观测值,可为CWRF模式提高极端降水的业务预测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