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针对分布式电源(DG)接入配电网后可能引起保护误动作的问题,分析了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后对短路电流的影响,推导了各种情况下短路电流的计算公式,分析了反时限过电流保护误动作的可能性,对一个10 kV配电网的反时限过电流保护的启动电流和时间特性系数进行了整定计算,仿真分析了短路电流和动作时限的变化及反时限过电流保护误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仅当DG所在线路上DG上游发生故障时,处于故障点和DG之间的保护发生误动作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为解决球面Delaunay构网中的拼接问题,顾及球面数据的位置特点,提出了利用透视投影模型将球面构网整体平面化的算法,其核心是置投影中心于球面,通过球面位置(x、y与z坐标)共同约束,进而构成球面与投影平面位置间的一一映射。实验结果表明,此算法具有有效性及通用性,其时间复杂度取决于所采用的平面Delaunay三角网构建算法。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格局-Kriging插值分析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31
本文应用Kriging空间内插法,分析了黄土高原大南沟流域土壤有机质以及全N、全P、有效N和有效P等4种养分含量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呈现出坡上部低于坡下部的规律,其含量低于05%所占的面积最大,以耕地分布的区域为主,较高含量(06~08%)则分布在农果间作地和林地的区域;土壤全N的分布格局与土壤有机质具有相似性,只是坡下部的全N含量高于坡上部的趋势较为明显;土壤全P含量相差较小为138%,不同全P含量的空间分布面积基本相等;有效N和有效P并未表现出土地利用和景观位置控制的分布格局,有效P的空间分布较有效N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17.
面目标的聚集模式识别是空间聚类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但因多边形几何信息和空间障碍阻隔的双重约束,目标的位置相似性难以快速而准确地计算。扩展点目标多尺度聚类方法,通过构建面目标的强度函数计算目标与邻近目标的位置聚集程度,提出了有效作用于双重约束下的面目标位置聚类法,并以判断相邻尺度下同一面目标类的强度函数阈值相等作为算法的收敛条件。经试验分析与比较发现,算法无须自定义参数,能够识别密度不均、任意形状分布,以及"桥"链接的面目标集群,同时能够准确判断障碍约束对面目标簇的阻隔和划分。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低渗透地层水平井开采渗流特征,采用自行设计的模型试验装置,通过预埋微型孔压传感器,监测不同含水层厚度和不同抽水泵位置的渗流规律。不同含水层厚度为:60cm、79cm、94cm、113cm、123cm。泵的位置分别为:造斜段、水平段入口、水平段内。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含水层厚度的渗流规律为随着含水层厚度的增加,其孔隙水压力增加,单位流量增大,且存在极限值。根据该实验可以得出含水层厚度、地层渗透性与水平井完井结构三者之间存在着约束关系,当含水层的厚度超过207cm时,在相同试验条件下,其单位流量趋于稳定,说明水平井在低渗透、薄层开采中的优势。当抽水泵位于水平井内不同位置时,其抽水过程中含水层内的孔隙水压力分布规律具有相似性。抽水泵位置主要影响降落曲线的影响半径及对应的流量大小,按照造斜段、水平段入口和水平段内其降水影响范围增大,流量增大。因此,在低渗透地层将抽水泵放置于水平段内有利于增加产能。 相似文献
19.
针对高泥质水合物储层,其分解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游离砂,在气-液渗流作用下发生运移,容易导致砾石充填防砂介质渗透性降低,即渗透损伤,使得产能下降并影响防砂砾石层的长期有效性。为了探究防砂砾石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的渗透损伤情况,本文采用混合正交试验,通过自行研制的阻砂试验系统进行不同储层含水量、试验压力和砾石规格的阻砂试验并测量试验前后防砂介质的渗透系数,观察阻砂试验现象和分析渗流规律和渗透损伤规律。结果表明,由于粉细砂的运移,防砂砾石层经历由通到堵再到通的过程,因此阻砂试验渗流分为4个阶段:初期渗流阶段(无堵塞)→稳定渗流阶段(逐渐堵塞)→气、液渗流阶段(突然疏通)→气体渗流阶段(通);储层含水量、试验压力和砾石粒径较大时,储层中的粉细砂运移更容易,出砂情况更为严重,砾石防砂层的渗透损伤较严重,但储层含水量大于125%时,渗透损伤比反而下降;影响渗透损伤程度大小排序为:砾石规格>试验压力>储层含水量,砾石规格对防砂介质渗透损伤的影响为主控因素,最佳砾石中值比D50/d50为23.6,有利于防砂和产气,研究结果为砾石充填的防砂介质渗透损伤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采用景观格局分析和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省广南县岩溶山地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自然因素(高程、坡度、公路、河流)对岩溶山地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影响,为岩溶山地乡村聚落格局优化及土地集约提供基础.研究结果表明:(1)广南县乡村聚落密度较低且空间分布极为分散,由于广南县自然条件(高程、坡度、公路、河流)的差异,乡村聚落分布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2)海拔在1 100~1 500m为广南县乡村聚落最佳选址区域.(3)乡村聚落数量与坡度呈正态分布关系,而乡村聚落面积与坡度却成正比关系.(4)随着离河流距离的增加,乡村聚落数量迅速减少,但由于喀斯特地貌的特殊性,距离河流5 000m以外的区域都还有一定数量的乡村聚落存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