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0篇 |
免费 | 230篇 |
国内免费 | 16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4篇 |
大气科学 | 116篇 |
地球物理 | 80篇 |
地质学 | 413篇 |
海洋学 | 137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55篇 |
自然地理 | 9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篇 |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30篇 |
2021年 | 30篇 |
2020年 | 35篇 |
2019年 | 47篇 |
2018年 | 29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45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36篇 |
2013年 | 30篇 |
2012年 | 35篇 |
2011年 | 45篇 |
2010年 | 46篇 |
2009年 | 36篇 |
2008年 | 43篇 |
2007年 | 44篇 |
2006年 | 38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32篇 |
2002年 | 34篇 |
2001年 | 33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6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西昆仑山南侧甜水海湖岩芯铁变化的环境记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阐述了青藏高原西昆仑山南侧甜水海湖岩芯沉积物中氧化铁的丰度、频率分布和富集系数的变化规律。其丰度值范围FeO0.39%-3.95%,平均值为1.25%;Fe2O30.44%-8.09%,平均值为2.60%;Fe2O3/FeO0.21-3.60,平均比值1.12。说明该彻岩芯沉积物中铁平均丰度值较低,但其变化幅度较宽且清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气候环境具有较大幅度的波动。变异系数值表明,该湖岩芯沉积物中FeO的离散程度较Fe2O3大。大约距今23万年来氧化铁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可划分出7个环境演化阶段,并基本上可与深海氧同位索阶段对比。揭示了甜水海湖演化与青藏高原强烈隆升引起的气候环境改变的密切关系。在距今23一15万年,沉积以河流相或冲积、洪积相为主,沉积环境以氧化环境为主导,气候以温干型波动;在距今15-7.4万年,沉积以湖相为主,沉积环境以还原环境为主导,气候以温湿型为主;在距今74万年以来,湖盆沉积环境多样化,沉积物以湖相和近源冲积、洪积相交替出现。气候出现冷湿、冷干、温湿和温干多种波动模式。这些资料分析初步认为甜水海古湖大约形成于距今15万年,即青藏高原第三成湖期,这也与青藏高原在距今15万年左右的再次构造隆升有关。 相似文献
162.
163.
Delaunay三角网是DEM主要表示方式,一直以来,因其数据结构和构造算法的复杂性导致应用受限。本文结合随机增量式算法理论,提出一种全新的有向无环图(directed acyclic graph,DAG)查找数据结构(search data structure)和随机增量式Delaunay三角网构造算法,并对算法作了简要证明和深入分析。该算法最大的特点是具有随机特性,能够支持地形特征数据的动态更新。 相似文献
164.
165.
建议将山地学的研究对象定为以地域自然-人文综合体存在的山地系统即山地人地系统.据此提出了山地学的研究内容应围绕山地系统的性质、结构、功能及其演变理论和研究方法这一中心论题展开. 相似文献
166.
辽中南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分析了辽中南地区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阐明了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密不可分的关系,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为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67.
168.
169.
郯庐断裂中段新生代右行走滑位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走滑拉分盆地中盆地沉降(或抬升)速率与边界断层走滑速率之间的数值关系,通过对夹在郯庐断裂中段两分支断层间的潍北凹陷沉积埋藏史的恢复,间接求取郯庐断裂中段新生代右行走滑位移。潍北凹陷内不同构造位置4口井的埋藏史恢复结果表明:凹陷新生代经历了古近纪早、中期的快速沉降,古近纪末-新近纪初的抬升剥蚀和中新世以来的缓慢沉降3个阶段;各阶段的平均沉降速率分别为0.142 9、-0.072 8、0.032 5 km/Ma。通过对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间俯冲速率和方向变化的分析推断,中新世中期(39.5 Ma)太平洋板块由北西向俯冲转而变成正西向俯冲所产生的西南向应力分量是导致新生代郯庐断裂开始右行走滑的主要因素,且走滑活动持续至今。根据走滑活动发生和持续的时间,结合各个时期内潍北凹陷的沉降和抬升速率,计算出郯庐断裂中段新生代右行走滑位移量为15 km左右。 相似文献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