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0篇
  免费   179篇
  国内免费   195篇
测绘学   66篇
大气科学   251篇
地球物理   141篇
地质学   519篇
海洋学   71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69篇
自然地理   17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9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5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82.
83.
世界植被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世界植被监测本多,嘉明等1前言自从产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给全球环境带来负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负担急剧加大。先进诸国从1960年代后半期,就把环境问题列入其研究对象进行广泛的讨论。在这种形势下,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相似文献   
84.
喜马拉雅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各的Kohistan地体,是夹持于两个碰撞板块即喀喇昆仑(Karakoram)板块(即亚洲板块)与印度板块之间三明治式岩浆弧。Kohistan岩浆弧南部,主要是早石炭纪火山岩和深成侵入岩变成的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岩中的残留体辉长岩显示钙碱性特征,矿物学特征类似于报道过的现代和古代岛弧内的低压深在岩类。最大的残留辉长岩体产于Khwaza Khela附近斜长角闪岩带南缘,总体近  相似文献   
85.
86.
本文通过对库松木切克山喇嘛萨依铜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的研究,总结出该类矿床的若干勘查标志,其中地层层位、含矿岩相、地球化学异常、容矿岩石、围岩蚀变、活化脉体及同生断裂等最为明显。在区域内如能确定出这些标志,尤其是标志组合的存在,则将可能取得该类矿床找矿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87.
山西中南部地区地壳深部地球物理场异常与地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山西中南部地区的地壳结构、地球物理场异常和地震活动性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发现:临汾北部和太原南部的灵石、介休一带,仍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今后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88.
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面积约530,000平方公里。西起孟津东到连云宽约700公里,北接燕山南界桐柏、大别长约1,000公里,平均拔海在100米以下,为亚洲东部最广大最肥沃的泛滥冲积平原。开封区位于平原的中部黄河大冲积扇的南翼,平均拔海73—74米,地势从西北略向东南倾斜。平均此降1/6,000。当第三纪时这里是地壳沉降区,第四纪时黄河三角洲成长,逐渐成为现代所见的冲积平原。  相似文献   
89.
本文以近几年来配合1∶25万带钻区调工作开展的瞬变电磁测深工作为基础,总结了该方法在铀矿区调阶段的应用效果。认为瞬变电磁测深资料有利于判断地下水动力条件及铀矿化的成矿有利区;大范围的瞬变电磁测深工作更适合于在戈壁沙漠区工作,有利于区调选区工作的进行,可达到缩小靶区和提供钻探设计依据的目的,在砂岩型铀矿找矿工作中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90.
一次过冷层状云催化云迹微物理特征的卫星遥感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卫星反演技术,通过卫星观测到的一次人工增雨催化作业后形成的云迹线个例,分析了云迹线与其周围云的光谱特征、亮温、亮温差、云顶粒子有效半径等云微物理特征,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差异,揭示了这次过冷层状云催化的微物理效应。云迹实际上是持续时间超过80 min、宽和深分别约为14 km和1.5 km的云谷。云迹周围的云顶粒子有效半径为10—15μm,而云沟内的粒子在15—24μm变化。周围云体由过冷滴组成,中间可能夹杂了一些低浓度的冰粒子,云沟内云的主要成分是冰。和周围未被催化的云相比,0.6μm通道的光谱反射率,在云沟处有明显的增加,而3.7μm通道反射率在云沟内是降低的,尽管其绝对变化幅度不大,但其相对变化幅度较大。随着播云时间的增加,云沟深度、宽度逐渐增加,云沟内和周围云体的温差逐渐增加,对通道4和5而言,在最早催化部位,最大分别达到4.2℃和3.9℃,4和5通道之间云沟内的亮温差也是随冰晶化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最大为1.4℃,而云沟周围云为0.2—0.4℃。云沟的形成、云沟内云顶温度的增加和4,5通道之间亮温差的增加,都足以说明被播云体变薄,其原因是由于云顶降水使得云内的水流失,云顶下降。云顶冰晶化、冰粒子增长成降水造成云顶下沉,是云沟形成的主要原因。对于本次播云作业,晶化作用在播云22 min后逐渐显现。在播云后38—63 min,有新的水云在云沟的中间部位生成,可能是由于冻结潜热释放引起的上升运动所致。而新生水云在形成较早的云迹中没有出现,这些较早形成的云迹在80多分钟的整个观测期间持续扩散。最终,在周围云从外向云沟内的扩散过程中,云沟开始消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