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8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对一次消云减雨试验中催化部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华  何晖  张蔷  周嵬  刘丰 《气象》2008,(Z1)
在一次对流性降水天气过程中,根据人工催化所需条件及MM5模式的模拟结果,选择了适合进行催化作业的部位。发现在该次过程中:低层辐合中心同所选催化部位的水平位置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可将低层辐合中心作为替代的特征物理量,根据其位置确定催化部位的水平位置。分析发现:作业时段北京延庆的作业点同所选定催化部位的水平位置非常接近,利用这些作业点实施催化可望取得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42.
准确获取人工消雨所需催化剂量极其困难,本文试着从另一种角度估算人工消雨催化剂量,即利用天气雷达探测的低于-5℃以下的回波,将其等价为等量的液态水,并将液态水分解为若干个小直径雨滴(如直径为100μm雨滴)视为起到消雨作用,进而计算出消雨所需AgI催化剂量最大和最小值。利用该方法,将北京南郊CINRAD/SA多普勒天气雷达以半径230km探测范围内划分为不同网格大小的若干个网格,并给出每个网格消雨所需催化剂量的最大和最小值,供消雨作业指挥参考。  相似文献   
43.
北京冬季降雪云系存在丰富的可开发利用的云水资源。出于人工增雪研究和充分开发云水资源的需要,文中对北京2019年11月29日发生的年度首场降雪进行了观测,对其资料做了分析和中尺度数值模拟,研究了降雪过程的宏观特征、水凝物输送及降雪的微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影响本次北京降雪的是稳定性层状冷云云系,水凝物主要从北京区域的西边界和南边界输送到区域内,而从东边界和北边界流出,具有西向和南向分量的湿气流是降雪云系水物质的输送通道。降雪云中的水凝物基本全为冰晶和雪,有少量的云水,整层云系都含有非常丰富的水汽并且贯穿整个降雪时段。在冰面过饱和环境中,水汽凝华(Prds)是雪的主要增长过程;其次是云冰增长成雪(Prci)和云冰聚合成雪(Prai)的过程。  相似文献   
44.
新型AgI末端燃烧器在北京飞机增雨作业中的使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就2004年4~9月,北京飞机人工增雨探测作业试验中,新型AgI末端燃烧器在“夏延-ⅢA”飞机上的使用和数据记录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如何利用夏延飞机搭载的仪器和辅助记录手段进行作业状况记录,对机上观测人员在记录催化作业时的常见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并就数码相机在作业状况记录中的使用做了介绍。总结了一套可行的作业数据记录方案。  相似文献   
45.
高空大气涛动现象与太阳活动的联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全球高空1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EOF分析得知,存在于地面层大气中的南北向涛动现象~北极高空大气涛动和南极涛动,在高空大气中更为清楚,而且这种高空南北向涛动现象是波及全球的;存在于地面层大气中著名的纬向涛动现象~南方涛动(Southern Oscillation,SO)和北方涛动(North Oscillation,NO),在高空大气中则变得不甚清楚.表征北极高空大气涛动的第一模态与表征南极涛动的第二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1.47%和27.04%,二者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68.51%,构成了平流层高空大气年代际振荡的主要形式;另外还存在两半球对称性中高纬度南极涛动模态和两半球不对称性中高纬度南极涛动模态,是高空大气中出现概率比较小的振荡形式.谱分析表明,无论北极高空大气涛动模态、南极涛动模态还是中高纬度纬向涛动模态,都存在与太阳磁场磁性指数相一致的22年准周期变化以及与太阳黑子相对数相一致的11年准周期变化;采用逐次滤波法的滤波分析和对比分析表明,高空大气涛动现象的重要影响因子乃太阳活动,其中太阳磁场的大幅度涨落及其磁性变化是主要因素,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变化为次要因素.  相似文献   
46.
人工消雾试验中的雾微物理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 年11—12 月在天津市武清区实施了两次消雾外场试验。11 月6—7 日,利用燃烧烟条的方式播撒吸湿性焰剂对暖雾实施催化;11 月30 日—12 月1 日,利用播撒液氮的方式实施冷雾消雾试验。对两次消雾试验期间雾的微物理观测资料分析发现,雾对催化有明显响应,具体表现为:雾滴浓度先增后减且变化剧烈,液态水含量、雾滴大小等微物理特征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催化期间雾滴谱均出现了谱宽加大的现象,催化结束后谱宽恢复至催化前状态;催化效应导致出现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雾滴,雾滴谱发生了单峰分布和双峰分布间的变换:催化前滴谱为单峰分布,催化期间出现双峰谱;多个短时双峰谱反复出现;首个双峰谱出现后,滴谱逐渐由单调递减向单峰、双峰转变;催化结束后,滴谱由双峰谱恢复为单峰谱。分析认为:催化后暖雾中发生成熟过程(Ripening Process),而冷雾催化后则启动了贝吉隆过程(Bergeron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