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7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In Nepal, the drama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ills is increasingly being played out in the form of peasants' ecopolitical battles over common land access and control, such as in the Tarai frontier, a region bordering the Gangetic Plain of India. This is a complex battle, pitting peasants' day-to-day survival against environmental security on one front, and against the Nepalese State and its dominant class interests on the other. This article critically dissects this raging battle to gain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its complexities as well as its diverse roots."  相似文献   
62.
基于GIS提取云南沿边境地带25个县域作为研究范围,收集整理该地区2003年耕地资源利用相关统计资料,运用生态足迹模型框架对该地区特殊的耕地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定量评估.分析表明:沿边境地带的25个县中,2003年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盈余县有13个,赤字县有12个;但尽管如此,如果按各县耕地生态足迹盈余与赤字总量进行对比,则得出沿边境地带仍然存在较大的耕地生态足迹赤字.另外,为探究原因,尝试运用情景模拟方法,通过对沿边境地带各县耕地生态足迹空间分布格局、资源状况,以及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分量的分析,初步推断出,在该沿边境地带,过量的甘蔗种植利用可能是导致那些原本耕地资源丰富,自然环境条件相对优越的县市出现大量耕地生态足迹赤字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3.
怒江流域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樊辉  何大明 《地理学报》2012,67(5):621-630
利用怒江流域及其毗邻地区16 个气象台站长时序逐月气温和降水量数据,运用TFPW-MK (Trend-free Pre-whitening Mann-Kendall) 检验和重复迭代变化诊断等方法,分析了近几十年来怒江流域气候要素空间格局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怒江流域气温(年平均、年最高和年最低) 和年降水量由北向南总体呈递增,并与海拔相关性极为显著(α=0.01),且气候要素值随海拔升高而降低;(2) 降水集中度地域差异明显,西藏境内降水集中度多达60%以上,全流域降水集中期(除贡山站外) 多介于7 月下旬至8 月下旬;(3) 流域升温趋势显著,其年平均、年最高和年最低气温变化趋势多与纬度和海拔呈显著相关,其中年平均气温增幅为0.36 ℃10a;(4) 部分站点气温变化存在突变点,且其多出现于暖冬频发的20 世纪80 年代以后;(5) 年降水量总体有所增多,但变化趋势多不显著,无明显变点。  相似文献   
64.
纵向岭谷区怒江流域生态变化之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纵向岭谷区怒江流域主要县市农业发展统计资料、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干流道街坝水文站径流量与输沙量数据和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成果等,采用趋势分析、主成分分析(SPSS)等方法综合分析了近40 a间流域及上下游的生态变化,并揭示其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国家和云南省林业和农业等相关政策是影响流域及上下游生态变化的丰驱动力,它们控制着流域内森林资源、土地利用以及水土流失的,变化趋势;(2)人口增长是影响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第二驱动力,其影响力表现为上游大于下游;(3)1968~2000年间由河道输沙量来看,流域内水土流失呈增长趋势,1999~2004年间从流域十壤侵蚀面积和侵蚀量上看,水土流失状况呈减少趋势;(4)流域水土流失加剧与自然因素、人为活动有密切相关关系;在影响程度上,自然要素的控制力大于人为活动.  相似文献   
65.
亚洲国际河流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General situation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is regarded as a new element for establishing future international patterns of cooperation. Transboundar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international river basins …  相似文献   
66.
冯彦  何大明 《地理学报》1999,54(B06):165-172
结合当今国际河流共享淡水资源竞争利用和冲突日趋激烈的状况,通过分析国际河流法中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条款及发展趋势与我国水法体系原则,认为在我国水法中存在:管理体制不严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基本原则不完善,尤其缺乏与水资源紧密相关的水生生态系统保护的原则条款,提出:为加强我国共享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我国水法应明确规定公平合理利用等基本原则,进一步健全管理机制,加强流域整体开发规划和协调管理。  相似文献   
67.
澜沧江流域云南段土地覆盖状况及其模式分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甘淑  王人潮  何大明 《山地学报》2000,18(5):422-428
基于澜沧江流域运动段土地覆盖状况的基础数据库,结合现有GIS图形空间数据,通过集成处理,就澜沧江流域综合开发中,有关云南段土地覆盖状况及其模式分类展开研究。初步研究结果为:1、研究区土地覆盖状况随流域沿线空间延伸而变化,不同覆盖类型变化态势各具特点,但多与当地自然、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密切联系;2.基于土地覆盖中主要土地覆盖类型比例值的累计,设定适当阈值,将流域土地覆盖划分为5种类型即林地覆盖型  相似文献   
68.
水电开发对河流水沙变化的综合影响评价新方法(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 of cascade dams building in international rivers has been widely discussed in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since the 1990s. In Southwest China, all the great mountainous rivers have been the major state base for large-scale hydropower development. Among these rivers,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response of the watercourse under the cascade dams building in the upper Mekong (called Lancang River in China) has been the focus in recent 20 years. In this paper, the Lancang River, which has over 25 years of large-scale hydropower development, was chosen as a case study for establishing the affected evaluation indicators system and its regression model of runoff and sediment, determining the indicators weight by the hierarchy analysis method and factor analysis method, and setting up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odels of indicators affected level based on the "marginal efficiency" principle. Using these methods and model established, the influence degree of runoff and sediment in the Lancang River from 1986 to 2007 were assessed. The major results are: (1) the impact of sediment transport change by the cascade development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runoff change; (2) the years’ number with different impact levels respectively are 72.7% as the "smallest" level, 18.2% as "smaller", and 9.1% as "general"; (3) the change process of runoff and sediment shows a "U-shaped" pattern, which indicates the balance of sediment change because of the interaction of sediment reduction by Manwan reservoir storage and the increase by the Dachaoshan dam 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69.
纵向岭谷区冬、夏水热条件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曹杰  何大明  姚平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11):1176-1182
利用纵向岭谷区内76个测站降水、温度资料和大气环流资料,研究该区冬、夏两季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区多年平均冬季降水空间上沿河流呈纵向分布;但纵向岭谷独特地形对冬季降水变化的空间分布影响不明显;冬季气候平均温度大致呈东西向带状分布,由低纬到高纬温度逐渐递减;在区域上,纵向岭谷独特地形的“通道—阻隔”作用对冬季温度空间分布的影响不明显;但在怒江和澜沧江流域,这种影响则较为明显。纵向岭谷区多年平均夏季降水空间分布主要由纵向岭谷的“阻隔”效应,以及夏季从孟加拉湾来的气流和从南海来的气流在相应迎风坡面辐合,形成两支较强的上升气流所致;而纵向剖面大气环流的变化则较为均匀,显示了纵向岭谷的“通道”效应。纵向岭谷的这种“通道—阻隔”效应使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在区内交汇,并使区内夏季降水空间上及夏季降水的变化沿河流呈纵向分布。地形对怒江、澜沧江流域夏季温度空间分布的“通道—阻隔”作用较明显;对夏季温度变化的“通道—阻隔”作用则在纵向岭谷西北部地区最明显,但其余地区地形的作用则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70.
我国西南纵向岭谷区环境与发展问题初步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我国西南纵向岭谷区是我国西南与东南亚极为重要的生态走廊,生态变化直接影响我国跨境生态安全及资源保障。该区南北方向“通道”和东西方向“阻隔”作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气环流、南北走向山脉对季风的阻挡作用和人为作用的影响。其生态效应主要表现为植被分布的三维地带性规律;干旱河谷发育,生态脆弱;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格局复杂。“通道-阻隔”作用的形成因素和生态效应亦作用到社会经济活动上。研究表明该区跨境生态安全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及主驱动力;纵向岭谷区重大工程建设的生态效应;纵向岭谷区的跨境生态安全及调控。为了适应该区跨境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有一个生态-经济综合区划作为研究基础。本文以生态地理地域系统为基础,引入社会经济指标,对研究区进行生态-经济分区,共划分为三个温度带,7个自然地带,19个自然区和55个经济小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