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7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The author investigates literacy differentials between tribal and non-tribal populations in India, using 1981 census data. "Spatially, the index is high in tradition gripped and economically backward areas of Western Rajasthan, of central highlands and of Western Arunachal Pradesh. It is low in [the] Christian tribal belt of [the] northeast; the early exposed areas of [the] southern peninsula, parts of Gujarat, Maharashtra and Karnataka, and numerically insignificant areas of northern Rajasthan and Western Himalayas."  相似文献   
32.
澜沧江下游地区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从中、老、缅、泰四国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角度,分析了澜沧江下游国际旅游的发展前景,多层次客源市场,总体战略;设计出其小区域国际旅游及相应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国际旅游开发的软件建设和环保措施。  相似文献   
33.
全球变化下跨境水资源理论与方法研究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球变化影响下,水危机位列未来10年世界风险之首,以国际河流区的跨境水纠纷及其导致的地缘战略竞争最受关注。科学调控跨境水安全,保障国家水权益,面临诸多科学与技术难题。回顾了国际河流水安全与水权益保障的研究进展,判识了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围绕创建全球变化下跨境水资源利益共享理论与方法体系研究目标,提出了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技术瓶颈和创新思路;设置了主要研究目标与内容、总体方案与技术路线。这些研究,将推进国际河流水科学研究发展,提升全球变化下中国管控跨境水安全风险、保障国家水权益的科技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34.
金沙江河谷灌溉需水转折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元谋、宾川、东川、祥云、楚雄及昆明等6个站1960-2000年的逐月气象数据及作物种植、农业耕作等资料,采用Mann-Kendall法和R/S分析法研究了金沙江干热河谷近40多年来的干湿变化及农业灌溉需水量转折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整个河谷内降水量增加、日照时数减少,气温却出现升高和降低两种趋势,气温在干热河谷内为下降,但在龙川江、鱼泡江、普渡河等支流的上游地区呈升高趋势,但ET0都显著降低,干湿指数、水稻及农业综合灌溉需水定额也都呈普遍下降的趋势;金沙江河谷及支流上游的气象因子、ET0、干湿指数、水稻灌溉及农业综合灌溉定额系列的转折变化集中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个时段,在降水量最小的宾川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35.
流域输沙的估算是水资源管理中广泛面临的问题。基于时间序列自回归滑动平均(ARIMA)预测模型,分别对补远江曼安水文站1993~2008年雨季、旱季月平均含沙量资料进行建模拟合。综合AIC值、相对误差,确定模型的阶数,运用Marquardt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建立ARIMA预测模型。经检验,雨季AIC=-61.046,旱季AIC=-131.785,相对误差低于20%的合格率分别为92.1%、76.9%,残差序列均为白噪声序列,表明旱季ARIMA(1,1,1)、雨季ARIMA(1,1,2)模型较为合理。应用模型对2009~2011年曼安水文站的雨季、旱季平均含沙量进行了预测,实现了河流输沙状况的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36.
中国低纬高原汛期强降水事件的年代际变化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丽  曹杰  何大明 《大气科学》2011,35(3):435-443
利用位于低纬高原主体的云南省境内94个台站1961~2008年汛期(5~10月)的逐日降雨量资料,以≥25 mm为标准,研究了近50年来低纬高原汛期强降水事件的年代际变化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低纬高原区汛期强降水事件气候平均的空间分布与年总降水量的分布一致,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20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末...  相似文献   
37.
水与能源安全是全球可持续发展最为核心的问题,其在国际河流区尤为复杂和敏感。中国作为亚洲乃至全球最为重要的上游国,国际河流水资源变化、水电开发影响及跨境水安全维护等,虽受关注,但研究基础较为薄弱。判识出1937-2010年全球国际河流水电合作开发的32个案例,综合分析其开发方式,揭示其投资—效益分配模式与特征。结果表明:1水电合作开发以河段和双边合作开发为主,缺乏流域层面的合作,形成了投资—效益等比分配、平均分配和差异分配三种模式。2跨境型河流水电合作的投资—效益分配以等比分配为主,上游国通过向下游国提供发电用水分享其发电效益,下游国则通过补偿上游国的方式推动合作;界河(含界河段)的水电合作开发以平均分配为主。3不同发展时期的分配模式差异较明显:1950年代前以平均分配和等比分配为主;1950-1980年代以平均分配为主;1990年代以后,因案例太少,主要分配模式难以确定。4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合作国家间主要采用平均分配模式;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国家间则兼顾采用等比分配和差异分配模式,并实施了更多的补偿措施。  相似文献   
38.
利用中国境内红河流域23个气象站点1960-2007年的逐日降水数据,分析流域强降水事件频次和强度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影响。结果表明:①强降水频次和强度在空间上表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趋势,流域下游的河口-金平-绿春-江城一带为高值区,上游的巍山-南涧-弥渡一带则为低值区。②强降水频次和强度的变化趋势存在空间差异,趋势增加的站点大多分布在李仙江上游、元江中上游和藤条江流域,趋势减少的站点大多分布在李仙江下游、元江下游和盘龙河流域。③从流域整体来看,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近48年来强降水频次和强度没有明显的上升趋势,频次和强度的趋势变化幅度分别为0.26 days/10a和0.18 mm·day-1/10a;研究时段内频次和强度在时间变化上没有显著突变点。④基于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强降水变化的影响,表明近20年间强降水频次和强度的增加,增大了局部地区滑坡泥石流、洪涝灾害的风险,河流泥沙含量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39.
基于国际法的跨境水分配关键指标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彦  何大明  李运刚 《地理学报》2013,68(3):357-364
基于《国际淡水条约数据库》及1999 年以来相关跨境水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研究成果,通过综合分析1864-2002 年49 个跨境水分配条约中的6 类28 项分水指标的区域与演进特征,判识跨境水分配的关键指标,结果表明:分水指标在实践中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在欧美发达地区的分水主要指标首先是维持最小水量,其次是多年平均水量,而亚非及南美洲欠发达地区则反之;少水区河流水分配的主要指标是多年平均水量和维持最小水量指标,而多水区河流则是维持最小水量和最大取用水量指标;从1864-2002 年分水条约签订的4 个历史时期上看,条约数量呈现少-多-较少-持平的变化趋势,条约的区域分布呈现出从欧美地区向亚非地区转移特征;主要分水指标从最早的维持最小水量和多年平均水量指标,演变到维持最小水量和最大取用水量指标,再到水利设施运行和多年平均水量,至最近的维持最小水量和多年平均水量指标,主要指标具有变化往复特点.综合跨境水分配条约中主要指标在不同时期及不同地区应用特征,可确定跨境水分配的关键指标为维持最小水量指标.  相似文献   
40.
1956-2000年云南红河流域径流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This paper studies the variation of runoff of Red River Basin and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corridor-barrier"functions of valleys and mountains on variation of runoff by using GIS and statistic methods based on the monthly precipitation,temperature and evaporation data from 1960 to 2000 at 32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Red River Basin,and the annual runoff data of Yuanjiang River,Lixian River and Panlong River from 1956 to 2000.The results show out:(1)Under the effect of"corridor-barrier"functions of valleys and mountains in Red River Basin,the patterns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runoff depth distribution in spatial change a NW-SE direction,which is similar with the trend of the Red River valley and Ailao mountains.(2)In the long temporal scale averaged over years,the most obvious effects of the"corridor-barrier"functions is on runoff variation,and the second is on the precipitation, but not obvious on the temperature.(3)Under the superposed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s and the"corridor-barrier"functions of valleys and mountains in Red River Basin,the difference of runoff variation is obvious in the east-west direction:the runoff variation of Yuanjiang River along the Red River Fault present an ascending trend,but the Lixian River on the west side of the Fault and the Panlong River on the east present a descending trend;the annual runoff in Yuanjiang River and Panlong River had a quasi-5a periods,and Panlong River had a quasi-8a periods;the runoff variation are quite inconsistent in different periods among the three river basi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