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7篇
海洋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乡镇降水量预报方法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T213数值预报产品.采用遗传算法与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乡镇降水量预报模型的预报建模研究;并将这种遗传一神经网络乡镇降水量预报模型与逐步回归预报方法和中尺度模式降水输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试验预报结果表明,遗传-神经网络方法在大雨以上降水具有更好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2.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高空探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芜湖市边界层风廓线雷达资料和高速公路气象观测站资料,分析了2012年3月6日安徽省沿长江东部大范围雾天气过程形成的环流背景及雾生消的物理条件。结果表明:安徽沿江东部地区此次春季大范围雾的性质为辐射雾,雾发生时雾区上空为西到西南风为主,无明显冷空气影响,地面为高压控制的均压场,有利于雾的生成和维持。由雾生消的物理条件可知,近地面水汽条件较好和长波辐射降温造成的水汽凝结是此次大范围雾形成的重要原因。地面辐射降温形成的近地面逆温层有利于雾的维持,且随着近地面逆温层的抬升,雾层变厚并发展。低空的逆温层则形成稳定的层结,阻止水汽向上传输。近地面风速大小合适,风垂直切变小,低层有湍流,中层无明显上升运动,构成雾形成的有利动力条件;而湿层变厚又阻止了水汽向高层交换,有利于雾的生成和维持。日出后,太阳辐射增强,有利于雾发生和维持的地面辐射降温、逆温和动力条件逐渐消失,雾逐渐消散。  相似文献   
13.
利用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5阶段(CMIP5)中5个全球气候模式3种典型浓度路径(RCPs)预估结果,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模型,估算安徽省21世纪近期(2018—2030年)、中期(2031—2050年)和远期(2051—2099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对不同模式在安徽省模拟能力的评估可知,气温以多模式集合模拟效果优于单个模式,MIROC-ESM-CHEM对降水的模拟能力较好。未来安徽省将持续变暖,北部变暖幅度高于南部,其中RCP8.5情景下变暖趋势更显著;全省降水量将增加,南部增加多于北部。随着气候趋于暖湿化,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总体增加;与基准年相比,21世纪近期增加不明显,中后期显著增加,空间上南部增加总体高于北部。从气候变化响应来看,安徽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与降水量和平均气温均显著相关,并且对降水量的响应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4.
利用搭载在Terra卫星上的CERES和MODIS两颗传感器所提供的大气辐射通量和气溶胶数据,结合Fu-Liou辐射传输模式和SPRINTARS气溶胶模式,对中国海域气溶胶在大气顶的短波直接辐射强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中国海域,CERES的大气顶短波辐射通量与MODIS在550 nm处气溶胶光学厚度(AOT550)存在着非常好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9左右,说明中国海域气溶胶对于大气顶的短波辐射通量作用是显著的;(2)利用这一线性相关关系,在中国海域,结合CERES和MODIS两颗传感器数据直接计算获取气溶胶瞬时短波直接辐射强迫(Fs).计算发现Fs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在时间上,Fs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最大而夏季最小,秋、冬季介于两者之间.在空间上,Fs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等值线沿着海岸线分布,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而减小,这一特征说明陆源气溶胶是中国海域气溶胶的主要来源.同时,在数值上,AOT550与Fs在4个季节中都存在着相当好的负相关关系,说明气溶胶减少了进入大气顶的短波辐射,总体来说是"冷室作用";然后,利用Fu-Liou辐射传输模式计算获得修正因子,将卫星获得的Fs转化为日平均短波直接辐射强迫(Fd),得到中国海域的气溶胶日平均短波直接辐射强迫的分布;最后,利用SPRINTARS气溶胶模式的模拟结果,与上述卫星获得的日平均短波直接辐射强迫进行了比较,两者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安徽省天长和宿松气象站建站至2010年逐年平均风速资料,分别利用直接检验方法和3种间接检验方法:标准正态均一检验(the standard normalhomogeneity test,SNHT)、惩罚最大t检验(the penalized maximal t test,PMTT)和惩罚最大F检验(the penalized maximal Ftest,PMFT),对这两个气象站逐年平均风速序列进行了均一性检验,并对不同检验方法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站址迁移、观测场环境变化、仪器变更以及测风手段变化等均能对年平均风速序列的均一性产生影响,其中测风手段变化的影响最为明显。2)由于以气象台站观测记录为依据,直接检验得到的结果最为真实可信;此外SNHT、PMTT和PMFF方法对年平均风速序列的间断点均有一定的检验能力,但遗漏间断点的情况也比较明显。因而在年平均风速序列的均一性检验中,若气象台站观测记录相对较齐全,首先考虑采用直接检验,然后再考虑补充采用其他间接检验手段。  相似文献   
16.
利用北极海冰密集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统计方法讨论了9°W-18-°9°E,45°N以北范围内海冰面积异常对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结果发现,当该区海冰面积异常增大时,北太平洋风暴轴主体明显减弱,而该区海冰面积减少时,情况则相反。  相似文献   
17.
18.
利用1955-2018年芜湖市国家气象观测站资料,1980-2018年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指数资料,对芜湖市近64 a的霾日气候序列进行重建,在此基础上使用线性趋势和Mann-Kendall方法,系统分析了芜湖市霾日的气候特征.以芜湖市为例,借助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尝试研究了一种以气候系统指数为 自变量,霾日为因变量,建...  相似文献   
19.
0518号台风“达维”后期强度突变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风云2号C星云图资料、T213分析资料、EC分析资料等对0518号台风"达维"后期强度突发增强的原因进行分析,表明:后期副热带高压突然加强、低层风场uv分量增大、高层散度增大、适度弱冷空气侵入外围、水汽输送充分等是0518号台风"达维"后期强度突然加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何冬燕  邓学良  赵勇 《高原气象》2010,29(3):579-586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全国160个测站降水资料,分析了2~3月青藏高原地表温度升温幅度与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2~3月地表温度升温幅度的主空间分布型为边缘升温大、中心升温小,低海拔大、高海拔小。这种升温形势与长江中下游南部降水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在升温幅度大的年份,长江中下游南部降水较常年偏少;而升温幅度小的年份,长江中下游南部降水明显增加。进一步分析表明,升温弱年大气环流的形势和各种天气系统的配置为长江中下游南部降水提供了更有利的水汽、动力及热力条件,其中100 hPa南亚高压强度整体偏强并向东西方向伸展,500 hPa极涡增强偏东、贝加尔湖及鄂霍次克海之间大脊增强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是降水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