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51篇
大气科学   75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51.
我国业务天气预报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伍荣生  谈哲敏  王元 《气象科学》2007,27(1):112-118
本文着重从我国业务天气预报的现状和国际业务化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趋势出发,探讨了业务天气预报发展目前存在问题和对于这些问题的若干思考。并强调了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必须和大气探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紧密结合,并强调了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应主观和客观预报相结合、数值和统计预报相结合。  相似文献   
52.
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78,自引:10,他引:68  
端义宏  余晖  伍荣生 《气象学报》2005,63(5):636-645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文中总结近年来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主要研究成果,主要包括(1)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和最大可能强度的研究;(2)行星涡度梯度、环境均匀流、环境流场垂直切变以及热带气旋外流与环境流的相互作用对热带气旋强度的影响及物理机制;(3)热带气旋结构与强度的变化关系,着重总结环境流场导致的非对称结构变化而引起的热带气旋强度变化以及对涡旋倾斜发展理论验证,分析了涡旋Rossby波的最新研究;(4)海洋热状况变化以及海洋飞沫对热带气旋强度的影响研究成果。分析指出,今后进一步开展用现代化卫星探测资料研究热带气旋强度变化外,还应加强热带气旋外流与环境流场的相互作用,海-气交界面的参数化问题,热带气旋结构变化与TC强度变化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物理本质的研究,通过深入研究,认识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物理机制,提高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53.
谈哲敏  伍荣生 《气象学报》2000,58(3):265-277
利用一个有地形、边界层摩擦作用、简化的二层浅水锋面模型,在理论上研究了地形上空边界层流动中地面暖锋的结构及环流分布特征问题。暖锋的坡度主要取决于其暖域地转流、锋面移速,它随锋面移速增大而减小,这与冷锋特征相反。地形对暖锋坡度的影响作用较小。与无地形作用时相比,静止性暖锋冷域中,位于锋面界面附近的闭合正环流系,当暖锋位于地形上游,其伸展范围增大;当暖锋位于迎风坡时,其伸展范围缩小,中心位置上抬;锋面移至背风坡时,其伸展范围重新增大。对于冷域中远离地面暖锋的另一支正环流系来说,当暖锋位于地形上游或迎风坡时,它可被地形完全阻塞于背风侧,地形高度越高,地形阻塞作用越大。在暖锋锋区附近主要存在三支垂直上升运动带:(a)由于边界层摩擦辐合作用,导致在地面暖锋后缘暖区中形成一支水平尺度较小、强度较大的垂直运动带,它随着暖锋移速增大而减弱。该垂直运动带,当暖锋位于地形迎风侧,强度增加;暖锋位于地形背风侧,其强度减弱。(b)在锋区暖域沿锋面存在均匀的上升运动,(c)在冷域远离地面暖锋处,存在一支水平范围较宽,其中心位于边界层顶部附近的垂直运动带,当暖锋位于迎风坡时,这支垂直运动带可被地形阻塞于地形背风侧。  相似文献   
54.
南半球冷空气入侵与热带气旋的形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徐亚梅  伍荣生 《气象学报》2003,61(5):540-547
文中采用NCAR/PSU研制的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 5 ,研究了南半球冷空气入侵在热带气旋形成中的作用。初始场为纬向平均场 ,不含任何扰动 ,但为热带气旋的发生提供了基本条件 ;通过改变设在赤道的南边界条件 ,设计系列数值试验反映南半球不同强度冷空气的入侵。数值试验结果表明 :南半球冷空气侵袭后 ,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形成热带气旋 ;没有冷空气入侵时 ,只有扰动产生 ,没有热带气旋形成。在对流不稳定的背景场中 ,即使没有冷空气入侵 ,低层小尺度辐合引起强上升运动 ,产生的非绝热加热 ,在热带洋面上也能形成扰动。但是非绝热加热使得稳定度增加 ,没有低层强辐合的支持 ,对流不能持续 ,扰动不能发展成为热带气旋。南半球冷空气的入侵 ,一方面气温降低 ,使得中低层层结稳定度降低 ;另一方面 ,冷空气形成向北的气压梯度 ,在低纬度产生南风 ,导致低层强辐合。稳定度因子和低层辐合的共同作用 ,驱动深厚的垂直环流 ,产生十分显著的非绝热加热 ,形成了暖心的热带气旋。上述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存有疑义的冷空气学说  相似文献   
55.
An integrated vertical-slantwise convective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based on the vertical Kuo-Anthes and the slantwise Nordeng convective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is introduced into the MM5 model. By employing the MM5 model with the proposed scheme,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a snowstorm event that occurred over southern China on 28-29 January 2008 and of Typhoon Haitang (2005) are conduc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uring the snowstorm event, the atmosphere was convectively stable in the vertical directi...  相似文献   
56.
采用NCAR/PSU研制的非静力双向嵌套的仔尺度模式MM5,模拟了热带气旋碧丽斯(2000)从热带弱低压发展为热带风暴及台风的过程.分析表明非对称流在低层发展并通过涡动通量项向对称流转换,使得热带弱低压快速发展达到热带风暴强度.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涡动通量项不仅依赖于非对称流的强度,还取决于非对称流型.当非对称流场为气旋式流入或反气旋式流出时,非对称动量向对称动量转换,非对称流减弱,轴对称流加强;反之,当非对称流场为反气旋式流入或气旋式流出时,动量由对称流向非对称流转换.  相似文献   
57.
In this paper, an idealized perturbation following the “surge-flow conceptual model” for typical Meiyu frontal structure is designed to explain the β meso-scale structure of rainbands in the Meiyu front using a non-hydrostatic, full-compressible storm-scale model including multi-phase microphysical parameterization. In addition, sensitivity numerical experiment on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ambient meridional wind i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β meso-scale double rainbands. The results of numerical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cool and dry downdraft invading strengthened by the environmental aloft northerly wind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to the gen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β meso-scale double rainbands. Moreover, the intensity and scale of the dry and cool downdraft invading are related to the intensity of the second circumfluence induced by mass adjustment when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westerly jet aloft occurs.  相似文献   
58.
地形的动力作用与冷锋锋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庆农  伍荣生  张颖 《大气科学》1997,21(3):289-296
本文建立了一个考虑天气尺度水平变形场的二维、滞弹性、非静力平衡锋生模式,对冷锋过山时的锋生锋消机制进行了数值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无地形影响时,由于变形场的锋生作用与摩擦等因子的锋消作用相互抵消,冷锋最终达到其强度的准定常状态;当考虑地形影响时,地形强迫环流与锋面环流相互作用,使得锋面强度在山前和山后发生变化,在冷锋开始爬坡时锋生,爬过半山腰后开始锋消,过山顶后锋面强度变化不明显或者有微弱锋生,到达山脚后开始强烈锋生,并在地形下游其强度达到最大;总之,冷锋在翻越山脉或从高原移到平原之后,锋面发展的强度比冷锋不遇到地形时的更大。  相似文献   
59.
谈哲敏  伍荣生 《气象学报》1992,50(4):403-412
本文利用Ekman动量近似研究了斜压性对Ekman层动力学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新的结果。大气斜压性对Ekman层的水平风速分布及近地面的风速矢的水平分量夹角有重要的改变作用。斜压边界层顶部的非线性Ekman抽吸(垂直运动)由三个不同的物理因子决定,第一、正压性的地面地转涡度,第二、斜压性作用产生的热成风涡度,第三、正压性的地面地转涡度与斜压性的热成风涡度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这些理论结果为边界层的参数化及数值模拟结果的解释提供物理基础。  相似文献   
60.
In order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d frontal motion over the arbitrary topography, the velocity of cold frontal movement is derived by using the one layer shallow-water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exist the retardation in upwind side and rapid descent in the lee slope when the cold front crosses the topograph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