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9篇
  免费   264篇
  国内免费   342篇
测绘学   143篇
大气科学   293篇
地球物理   237篇
地质学   621篇
海洋学   278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133篇
自然地理   145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2007年9月下旬中期-10月上旬,晋西北地区出现了过程雨量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致使气温持续偏低,日照寡缺,地表积水严重,给当地的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利用2007年9月下旬-10月上旬的气象观测资料,从高低空形势、风场特征、水汽条件等方面对2007年9月26日-10月10日秋季连阴雨进行初步分析发现,2007年我国北方秋季发生长时间的连阴雨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有重要关系。2007年秋季北方降水异常型表现出了典型的La Nina的影响。  相似文献   
212.
2006年冬半年我国霾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周宁芳  李峰  饶晓琴  杨克明 《气象》2008,34(6):81-8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10月至2007年2月我国霾天气的时空分布、环流形势特征和霾天气过程中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统计和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10月、12月、1月和2月是我国霾频发时期,11-14时发生的范围最大.霾主要发生在中阻塞、南支槽和纬向型三种不同的环流形势下.霾天气发生时的气象要素分布存在南北区域性差异,其中湿度的差别最为显著.14时华南地区相对湿度最大值为80%左右,长江中下游地区为70%,而华北地区只有60%.24小时气压减弱有利霾的发生.华北地区24小时负变温,而长江以南地区正变温时,霾更容易发生.能见度最小值的分布表明,广东、黄淮等部分地区发生霾时能见度较其他区域更小,只有2km左右.这些对于了解霾的发生规律和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13.
梅县酸雨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梅县近3年的酸雨和气象观测资料,对梅县酸雨现状从发生频率和强度变化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梅县酸雨污染问题比较严重。从年变化趋势来看,酸雨强度较大,受酸性降水污染较重,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从季度变化趋势来看,第1、4季度酸雨污染问题突出;从月份变化趋势来看,1~4、8、9、12月酸雨强度较5~7月严重,10、11月未达到酸雨标准。同时酸雨与气温、风向风速等气象条件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14.
2008年11月初大雾过程边界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玮  黄玉芳  孙建玲 《气象》2009,35(11):117-12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11月初发生在中国东部的一场大雾的边缘区域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雾区的边缘,能否成雾的因素除湿度、风速和逆温等基本条件外,近地面散度场与垂直风速对雾的形成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其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区的边缘和雾区的边缘有较好的对应关系,950hPa上方的下沉速度能够阻止水汽的向上扩散,而越往上越大的上升速度意味着雾区的消散.  相似文献   
215.
基于无结构网格有限体积法的正模型和伴随数据同化模型,建立了风应力系数反演表达式,将风应力系数的确定变成依赖于区域内观测值的数值迭代过程,实现了风应力系数确定的自动化,并成功进行了概化河口一系列风应力系数反演的伴随同化实验,反演得到的结果精度较高,实验结果表明:1)伴随法反演风应力系数是合理可行的;2)充分的观测数据能够提高反演的精度;3)风速在10 m/s或15 m/s的情况下,对于风应力系数反演的结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16.
LAPS资料在一次鄂东初夏暴雨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武汉暴雨研究所实时业务运行的LAPS资料,从环流背景、影响天气系统、物理量场、干侵入等方面,对2008年初夏发生在湖北东部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降雨是受西风槽与西南涡东移、地面冷锋南下的影响而发生的;暴雨初期鄂东中高层出现水汽辐合,相应地中高层相对湿度与比湿增加;低层首先出现空气质量辐合,随后高层出现空气质量辐散,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都比强降水发生要早;鄂东暴雨期间低层维持大量云系活动。暴雨期间有随着高度增加而向东倾斜的干侵入前沿活动,这加强了当地上空中、低层对流不稳定层结,并为强降雨发生蓄积了能量;后期由于动力性条件触发,层结转化为中性,对流发展、能量释放而产生强降雨。通过暴雨个例分析发现,LAPS资料能够比较深刻地揭示出该次强降雨发生、发展的机理。  相似文献   
217.
研究《陕西救灾年鉴》提供的1949-2005年暴雨洪涝灾害的出现时间及影响区域,有针对性地做好暴雨预报和防灾减灾。统计57a中暴雨和连阴雨产生的洪涝灾害,分析灾害严重的个例,结果表明造成洪涝灾害因素繁多,应对造成洪涝灾害的暴雨天气进行研究,根据其成因制定防治对策。做好暴雨灾害预报,根据不同地域制定相应对策,科学治理山林,变水害为水利。  相似文献   
218.
培训地面气象见习观测员的带班方法与技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20多年地面气象观测带班经验,从工作作风与职业道德培养、基本功培训、上机操作培训、综合技能培训与测试4个方面,介绍一些具体的带班方法与技巧,阐述如何将一个气象见习观测员培训成一个高素质、高质量的合格观测员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19.
介绍了L波段气象测风雷达场地选址时对遮挡角的要求、对天线底座的要求、天线与值班室距离,天线装置系统架设的技术要求,通电前的检查及雷达的标定.  相似文献   
220.
碳酸盐岩的H2CO3溶蚀产生岩溶碳汇,占整个岩石风化碳汇的 94%。西南岩溶区硫酸型酸雨严重,硫酸型酸雨广泛参与碳酸盐岩的溶蚀。H2SO4参与的碳酸盐岩风化是一个大气CO2净释放过程,具有减汇作用巨大。另一方面,岩溶区石灰土壤和地下水具有较高的pH值及盐基饱和度,对H+有巨大的缓冲作用,大气酸沉降在碳酸盐岩地区可能并不会造成地下水的HCO3-和pH降低;相反,较高浓度的SO42-所产生的盐效应和SO2-4与各种阳离子形成的离子对会增大方解石、白云石溶解度,可增强H2CO3对碳酸盐的溶蚀,这可能会使岩溶作用产生更大的碳汇效应。因此,硫酸型酸雨参与碳酸盐岩风化的减汇效应不仅可能被高估,硫酸型酸雨还可能增强碳酸盐岩的H2CO3溶蚀,具有增加岩溶碳汇效应的作用。应结合石灰土壤对大气酸沉降的缓冲容量和阈值及大气酸沉降的H+与土壤中盐基离子的交换量,并综合考虑盐效应、离子对作用、同离子效应,客观评价硫酸型酸雨流经石灰土壤层后对碳酸盐岩溶蚀吸收大气/土壤CO2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