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35篇 |
免费 | 304篇 |
国内免费 | 48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38篇 |
大气科学 | 313篇 |
地球物理 | 294篇 |
地质学 | 976篇 |
海洋学 | 164篇 |
天文学 | 13篇 |
综合类 | 126篇 |
自然地理 | 20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55篇 |
2022年 | 52篇 |
2021年 | 59篇 |
2020年 | 66篇 |
2019年 | 64篇 |
2018年 | 82篇 |
2017年 | 73篇 |
2016年 | 68篇 |
2015年 | 71篇 |
2014年 | 86篇 |
2013年 | 80篇 |
2012年 | 81篇 |
2011年 | 91篇 |
2010年 | 78篇 |
2009年 | 76篇 |
2008年 | 78篇 |
2007年 | 76篇 |
2006年 | 90篇 |
2005年 | 73篇 |
2004年 | 73篇 |
2003年 | 60篇 |
2002年 | 50篇 |
2001年 | 42篇 |
2000年 | 36篇 |
1999年 | 52篇 |
1998年 | 47篇 |
1997年 | 59篇 |
1996年 | 58篇 |
1995年 | 46篇 |
1994年 | 48篇 |
1993年 | 45篇 |
1992年 | 32篇 |
1991年 | 45篇 |
1990年 | 36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8篇 |
1965年 | 5篇 |
1962年 | 8篇 |
1960年 | 6篇 |
1958年 | 7篇 |
1956年 | 4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野外调查表明 ,西藏东南部的嘉黎断裂带从那曲到嘉黎由三段呈雁行排列 ,大致沿N60°W方向延伸 ,其东南段在波密附近向南转折 ,沿贡日嘎布曲向南南东过上察隅和下察隅后转为近南北向延入缅甸境内与什阶断裂相连。嘉黎断层全新世以来活动性不强 ,其第四纪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约为 4mm/a。一个有趣的现象是 ,虽然总体上嘉黎断裂的新活动不强 ,但在局部与张性盆地相邻的地段表现出较强的活动性 ,在这些段上沿断裂发育晚第四纪地表破裂 ,横跨断层的冲沟和河流被错断 ,其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达到 15mm/a。但是这种现象的存在只局限在盆地中 ,盆地以外则截然终止 ,不复存在。从上述事实看 ,嘉黎断裂的走滑活动似乎是伴随张性活动而产生的 ,在断层几何和活动特征上类似于横切大洋中脊的转换断 相似文献
252.
本文的相关分析表明,在1948~2009年期间东亚夏季风(EASM)与前期春季(4~5月)北大西洋涛动(NAO)之间存在显著的年际相关关系,但这种关系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即在1970s发生了由正相关到负相关的转变.进一步的合成分析指出,春季NAO与EASM之间年际相关关系的转变,与春季和前期冬季(12~3月)北大西洋海盆尺度的海-气耦合模,即NAO-海温异常(SSTA)三极子耦合模的影响作用密切相关.春季NAO异常对EASM年际变化的影响主要依赖于前者所激发的SSTA三极子模态由春季到夏季的记忆性.然而,该模态不但受到春季NAO的控制,而且还会受到前冬NAO-SSTA三极子耦合模的增强或削弱作用,其中后者的影响作用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1970s之前,前冬NAO-SSTA三极子耦合模对春季SSTA三极子模态存在明显的非对称作用,即前者主要对后者的正位相异常存在显著的削弱作用;在1970s之后,前者对后者正/负位相异常的影响作用均不明显.因此,在春季NAO对称作用与前冬NAO-SSTA三极子耦合模非对称作用的共同影响下,春季NAO与SSTA三极子模态的年际相关关系存在显著年代际变化,进而引起了春季NAO与EASM的年际相关关系在1970s的转变. 相似文献
253.
论述了塔里木盆地的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指出震旦-三叠纪和侏罗-第四纪是两个构造巨旋回.在这类旋回中,盆地经历了由伸展到聚敛的完整发育过程塔里木盆地的演化总体上表现为强伸展-聚敛-微伸展-强聚敛的特点盆地动力学旋回决定了油气的生运聚散过程.提出含油气系统旋口的概念.在分析寒武-奥陶系含油气系统旋回、石炭系-下二叠统含油气系统旋回和侏罗系含油气系统旋回的基础上,指出对含油气系统旋回的形成期与调整再分配期的研究更具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54.
255.
为考察赤道异常区电离层对中等强度磁暴的响应特性,用电离层CT成像方法重建电离层电子密度二维剖面.重建结果表明,暴时低纬电离层电子密度以降低为主,但暴相随纬度和高度而异;磁暴期间,赤道异常峰结构仍然存在,但恢复相期间峰的位置向赤道移动;磁暴急始之后约20min,在赤道异常峰区出现电子密度深度耗空,这种耗空遍及从底到顶的整个F区,朝赤道一侧显现水平梯度非常大的陡壁.这种与磁暴急始相联系的电子密度深度耗空现象很有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56.
山东省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通过验收后,面对集系统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一体的地震数字化前兆台网技术保障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数字化前兆仪器的特点,提出了建设地震前兆设备技术保障体系的观点。利用本省数字化前兆台网建设的有利时机,有计划地培养一支技术保障队伍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相似文献
257.
258.
针对单轨合成孔径雷达(InSAR)仅能获取沿雷达视线(LOS)向形变和概率积分法(PIM)难以预计沉陷盆地边缘区域下沉量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由单轨InSAR监测的LOS形变联合移动矢量倾角模型计算矿区地表下沉量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在分析下沉盆地地表移动矢量倾角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主断面上地表点移动矢量倾角的分段函数模型,再结合主断面地表点的LOS向与地表移动矢量的矢量夹角与倾角的函数关系,实现由LOS向形变计算矿区地表下沉量。以马泰壕井田和上湾煤矿的两个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Sentinel-1A数据和水准实测数据对该方法的可行性和精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沉陷盆地边缘区域,该方法计算的地表下沉量与实测值吻合,两个矿区的监测精度均方根误差(RMSE)都约为5 mm,高于InSAR监测精度的19 mm,监测精度分别提高了74%和71%。 相似文献
259.
260.
为解决以重稀土为主的稀土矿中少量镧铈合量的测定问题,本文提出了以Zn-EDTA和EDTA联合掩蔽La、Ce以外的大量轻、重稀土并以对乙酰基偶氮胂为显色剂测定了龙南混合稀土氧化物中少量La和Ce合量,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