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9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101篇
测绘学   103篇
大气科学   75篇
地球物理   73篇
地质学   286篇
海洋学   55篇
天文学   32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5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01.
清徐县文昌阁魁星楼位于清徐县城内西北面的台地上.西面依山,东面临川.据楼内碑文记载,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二百余年.文昌阁魁星楼高20余米,占地面积109平方米.券门拱托,构架楼阁,斗拱层迭,翼檐飞挑,质朴自然(图1).阁楼建筑布局合理,结构严紧,比例得体,收分适宜.砖砌半园拱门底座,门洞净宽3.5米.净高3.5米.拱脚宽厚,对称布置,坚实稳固.  相似文献   
702.
海南省作为全球大型热带海岛的代表,其旅游发展轨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典型性。海南岛旅游发展在空间上极不均衡,且部分市县存在"旺丁不旺财"的现象。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及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全岛协调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重心模型为分析工具,分析了海南省游客重心、消费重心、国际游客重心的演变轨迹,并深入剖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三者位置始终不一致,但均处在全省地理重心偏东的位置,并逐年向南、向西偏移;东部市县过多地表现为旅游通道的作用,游客消费水平较低;游客消费相对游客分布变化具有时空上的滞后性;国际游客的聚集性和地域偏好更加明显;全岛旅游发展在空间上呈现海口市和三亚市双核现象,旅游重心演变的实质主要体现在旅游首位城市由海口向三亚的变迁。海南省旅游重心演变及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有地缘优势、资源条件、干线交通、政策支持、特色旅游产品等。  相似文献   
703.
提出采用数据实时分流和Ntrip并行服务设计进行北斗系统多模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更新升级的新方法,可用于北斗系统兼容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建设,提供多种北斗系统多模组合网络实时动态差分法服务。利用惠州市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进行北斗系统双模连续运行参考站更新升级试验,实现了包括全球定位系统、北斗系统、北斗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双模三种网络实时动态差分法组合定位服务的区域覆盖。开展野外网络实时动态差分法定位试验,以全球定位系统为参考目标,对北斗系统双模网络实时动态差分法组合定位性能进行定量比对分析,通过11个测试样本对网络实时动态差分法定位精度和初始化时间等指标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与全球定位系统相比,北斗系统及北斗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双模网络连续运行参考站定位初始化时间可减少50%以上,定位精度水平也达到3~4cm水平,卫星观测条件和环境适应性更好,北斗系统双模网络连续运行参考站已具备很好的应用性能,适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04.
乔剑 《陕西气象》2013,(2):36-37
气象灾情收集上报是确保气象部门及时了解天气过程的灾害情况、部署气象服务工作的重要措施。中国气象局于2004年起先后向全国气象部门下发和升级了灾情直报系统1.0、2.0、2.1、2.2和2.3软件,该软件利用计算机的NOTES、FTP和Email进行灾情直报、快报、月报、年报、预警信号、决策材料、应急事件等相关文件的上传,加大了各级气象部门灾情收集上报力度,使气象灾情收集上报和统计工作有了很大进展。但有不少基层台站应用直报软件时灾情上报速度较慢或出现错误,致使气象灾情"快"报不快,甚至预警信号发布延误。根据陕西省近年来应用灾情直报系统V2.3软件中的存在问题和使用经验,介绍其使用技巧,为各级台站做好气象灾情直报工作  相似文献   
705.
秦祁结合部位天水地区新阳镇磨石沟新发现一套绿片岩相基性火山岩系,原岩为玄武岩,伴随有少量碳硅质岩和辉绿岩脉产出。磨石沟变基性火山岩SiO2含量为47.32%~50.18%,MgO含量为4.71%~7.33%,Al2O3含量(12.33%~14.97%)较低,TiO2含量为0.98%~1.98%(平均为1.44%),与洋脊玄武岩的Al2O3、TiO2含量相近,类似于E-MORB。∑REE为46.52×10-6~113.21×10-6,LREE/HREE为2.00~4.01,δEu为0.86~1.09(平均为0.98),(La/Yb)N为1.18~3.59。磨石沟变基性火山岩属于拉斑玄武岩系列,高场强元素及相关比值表明具有E-MORB特征,其岩浆源区为弱富集—富集地幔,岩石成分主要受岩浆熔融区控制,玄武质岩浆上升过程中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地壳物质或俯冲组分的混入,但地壳和俯冲带物质对岩浆源区和成岩过程的贡献较少。结合其地球化学性状与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判断,磨石沟变基性火山形成于弧后盆地后期演化阶段。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其形成时代为中志留世Wenlock期(432.6±3.8Ma)。磨石沟变基性火山岩代表的弧后盆地的形成与中志留世"天水-武山"古洋盆向北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说明秦祁结合部位早古生代构造格局是由一个较完整的洋-弧-盆体系组成。  相似文献   
706.
腾冲地块高地热异常区清水左所营初糜棱岩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新华黑石河热田强糜棱岩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热海热田硫磺塘硅化碎裂正长花岗岩岩体变形变质、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年代学的研究表明,晚白垩世(73Ma)初糜棱岩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为高温钾玄质强过铝花岗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弧-后碰撞转换或过渡构造环境,并经历强烈伸展变形作用,普遍发育早期近水平-低角度(30°)韧性伸展剪切糜棱面理,局部发育晚期高角度右旋走滑挤压韧性糜棱面理;始新世(48~46Ma)强糜棱岩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硅化碎裂正长花岗岩岩体为中-高温钾玄质强过铝花岗岩,并具铝质A型花岗岩特征,形成于后碰撞-板内构造环境,以发育晚期高角度(70°~87°)右旋走滑挤压韧性糜棱面理为特征,其右旋走滑韧性剪切变形时代晚于始新世(48~46Ma)。晚白垩世-始新世钾玄质强过铝花岗岩的形成与俯冲-碰撞造山隆升后的伸展垮塌、拆沉地幔物质上涌玄武质岩浆底侵和地壳部分熔融作用密切相关。始新世-第四纪岩浆活动与高地热异常区(带)空间上密切伴生,新近纪晚期-第四纪构造活动主要表现为脆性走滑-拉张正断层和构造拉分断陷盆地的形成,构造断陷边界断裂与深部岩浆活动是导致腾冲地区高地热异常区(带)中-高温地热温泉沿走滑-拉张断裂带集中分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07.
为了探讨西秦岭舒家坝地区太阳寺岩组的物源特征及形成时代,本文选取该套地层中碎屑锆石作为研究对象,采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方法,界定舒家坝地区太阳寺岩组的形成时代,并探讨其物质来源。结果表明,太阳寺岩组的沉积下限为(437±4)Ma,结合前人对周边地质体研究情况,其主体形成时代为志留纪。舒家坝地区太阳寺岩组碎屑锆石年龄谱明显分为4个年龄组段:(1)437~526Ma,峰值为458Ma,年龄较为集中,呈现最为强烈峰值特征,指示其物源可能来自于西秦岭北缘构造带和北祁连造山带;(2)601~978 Ma,可细分为601~651Ma、738~978Ma2个亚组,峰值分别为650Ma、814Ma,年龄也相对比较集中,这一时期受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汇聚和裂解的影响,在秦岭造山带和祁连造山带产生了一系列的构造岩浆活动,为研究区提供物源奠定了可能性;(3)1032~1245Ma,峰值为1092Ma,这组年龄反映其物源主要来自于北祁连造山带;(4)1668~2546Ma,该组可细分为1668~2019Ma、2304~2546Ma2个亚组,其峰值分别为1920Ma、2418Ma,反映了西秦岭北缘构造带和北祁连造山带二者的结晶基底以及华北板块结晶基底都存在为研究区提供物源的可能性。综合分析显示太阳寺岩组碎屑沉积物质来源比较复杂,具有明显的多元性,有西秦岭北缘构造带、北祁连造山带和华北板块基底3个物源区,其中西秦岭北缘构造带和北祁连造山带为主要物源区,二者相比,北祁连造山带应为最主要物源区。  相似文献   
708.
澳大利亚蕴藏了丰富的铀矿资源,目前铀矿储量位居世界第二。在大地构造上,澳大利亚可划分为中西部前寒武纪克拉通和东部显生宙造山带。在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和成矿条件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铀矿在北澳、南澳、西澳、中澳和东澳五大成矿区带中的分布情况,勾勒了北澳的派恩克里克、南澳的奥林匹克坝、西澳的伊利列等15个矿集区中的34个类型迥异的矿区的总体地质环境与矿床特征。根据成矿地质作用、成因类型、矿物特征等因素,结合该国铀矿床的具体情况,归纳出8种典型的矿床类型。选取代表性铀矿进行地质环境、矿床地质的分析与总结,认为澳大利亚铀矿的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床类型丰富,资源潜力巨大,并指出这些类型可作为今后找铀的靶向类型。  相似文献   
709.
统计分析方法是研究地震地质灾害的基本方法,很多学者以灾害面积和灾害数量为基础数据提取了不同的评价指标对地震滑坡的空间分布特点进行评价。在使用灾害数量或点密度等指标进行分析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需要通过实地调查确认等手段严格保证数据的精确性。以白沙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选取了灾害面积比(P h)、灾害数量比(P n)和地表面积比(P a)作为3个评价参数,通过相互对比的方法揭示了地震灾区小流域——都江堰白沙河流域内地震地质灾害的主要分布范围分别为坡度30°~50°,高程1450~2740m,坡向为E-SW向坡。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易行,可以更加全面的快速评估地震灾区小流域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提供较多的灾害信息,判断小流域地表破坏严重程度,为防灾减灾及灾后重建提供帮助。同时发现,地震地质灾害的主要集中分布区与破坏严重区并不一定重合,因此,在对地震灾害进行空间分布分析时需要同时对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不可忽略。将分析结果与汶川震区已有成果进行了对比发现,汶川地震灾区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区存在坡度和高程上限,分别为50°和3000m;白沙河流域的地质灾害坡向分布与北川—映秀断裂走向关系密切,其主要分布坡向中间值与断裂走向夹角约90°,但在该研究区灾害的分布不存在"背坡面效应"的特点;该流域内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岩性分布相关性较弱。  相似文献   
710.
秦岭造山带南缘勉略构造带北侧发育有近东西向展布的印支期花岗岩带,位于甘肃徽县地区的太白岩体是该花岗岩类的一部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表明,太白岩体的形成时代为221.8Ma±1.5Ma,属于印支期晚期。主要岩石类型为灰白色—肉红色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太白岩体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总量ΣREE为79.0×10-6~194×10-6,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元素强烈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的右倾型,Eu负异常明显;高场强元素(HFSE)Nb、P、Ti、Y、Yb和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强烈亏损。太白岩体是以中基性岩石为主的壳源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上升侵位形成的,且处于同碰撞(挤压环境)向后碰撞(伸展环境)转化阶段,为后造山期花岗岩,是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全面碰撞导致增厚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