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18篇 |
免费 | 119篇 |
国内免费 | 17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6篇 |
大气科学 | 126篇 |
地球物理 | 106篇 |
地质学 | 478篇 |
海洋学 | 89篇 |
天文学 | 18篇 |
综合类 | 39篇 |
自然地理 | 9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25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33篇 |
2007年 | 37篇 |
2006年 | 36篇 |
2005年 | 37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31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81篇 |
2000年 | 55篇 |
1999年 | 47篇 |
1998年 | 33篇 |
1997年 | 25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30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27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6篇 |
1979年 | 7篇 |
1978年 | 5篇 |
1963年 | 5篇 |
1958年 | 7篇 |
1957年 | 3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93.
中国唐山实验台阵的近场强震加速度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I.T.),南加州大学(U.S.C.)以及地质调查局(U.S.G.S.)于1981年正式开始了一项中美双边强震观测的合作研究计划。作为这项计划的一部分,1982年6月底在中国唐山地震(1976.7.28,M_s=7.8)的余震区,布设了一个实验性的强震仪器台阵。这个台阵由12台三分量数字磁带记录式强震仪组成。从1982年7月至1983年3月,该台阵共取得了震级M_L=1.2—6.2的133个地震的285张近场加速度记录,其中大部分保留了初至P波和相应的精确到时。 本文介绍了实验台阵的运行情况和所获取的典型的近场加速度记录,展示了1982年10月19日卢龙M_L=6.2地震时距震中仅4公里的地点所获取的十分珍贵的近场加速度记录,其水平向最大加速度为0.23g,竖向最大加速度为0.128g。 本文还根据所获取的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给出了有关震源情况的若干基本数据和近场地震动的衰减规律。 相似文献
94.
95.
96.
《CT理论与应用研究》编辑部 《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2,11(1):48-51
在《CT理论与应用研究》杂志1994~2001年本杂志“刊标”的基础上,在其上方增加了象征三维体视学成像的三角形四面体的透视图;该刊标的右下侧为医学断面成像扫描仪(包括各种X-CT机与核磁共振MRI扫描仪等);其左下侧为三维地幔速度模型和地球核的示意图,切出有两个地幔剖面,表示纵波速度二维变化的剖面。该速度剖面系根据赵大鹏教授的理论和计算方法,按照地球上的两个大圆弧做计算和绘制的彩色图,排在本期封4:第一大圆弧,从北极经西巴基斯坦(28°N, 64°E)到马尔代夫群岛(3°N,73°E);第二大圆弧从马尔代夫群岛点(3°N,73°E)连接巴布新几内亚之南点(12°S,150°E),来计算两剖面速度分布并作图的结果,其具体分布参见封4的两条彩色剖面和相应的地理位置图。由于赵教授这篇论文[1]在中国国内只有很少数图书馆收藏,在Elsevier Science的EPSL网站上一般人只能查到摘要,本刊对于该地幔速度模型的制作方法和所用数据资料,该模型的优越性和特征进行了叙述,他所用的地震事件数目,多达7128个;用于层析反演成像的震相到时数多到近一百万条。该速度如下的特点:在所采用的速度结构中,包含用几个复杂形状的地质速度界面,如莫霍面,以及下沉板块的分界 相似文献
97.
为揭示多级压气机中上下游叶轮对中间叶片叠加气动影响特性,阐述不同叠加干涉情况下下游叶轮进气角度变化,采用数值方法模拟了一级轴流和一级离心组成的组合压气机非定常流场。详细讨论了上游动叶尾迹和下游动叶势流对中间导流叶栅段气流非定常流动的异频和同频叠加干涉特性,依据计算结果,直观地展示了静叶通道中两种干涉间相互激励和抑制作用的位置和时间,与数学公式的推导结果相互印证。研究结果表明:当上下游动叶对中间静叶段异频干涉时,干涉的激励、抑制区域的轴向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当上下游动叶对中间静叶干涉频率相同时,干涉的相互激励、抑制区域的轴向位置不随时间发生变化,但干涉的激励、抑制区域的轴向位置受时序位置影响。另外,上游动叶尾迹与下游离心叶轮势流的不同叠加情况,决定着下游离心叶轮进口相对气流角的大小及波动幅值。 相似文献
98.
一、引言 1979年7月初及7月末,在西太平洋地区分别出现了两次台风活动的盛期。第一次是7月1日、3日分别在13.5°N、131.5°E和8.9°N、143.5°E附近编号为7905号台风和7906号台风。另一次是7月27日、29日分别在20.5°N、126.5°E和16.8°N、135.3°E附近编号为7907号台风和7908号台风。这4个台风均为西行台风,在达到台风强度后,均向西或西北方向移动。3个在我国大陆登陆,另一个在南海减弱消失。7905号活动期(指编号期) 相似文献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