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97篇 |
免费 | 860篇 |
国内免费 | 54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40篇 |
大气科学 | 610篇 |
地球物理 | 368篇 |
地质学 | 1616篇 |
海洋学 | 474篇 |
天文学 | 97篇 |
综合类 | 246篇 |
自然地理 | 25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1篇 |
2023年 | 117篇 |
2022年 | 126篇 |
2021年 | 137篇 |
2020年 | 87篇 |
2019年 | 135篇 |
2018年 | 132篇 |
2017年 | 75篇 |
2016年 | 97篇 |
2015年 | 108篇 |
2014年 | 160篇 |
2013年 | 161篇 |
2012年 | 156篇 |
2011年 | 146篇 |
2010年 | 154篇 |
2009年 | 157篇 |
2008年 | 148篇 |
2007年 | 148篇 |
2006年 | 180篇 |
2005年 | 99篇 |
2004年 | 116篇 |
2003年 | 150篇 |
2002年 | 105篇 |
2001年 | 96篇 |
2000年 | 108篇 |
1999年 | 78篇 |
1998年 | 91篇 |
1997年 | 79篇 |
1996年 | 67篇 |
1995年 | 81篇 |
1994年 | 63篇 |
1993年 | 68篇 |
1992年 | 71篇 |
1991年 | 47篇 |
1990年 | 56篇 |
1989年 | 37篇 |
1988年 | 25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21篇 |
1984年 | 27篇 |
1983年 | 15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8篇 |
1965年 | 5篇 |
1959年 | 6篇 |
1958年 | 6篇 |
195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地下水观测网的若干问题与基于信息熵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测站点分布的任意性、随意性和层次不清以及观测数据的冗余性等是中国地下水观测网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着观测网提供可靠和有效数据信息的能力。文章以河北平原地下水观测网为例 ,分析了观测网几个问题的表现和原因 ,并对国内外观测网优化设计的指导思想、技术方法的现状和进展作了简要介绍。在参考大量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主要介绍了基于信息熵原理研究观测网优化设计的方法 ,包括基本概念、原理和解决观测孔层次分类、信息冗余以及空间优化布局的技术思想。笔者认为 ,信息熵方法是一种能够评价地下水观测网信息 (而不是数据 )收集能力和优化观测网布局的很具发展潜力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32.
33.
城镇化是西北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最大的自然障碍因素是水资源严重短缺。国外较早地开展并已有效地利用了城市雨水,而我国起步比较晚。西北地区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宜把城市雨水资源化作为城市节水的方向之一。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对西北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4.
由相对地热梯度推断的腾冲火山区现存岩浆囊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为利用温泉来研究和监测腾冲火山区的现今岩浆分布并探讨其活动性,提出相对地热梯度的概念:假设各热田或水热活动区的热储深度相等,则热储温度与地表温泉温度之差为该地相对地热梯度。通过对前人在该地区获得的温泉的基本要素和温泉水化学分析数据分析,选取了159个温泉计算相对地热梯度。用这159个数据,通过克里金插值方法获得了腾冲火山区的相对地热梯度平面分布。结果发现腾冲火山区有3个相对地热梯度在100℃以上的高值区域。结合其他资料,认为腾冲火山区现今存在3个岩浆囊,它们的几何尺度为19~28kin,深度为4~12km或更深,并且目前的活动性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35.
用统计方法和水量平衡法推导出江淮地区潜水蒸发经验计算模型。利用农田水分平衡原理分别在江淮地区建立了引入潜水蒸发量和没有引入潜水蒸发量的冬小麦和大豆土壤水分动态预报模型,并对这两种模型在地下水浅埋条件下的预报准确度进行比较。1980年的比较结果是:当预报时效为10天时,两种作物7个时段的土壤水分平均绝对误差前者为8.2 mm,后者为20.1 mm,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8%和6.8%。引入潜水蒸发量后,冬小麦和大豆土壤水分动态预报模型的预报准确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6.
储层砂岩声波速度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基于Gassmann方程和经验规律,提出了孔隙流体替代和孔隙度改变时对砂央地震波速度变化的估计,以及直接利用岩石矿物和孔隙流体的弹性性质计算砂岩地震波速度方法,利用已知的岩芯,测井或地震数据,运用这此方法,可合理地对储层砂岩地震波速度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37.
广州流溪河河水主要化学组成时空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次研究报道了位于广州市典型热带-亚热带河流流溪河上游、中游和下游3个站点(东星、乌石和江高)河水的主要化学成分在近1年的持续变化时间序列。结果显示,3个站点河水的阳离子均主要来自硅酸盐的化学风化输出,但贡献率略有差异,其中在上游的东星站贡献率最大,下游的江高站次之,中游的乌石站相对较少。相较之下,阴离子的来源更为多样,其中F-主要来自于岩石风化, Cl-、SO42-和NO3-更多地受到海洋源降雨或咸潮作用的影响。流域内主要化学风化反应以钾长石、钠长石和钙长石的溶解为主。从上游到下游, Si/TZ+*比值和Si/(Na*+K)比值逐渐降低,说明上游硅酸盐岩风化较下游更为强烈。从上游到下游,随工农业生产活动的增加,人类活动对河流水化学组成的贡献逐渐增大,岩石风化输出的相对贡献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38.
为提高耐压柱壳设计效率,设计了耐压柱壳参数化分析流程。研究了有限元分析所涉及的材料属性、载荷施加、边界条件设置等内容,确定了采用弧长法分析耐压柱壳稳定性。利用Python语言对于ABAQUS软件进行了二次开发,利用Isight软件实现了ABAQUS的集成,实现了耐压柱壳有限元分析模型的网格自动划分、自动分析计算等。选择样本点进行参数化分析,利用响应面模型对于样本点进行了拟合,得到了具有较高拟合精度、满足工程需要的近似模型,进行了设计变量的灵敏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参数化分析流程可实现耐压柱壳的自动分析、近似模型及灵敏度分析,可降低耐压柱壳分析难度,均可提高耐压柱壳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39.
花岗岩成因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24,自引:127,他引:124
花岗岩是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当前花岗岩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内容包括:(1)花岗岩的成因分类,(2)花岗岩浆起源的温度与压力条件,(3)结晶分异作用与花岗岩成分变化,(4)花岗岩成因与壳幔演化,(5)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等。通过分析认为,高分异花岗岩成因类型的确定是比较困难的,在有些情况甚至不可能准确分类。花岗岩的锆饱和温度和锆石钛温度计可对花岗岩浆形成的温度提供重要信息,但花岗岩浆起源的压力条件确定相对困难。花岗岩主要形成于俯冲带或碰撞造山带后造山的拉张构造背景中,在这两种情况下,挥发份和热的加入可使地壳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花岗岩。本文还对我国近年来花岗岩研究的进展情况做了概要性叙述,并就我国东部中生代花岗岩研究的近期突破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