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02篇 |
免费 | 368篇 |
国内免费 | 24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4篇 |
大气科学 | 266篇 |
地球物理 | 302篇 |
地质学 | 599篇 |
海洋学 | 149篇 |
天文学 | 12篇 |
综合类 | 42篇 |
自然地理 | 9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35篇 |
2023年 | 45篇 |
2022年 | 39篇 |
2021年 | 39篇 |
2020年 | 42篇 |
2019年 | 52篇 |
2018年 | 35篇 |
2017年 | 33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40篇 |
2014年 | 47篇 |
2013年 | 50篇 |
2012年 | 49篇 |
2011年 | 65篇 |
2010年 | 64篇 |
2009年 | 54篇 |
2008年 | 68篇 |
2007年 | 68篇 |
2006年 | 71篇 |
2005年 | 63篇 |
2004年 | 62篇 |
2003年 | 42篇 |
2002年 | 37篇 |
2001年 | 31篇 |
2000年 | 37篇 |
1999年 | 36篇 |
1998年 | 34篇 |
1997年 | 37篇 |
1996年 | 41篇 |
1995年 | 33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29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9篇 |
1963年 | 2篇 |
1960年 | 2篇 |
1959年 | 4篇 |
1958年 | 2篇 |
1955年 | 3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沿中央海岭,延伸的地壳以10~1 000km的尺度分段(MacDonald et al,1988)。在裂谷段相互错开的地方,段与段之间的运动由垂直于主裂谷轴方向的转换断层所容纳。在段叠加的地方,不同几何形状的非转换断层(Grindlay et al,1991)容纳剪切运动。这里,我们采用微震数据来分析冰岛北部出露的两个叠加裂谷段的断层几何形状。在这两个裂谷段之间,我们识别了沿主裂谷走向排列的一系列断层。这些断层为左旋走滑运动。而叠加裂谷段之间的运动则是右旋运动。这些运动一起产生了断层的顺时针旋转,致使地壳块体按书架型断层机制(类似于书架上倾斜放置的书的排列而得名)运动(Mandl,1987)。这些断层或许活化了已经存在的地壳软弱面,如原始走向平行于主裂谷并具有15°顺时针旋转的岩脉侵入体。先期存在、平行于裂谷的软弱面的活化与典型的中央海岭转换断层相反,说明非转换断层容纳着叠加段之间的剪切错动。 相似文献
72.
混凝法处理造纸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以水玻璃、硫酸、硫酸铝和废铁屑为原料研制出的聚硅酸硫酸铝铁类混凝剂,在静态处理造纸废水的基础上,使用自行设计的动态模拟实验装置,对贵州省某造纸厂总排口废水进行温凝处理。在最佳水力条件下,造纸废水色度去除率达96.9%,COD Cr去除率达92.5%,出水水质低于国家造纸工业污染物排放一级标准,说明复合型聚硅酸铝铁类混凝剂对造纸废水有着优异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73.
河水和底泥样品的PIXE及放射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上海苏州河的综合治理,连续三年采集河水和底泥样品。使用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PIXE)测定水样和底泥中的金属元素组分,同时使用BHl216低本底放射性装置测定α和β活性。PIXE测定结果表明,水样和底泥中Cl、K、Ca、Cr、Mn、Fe、Zn和Pb等元素合量随着潮汐的涨落具周期性的变化:潮汐到达高平潮时,元素浓度最低;过了高平潮期,随着退潮浓度逐渐增大,到低平潮时为最高。连续三年的监测表明,随着整治的深化,金属元素含量和放射性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α活性的下降速度小于β活性的速率。并对河水和底泥样本测定结果作了进一步的评介和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74.
75.
新近的测量、统计分析和模型都支持大地震可以在出人意料的大距离和时间尺度上触发后续火山喷发的猜想。 相似文献
76.
77.
78.
本文评述活动星系统的统一模式理论研究。这一研究的基础是活动星系核的相对论性射束效应和它周围各向异生气体的遮蔽效应,我们首选叙述几种统一模式,并阐述其发展。然后讨论检验统一模式的统计检验进展,特别是R参数的作用,本文还评述了多波段(特别是光学和红外)的统一模式统计检验问题。 相似文献
79.
黑龙江伊春红星地区碱性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伊春红星地区大地构造上位于布列亚-佳木斯地块和张广才岭造山带结合部位,区内出露晚三叠世碱性花岗岩,其岩石组合为正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含钠闪石、霓石碱性花岗岩。地球化学上,该套岩石具有富硅、富碱,铁镁比值较高,CaO、MgO含量低,富含F、Zr、Nb、Ce、Ga、稀土元素(REE)、Y和Zn等元素,贫Sr、P、Ti,镓铝比值高,轻重稀土分馏显著,具有强的Eu负异常等特点。在花岗岩成因类型判别图解中,它们均投影在A型花岗岩区,结合岩石具有过碱和相对贫铝的化学组成特征,表明它们应属过碱性A型花岗岩。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这套岩石表现出较明显的Ba、Sr、P、Ti的负异常,保留有先期“弧”岩浆作用的地球化学印记,其Y/Nb和Y/Ta比值也较高,分别为1.55—3.27和13.5~44.00,在A型花岗岩岩石学亚类判别图解中,它们均投影在产于后造山环境的A2花岗岩区。根据对岩石地球化学的组成及产出地质背景的分析,表明这套岩石应形成于造山期后的张性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