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71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162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34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9 毫秒
151.
利用2005—2008年5月和6月的NCEP 1 °×1 °分析资料和气象台站常规气象资料,对我国华南地区的暖区暴雨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且以θse场与暖区暴雨的不同配置进行了分类,将华南暖区暴雨划分为三种类型,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合成分析。统计及合成分析得出5月和6月的暖区暴雨有明显的差异:5月1型暖区暴雨出现最多,6月2型暖区暴雨出现最多,3型暖区暴雨仅发生于6月;5月暖区暴雨受高空急流的影响比较大,多发生于高空急流的右后方,离南亚高压脊线较远;6月形成暖区暴雨的高空急流较弱,暖区暴雨多发生在南亚高压脊线附近;5月形成暖区暴雨的南部系统相对稳定,而6月南部系统尺度变化较大。其相同点为:5、6月各类暖区暴雨多发生于850 hPa低空急流的后部(包括左后、右后),且均发生于850 hPa左右的南风辐合区中,因此低层南风辐合是产生暖区暴雨的重要机制之一,除6月1型暖区暴雨外,其他类暖区暴雨区的南侧中层均有干区配合。5、6月2型暖区暴雨相似度最大,1型暖区暴雨的相似度最小。  相似文献   
152.
1949-2007年登陆我国变性热带气旋的特征统计及合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1949-2007年热带气旋年鉴等资料,统计分析登陆中国并在我国或附近变性的热带气旋的特征,着重分析不同区域及路径的变性气旋特征.分析结果得出,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很多,但在我国及附近沿海变性的却较少,大多数热带气旋变性后不发展或迅速衰减,只有约17%的变性热带气旋继续发展.热带气旋变性大多发生在114°E以东,移动...  相似文献   
153.
通过对柳江流域历年25个致洪暴雨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柳江流域致洪暴雨主要发生于6~7月,20世纪90年代后柳江致洪暴雨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都有增加的趋势,柳江东北部流域和西部流域是柳江洪水的主要来源地,分析还发现柳江致洪暴雨韵主要影响系统有高空槽(南支槽)、低涡、低层切变线、地面静止锋、低空急流、副热带高压等6种,可分为低槽切变类、低涡切变类和低空急流切变类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54.
利用MM4(PSU/NCAR)模式,对1992年8月31日20时~9月1日20时登陆台风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登陆台风的不连续北跳与西风槽和积云对流潜热反馈有关。倒槽南部雨区内积云对流的发展加大了对台风倒槽内的水汽、动量、热量等输送,使倒槽内降水增幅。积云对流潜热反馈对高低空急流以及台风的移动都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5.
本文在前期统计工作的基础上,选取了一次典型的中尺度对流涡旋(MCV)个例,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其背景场特征,并利用WRF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其成因及其触发"二次对流"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MCV发生前,江淮地区处于200 h Pa强辐散场中,高层抽吸作用明显,500 h Pa江淮西北部短波槽槽后不断有冷空气南下,加强该地区大气层结不稳定,850 h Pa湖北至安徽中部有切变线活动,这种高低层配置十分有利于MCV生成及对流发生;MCV生命史各阶段垂直输送项和涡管倾斜项呈反位相分布,而水平平流项和辐合辐散项的作用基本是相互抵消的,垂直输送项和辐合辐散项是MCV生成阶段中低层涡度的主要来源;MCV引发的"二次对流"出现在其生成阶段,且位于其南侧,MCV发展成熟后,对流迅速减弱;MCV的生成使南侧西南低空急流加强,伴随水平涡度的变化,"二次对流"的发生发展与水平涡度对应的垂直环流上升支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56.
热带扰动与远距离暴雨关系的统计分析与数值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06—2011年5—9月90~150°E、0°~50°N范围内远距离暴雨进行统计与合成分析,并选取典型个例进行诊断分析与数值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有利的大气背景下,强度较低的热带扰动也可以与中纬度系统共同作用引发远距离暴雨,对统计得出的21例依据水汽通道的类型分为3类:S型水汽通道、双水汽通道和西北向型水汽通道,其中S型水汽通道发生次数最多。2)低空急流合成分析表明,不论扰动强弱,热带扰动东侧的偏南低空急流是形成远距离暴雨的关键,是联系中低纬度系统的纽带和桥梁,对S型的个例进行诊断分析与数值试验也进一步显示,热带扰动东侧低空急流是中纬度暴雨区水汽输送的主要通道,偏南低空急流的强弱是影响远距离暴雨强度的主要因子之一。3)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热带扰动也可以引起Rossby波能量向东北方向传播,其强度与扰动强度成正比,从而改变远距离降水分布;去除热带扰动则无法形成波列,不利于能量的传播与远距离降水发展。  相似文献   
157.
Using 1°×1° final analysis(FNL) data from 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precipitation data from the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TRMM) and the best-track tropical cyclone(TC)dataset provided by the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JMA) for June-August of 2000-2009, we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 the two factors low-level moisture channel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Cs and mid-latitude systems and implement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remote precipitation in East Asia to the north of 0° and to the west of 150° E. 48 cases of remote precipitation occurred in this period, which are categorized into five classes. After a composit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classes, the main systems at 850 h Pa and 500 h Pa that impact the remote precipitation are as follows:TC, mid-latitude trough, subtropical high and water vapor channel. In particular, the water vapor channel which usually connects with Indian monsoon has the most significant impact on remote heavy rainfall. Another important factor is the mid-latitude trough. The type of north trough/vortex-south TC remote precipitation events happen most frequently,accounting for 68.8% of the total incidence. Most remote precipitation events occur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TC path(representing 71% of the total number). At 200 h Pa, the remote precipitation events usually occur on the right rear portion of a high-altitude jet stream, and there is an anti-cyclonic vortex to the east and west of the TCs. When there is no anti-cyclonic vortex to the east of the TC, the TC is relatively weak. When the remote precipitation occurs to the northwest of the TC and there is a trough in the northwest direction, the TC is relatively strong. Numerical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using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WRF) model. The results shows that the TC plays a main role in producing the heavy precipitation and results in the enhancement of precipitation by impacting the water vapor channel.  相似文献   
158.
本于从湿有效能量的局地方程出发,分析和比较了1979年6月21-26日梅雨期以及8209号登陆台风中的暴雨与湿有效能量的变化,从中找出湿有效能量在暴雨期的演变规律和湿有效能量的辐合、积累、释放对暴雨的作用。文中还讨论了台风环流与低压环流中湿有效能量释放项等特征。另外对湿有效能量的积累与释放以及低空急流的形成和发展也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9.
湿有效能量与暴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于从湿有效能量的局地方程出发,分析和比较了1979年6月21—26日梅雨期以及8209号登陆台风中的暴雨与湿有效能量的变化,从中找出湿有效能量在暴雨期的演变规律和湿有效能量的辐合、积累、释放对暴雨的作用。文中还讨论了台风环流与低压环流中湿有效能量释放项等特征。另外对湿有效能量的积累与释放以及低空急流的形成和发展也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0.
200百帕急流区大尺度重力惯性波与暴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