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84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ALOE资料揭示的热带平流层CH4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层大气微量成分的分布和变化是中层大气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但是长期以来中层大气的资料非常少。卤素掩星试验(HALOE)对中层大气多种微量气体进行观测,形成中层大气多种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资料组,这是对中层大气微量气体含量资料的极大补充。作者利用1992~2003年HALOE资料分析热带地区(20°S~20°N)平均的CH4的垂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热带平流层CH4混合比在平流层下层有较充分的混合;热带平流层CH4混合比的季节变化明显,在平流层中上层以年循环为主,而在平流层下部以半年变化为主;热带平流层CH4混合比的年际变化主要有准2年和准5年振荡。    相似文献   
2.
利用非组合精密单点定位(PPP)可以提取高精度的电离层延迟。测站多径误差会影响伪距和相位测量精度,影响实时PPP电离层延迟提取的精度以及收敛速度。对于静态观测站,利用对GPS卫星地面跟踪的时间重复性进行恒星日滤波可以消除多径误差的影响。通过事后处理提取前几日的码和载波相位残差序列,利用恒星日滤波建立多径误差改正模型,修正实时观测数据,可以改善实时电离层延迟估计性能。对IGS观测站的实测数据分析表明,应用恒星日滤波多径误差修正后,实时电离层延迟提取的精度由0.185 m提高到0.028 m,新进卫星的电离层参数估计收敛时间由80 min减少为35 min。  相似文献   
3.
Since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summer monsoon (SCSSM) is pronouncedly featured by abruptly intensified southwesterly and obviously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over the SCS,the lower-tropospheric winds and/or convection intensities are widely used to determine the SCSSM onset.The methods can be used successfully in most of the years but not in 2006.Due to the intrusion of Typhoon Chanchu(0601)that year,the usual method of determining SCSSM onset date by utilizing the SCS regional indices is less capable of pinpointing the real onset date.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larger-scale situations have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Zonal and meridional circulations would be better to determine the break-out date of SCSSM in 2006.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its onset date is May 16.Moreover,similar onset dates for other years can be obtained using various methods,implying that large-scale zonal and meridional circulations can be used as an alternative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SCSSM onset date.  相似文献   
4.
The impact of tropical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s on the precipitation of Guangdong in Junes and its physical mechanism are analyzed using 30-yr (1979 to 2008), 86-station observational daily precipitation of Guangdong and daily atmospheric data from NCEP-DOE Re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during the annually first rainy season (April to June), the modulating effect of the activity of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s propagating eastward along the equator (MJO) on the June precipitation in Guangdong is different from that in other months. The most indicative effect of MJO on positive (negative) anomalous precipitation over the whole or most of the province is phase 3 (phase 6) of strong MJO events in Junes. A North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intensifies and extends westward during phase 3. Water vapor transporting along the edge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from Western Pacific enhances significantly the water vapor flux over Guangdong, resulting in the enhancement of the precipitation. The condition is reverse during phase 6. The mechanism for which the subtropical high intensifies and extends westward during phase 3 is related to the atmospheric response to the asymmetric heating over the eastern Indian Ocean. Analyses of two cases of sustained strong rainfall of Guangdong in June 2010 showed that both of them are closely linked with a MJO state which is both strong and in phase 3, besides the effect from a westerly trough. It is argued further that the MJO activity is indicative of strong rainfall of Guangdong in June. The results in the present work are helpful in developing strategies for forecasting severe rainfall in Guangdong and extending, combined with the outputs of dynamic forecast models, the period of forecasting validity.  相似文献   
5.
广东热带气旋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采用1951—2005年热带气旋和广东省26个测站降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广东热带气旋及其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广东热带气旋降水存在峰值为25年左右的振荡周期,影响广东的热带气旋个数和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的形成个数都存在峰值为23年左右的振荡周期;广东热带气旋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与影响广东的热带气旋个数和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的形成个数存在高度正相关;广东热带气旋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与西太平洋部分区域的年平均SST的年代际变化和北太平洋中高纬部分地区的年平均500 hPa位势高度的年代际变化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广东热带气旋降水偏少时期与降水偏多时期相比,一般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平均SST相对较高,而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的平均SST相对较低,北太平洋上的东亚大槽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6.
与广东持续性干旱事件有关的两类海温异常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1\_2005年广东省86个常规地面观测站降水资料、 ERSST全球月平均海温资料以及NCEP/NCAR 大气多要素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广东跨季节持续性干旱事件(下称广东干旱)与海温外强迫之间的关系及其物理过程。结果表明, 与广东干旱相关的海温异常有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负异常型(即La Nia型)、 赤道中太平洋海温正异常型两种类型。约在1975年之前, 广东干旱基本上属于La Nia型; 在1975年之后, 除了La Nia型外, 赤道中太平洋海温正异常型干旱出现概率明显增加。可见,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广东干旱成因更复杂。近几年来广东干旱频繁发生, 与赤道中太平洋海温正异常型出现概率增加有关。La Nia型、 赤道中太平洋海温正异常型与广东干旱之间都存在物理上的联系, 不同的海温异常型对广东干旱影响的物理过程有所不同, 即使同一种海温异常型对不同季节的影响过程也有所不同, 然而所有物理过程最终都是通过改变和削弱降水所需的动力条件或水汽条件, 从而造成局地干旱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2006年东亚夏季风活动特征与我国东部雨带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1979—2006年NCEP/NCAR大气月平均资料、OLR对流和CMAP降水日平均资料,从季节平均、月平均、季节内振荡不同时间尺度分析了2006年东亚夏季风活动特征及其与雨带分布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2006年东亚夏季风爆发时间正常,而夏季风推进过程存在异常:前沿在华南地区和华北地区维持时间偏长、在长江流域维持时间偏短,夏季风极端北界偏北,这种推进异常与南海夏季风强度偏强有关。南海夏季风强度偏强及推进过程异常导致东亚夏季(6—8月)降水为Ⅰ类雨带分布,即长江流域降水偏少,华南、黄淮流域-朝鲜半岛-日本中南部降水偏多。从月时间尺度看,2006夏季各月都具有南海地区夏季风强度偏强、前沿位置偏北和偏东的异常趋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6月偏西偏南,7、8月偏北,在这种异常形势下,长江流域6、7、8各月降水都偏少,华南地区各月以偏多为主,黄淮流域7、8月降水偏多。从季节内振荡看,2006年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纬向传播与气候平均相比具有特殊性,长江流域纬度带西传波和静止波偏弱,华南地区纬度带东传波和静止波偏强,ISO这种异常与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偏少、华南降水偏多有关。  相似文献   
8.
针对登陆华南台风降水及模式预报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当前关于登陆台风降水分布的不对称性及台风登陆后期持续性暴雨发生机理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分析,提出了需要深入研究的相关科学问题及模式预报技术改进的应对措施,为促进登陆华南台风暴雨预报工作和效果的不断改进提供参考。分析指出环境风场垂直切变、低层气团边界(如冷池边界)、干冷空气侵入、中尺度对流系统以及地形等是造成登陆华南台风降水不对称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台风登陆后期华南发生的持续性暴雨往往与季风活动增强相关,活跃的西南季风为强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发展提供有利条件,MCSs通过潜热加热反馈于大尺度环流,可使台风涡旋环流和西南季风得以维持并致使MCSs反复发生发展、暴雨持续。开展相关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有针对性地考察评估目前模式的预报性能并提出有效改进方案,是进一步提高模式预报效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利用零降水日对广东沿海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成因进行统计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南海表层海温(SST)对次年夏季广东沿海地区降水有明显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作用在20世纪70年代有一个明显的年代际变异;南海SST影响广东省夏季降水的敏感区域在不同的年代际阶段都非常靠近广东省,局地性非常明显。局地的海气相互作用对广东沿海夏季降水的短期气候预测有显著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卢峰  郑彬 《海洋学报》2011,33(5):39-46
利用1967-2009年的逐月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资料和降水资料,以及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和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亚印太交汇区(Joining Area of Asia and Indian-Pacific O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