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48篇
  免费   1693篇
  国内免费   2799篇
测绘学   1147篇
大气科学   1067篇
地球物理   1333篇
地质学   4204篇
海洋学   1613篇
天文学   104篇
综合类   474篇
自然地理   998篇
  2024年   64篇
  2023年   157篇
  2022年   383篇
  2021年   472篇
  2020年   377篇
  2019年   511篇
  2018年   420篇
  2017年   404篇
  2016年   341篇
  2015年   497篇
  2014年   472篇
  2013年   571篇
  2012年   604篇
  2011年   618篇
  2010年   611篇
  2009年   611篇
  2008年   600篇
  2007年   558篇
  2006年   553篇
  2005年   464篇
  2004年   382篇
  2003年   271篇
  2002年   268篇
  2001年   232篇
  2000年   161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6篇
  1975年   3篇
  1962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91.
The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information of atmospheric dynamic-chemical processes at observation site points of the "canopy" boundary of Beijing urban building ensemble and over urban area "surface", as well as the seasonal correlation structure of the gaseous and particulate states of urban atmospheric pollution (UAP) and its seasonal conversion feature at observation points a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comprehensive observation data of the Beijing City Air Pollution Observation Experiment (BECAPEX) in winter and summer 2003 with a "point-surface" combined research approach. By using "one dimension spatial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mode, the seasonal change of gaseous and particulate states of atmospheric aerosols and the association feature of pollutant spec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mplicated structure of urban boundary layer (UBL) are analyzed.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es of the principal components of particle concentrations,gaseous pollutant species, and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reveal the seasonal changes of the complex constituent and structure features of the gaseous and particulate states of UAP to further trace the impact feature of urban aerosol pollution surface sources and the seasonal difference of the component structure of UAP. Research results suggest that in the 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gaseous and particulate states of winter/summer UAP, NOx, CO, and SO2 showed an "in-phase" evolution feature, however, O3 showed an "inverse-phase" relation with other species,all possessing distinctive dependent feature. On the whole, summer concentrations of gaseous pollutants CO, SO2, and NOx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winter ones, especially, the reduction in CO concentration was most distinctive, and ones in SO2 and NOx were next. However, the summer O3 concentration was more than twice winter one. Winter/summer differences in PM10and PM2.5 particle concentrations were relatively not obvious, which indicates that responses of PM10 and PM2.5 particle concentrations to the difference of winter/summer heating period emission sources are far less distinctive than those of NOx, SO2, and CO. The correlation feature of winter/summer gaseous and particulate states depicts that both PM10 and PM2.5 particle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NOx, and their correlations with NOx are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ose with other pollutants. Through PCA, it is found that there was a distinctive difference in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combination structure of winter/summer PM10 and PM2.5 particles: SO2 and NOx dominated in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of winter PM10 and PM2.5 particles; while CO and NOx played the major role in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of summer PM10 and PM2.5 particles. For winter/summer PM10 and PM2.5 particles, there might exist the gaseous and particulate states correlation structures of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such dependent pollutant species. Research results also uncover that the interaction processes of gaseous and particulate states were also related with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UBL, that is to say, the low value layer of UBL O3 concentra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collocation of atmospheric vertical structures of the low level inversion,inverse humidity, and small wind, which depicts summer boundary layer atmospheric character, i.e.the compound impact of the dependent factor "combination" of wind,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elements and their collocation structure on the variations of different gaseous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Such a depth structure of the extremely low value of O3 concentration in the UBL accords with its "inverse-phase" relation with other gaseous pollutant species. The PCA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M10 and PM2.5 concentrations also reveals the sensitivity of PM10 and PM2.5 concentration to the combinatory feature of local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92.
杨扬  岳智慧郑文 《水文》2005,25(5):40-42
2004年“云娜”台风的监视和预报工作中,在应用常规天气资料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历史热带气旋资料、天气雷达资料和过去对台风与台风暴雨分析预报研究成果的运用。在台风登陆前、登陆过程中和登陆后三个不同阶段中,应用多种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判断,并向防台风指挥部门及时提供信息服务,在防台工作中发挥了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193.
当前采用交通流数据量化城市人群活动模式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同一区域、同一时段不同类型交通流数据反映城市人群活动模式的共性与差异性仍然知之甚少,直接影响了城市人群活动模式挖掘结果的可解释性与实际应用效果。为此,本文旨在对目前广泛采用的智能卡数据(公交和地铁刷卡)和出租车轨迹数据2种重要的交通流数据,从时空分布模式的差异性、行程距离及距离衰减效应的差异性、空间社团结构的差异性3个方面,探索二者反映城市人群活动模式的差异性:① 采用北京市六环以内区域2016年5月9日至15日的智能卡和出租车轨迹数据进行实验分析,研究发现:① 2种交通流反映出行需求的空间分布呈现出高度相关性,但是在同一空间单元上,2种交通流反映出行需求的时间相关性较低;② 2种交通流的使用率在不同空间位置存在明显差异,仅在城市中心区域使用率较为均衡;③ 2种交通流反映人群行程距离的空间分布、距离衰减效应存在明显差异,公共交通对于促进长距离出行更为重要;④ 从2种交通流发现的空间社团结构都显示了城市的多中心结构特征,但是二者发现社团结构存在的差异性表明两种交通方式对城市空间交互起着不同的作用。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多源交通流反映城市人群活动的内在机理,提升城市人群活动模式在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4.
中国叠生型铁矿床成矿特征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沈保丰  张阔 《矿床地质》2016,35(2):213-224
叠生成矿作用主要是指早期成矿作用被晚期成矿作用叠加、复合和改造。晚期成矿作用的性质常与早期成矿作用不同,也就是说,在早先己有矿床(或矿体、矿源层)的基础上,叠加复合了晚期成矿作用,即成矿时间上有先后、空间产出上有重叠、并对早先形成的矿床进行复杂的复合、叠加和改造,使成矿作用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并可形成大矿、富矿。铁矿床中叠生成矿作用广泛发育。按矿床或矿体产出和形成的地质特征,中国叠生型铁矿床可分为风化淋滤型、热液叠加改造型和热液叠加复合型3个亚类。风化淋滤型铁矿床在中国分布有限,规模不大,工业利用价值不大,因而中国的叠生型铁矿床主要是指热液叠加改造型和热液叠加复合型两个亚类。热液叠加改造型主要是指早期的铁矿床(或矿体、矿源层)经后期热液叠加改造,使早期的较贫铁矿床(或矿体、矿源层)成为较富铁矿床(或矿体),这是中国BIF型铁矿床中最重要的富铁矿类型,以鞍本地区弓长岭二矿区为典型代表。弓长岭二矿区铁矿,早期在新太古代形成条带状磁铁石英岩(2528 Ma,贫矿石),后期在古元古代,含矿热液交代改造贫铁矿形成富铁矿(1840 Ma)。热液叠加复合型主要是指后期脉型铁(或稀土元素等)矿床叠加在早期(沉积或其他成因)铁等矿床上而形成的矿床,如白云鄂博铁-铌-稀土元素矿床和黔西菱铁矿矿床。白云鄂博铁-铌-稀土元素矿床的形成与火成碳酸岩有关,在中元古代(1.3 Ga)左右,区内火成碳酸岩的侵位,在早期主要形成以岩浆熔离作用为主的铁-铌-稀土元素矿,晚期叠加了加里东期稀土-铌矿化热液脉。古陆边缘构造带或陆内活化带是形成叠生型铁矿床的有利构造空间,较大的地球化学块体,为形成多期、多成因的矿床提供物质来源,叠生型铁矿床的形成明显受构造的控制。叠生成矿是复杂地质过程的一种具体表现。热液叠加改造型和热液叠加复合型的叠生型铁矿床的形成是因中国独特的大地构造环境决定的。叠生成矿作用的研究,尚处在初步阶段。加强对叠生成矿作用的研究,了解其形成的地质背景、成矿机制、作用过程、控矿因素等,对发展矿床学研究,认识区域成矿特征和指导地质找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5.
湖南地区寒武系第三统发育大量的混积岩及混积层系,其沉积特征、成因及时空分布,对研究寒武纪中上扬子地区东南缘的沉积环境及碳酸盐台地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野外观察、微观岩石学分析方法对混积岩时空分布、沉积特征、矿物组分进行了研究,首次系统总结了湖南地区寒武系第三统发育的混积层系类型与组合方式,及其分布的6类不同的岩相分区,并按照成分分类依据划分出4种混积岩类型。研究表明,混积岩分布在湘西北地区及湘中地区,靖州—涟源—隆回—宁乡一线以北的区域。混积层系的沉积特征表明,其形成于受周期性强风浪、风暴作用影响的浅水混积陆棚环境或风暴浪基面以下的深水混积陆棚环境,主要成因为机械成因的相缘渐变沉积混合及事件突变沉积混合。混积陆棚的存在,表明寒武纪第三世时期,中上扬子东南缘湘西北地区不发育台缘相带,未建立起完整的镶边碳酸盐台地模式,而为相对平缓的碳酸盐岩为主的浅海混积陆棚模式,混有碎屑岩沉积物。  相似文献   
196.
台风莫拉菲(2009)登陆前后电荷结构演变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尺度起电放电模式以及卫星和闪电定位等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台风莫拉菲(2009)在登陆前后以及衰亡阶段的电荷结构及形成。结果表明:莫拉菲在登陆前存在近海加强过程,加强中逐渐形成清晰的台风眼并伴随眼壁区闪电活动的多发。眼壁区对流在近海加强阶段呈现正的三极性电荷结构,主负电荷区位于-25℃——10℃层,其上下各有一个正电荷区。而在台风达到最大强度后呈现负的偶极性电荷结构,仅存在云中部的负电荷区和下部的正电荷区。眼壁区对流的电荷结构同台风强度变化密切相关而不受登陆直接影响。在台风发展的不同阶段,外螺旋雨带对流主要表现为正的三极性或正的偶极性电荷结构,之前的研究一般认为外雨带对流只能呈现正的偶极性电结构。外雨带三极性电结构的形成可以类似于眼壁区三极性结构的形成,也存在其他形成机制,即在霰粒子与冰晶组成的正偶极性电荷结构下存在一个由雹粒子组成的正电荷区,从而形成正的三极性电荷结构。台风衰亡阶段对流主要表现负的偶极性电荷结构,对流活动较弱,类似于陆地雷暴消散阶段的特性。不同类型的电荷结构所对应对流的相对强度也在文内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7.
针对遥机器人系统中存在执行器退化、控制输入量化,且编、解码端的量化灵敏度参数不匹配的问题,设计了遥机器人系统的鲁棒量化反馈容错控制系统.控制器结构的线性部分由线性矩阵不等式给出,旨在解决系统指标性能问题,非线性部分则用于处理量化参数不匹配问题.经稳定性理论证明,提出的鲁棒量化反馈容错控制方法能消除执行器退化及量化参数不匹配等的影响,并确保从机器人能渐近跟踪主机器人.最后,算例仿真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8.
对含变时滞输入的挠性航天器姿态复合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是通过设计一个时滞依赖的H控制和干扰观测器(DOBC)相结合的复合分层控制结构,实现姿态角和姿态角速度的稳定控制.本文所提方法的优势为:1)对振动引起的干扰进行精确补偿,减少了干扰对控制效果的影响;2)设计了时滞依赖的状态控制器,降低了时滞对姿态的影响;3)在泛函求解过程中引入了时滞积分不等式分解系数,从而降低了设计的保守性.最后,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本文设计的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并分析了时滞量及时滞积分不等式分解系数对闭环系统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9.
在利用GNSS进行像素基电离层层析时,多尺度层析方法利用权重因子将反演区域不同像素层析模型结合在一起,最终得到电离层电子密度反演结果,可以有效地解决电离层层析过程中不适应问题和最终的电离层电子密度失真现象。在多尺度电离层层析中,不同像素尺度层析模型之间权重是影响最终的电离层电子密度精度的重要因素。为了获得高精度电离层层析模型,考虑到权重因子存在着等式和不等式限制条件,采用解决最优化问题的罚函数法确定不同像素尺度电离层层析模型之间的权重。通过采用实测GNSS观测数据进行电离层多尺度电离层层析,对比了多尺度层析模型的各个子模型建模精度并进行分析,同时将罚函数法获得的模型精度与其他确权方法进行了对比,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多尺电离层度层析,且最终的层析模型精度优于其他确权方法,更优于单尺度电离层层析模型精度。  相似文献   
200.
林珲  张春晓  陈旻  郑新奇 《遥感学报》2016,20(5):1290-1298
地理知识是通过对地理科学领域独特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进行解释而得到的知识。如何有效表达和共享地理知识是地理学研究和应用中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将地理知识划分为3个层次,事实型知识、规则及控制型知识和决策型知识,分析了不同阶段地理语言对地理知识表达与共享的支持能力。对比地图和GIS语言,发现新一代地理语言—虚拟地理环境VGEs(Virtual Geographic Environments)能够较为全面地支持3个层次的地理知识。针对VGEs,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其服务于地理知识表达与共享的能力,包括虚实结合理论、地理模型库及管理系统、动态可视化表达和异地协同工作环境。结合面向珠江三角洲地区空气质量研究问题的虚拟地理环境平台,对上述各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从地理知识生成、管理与应用角度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