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74篇
  免费   4001篇
  国内免费   5970篇
测绘学   3128篇
大气科学   2114篇
地球物理   3022篇
地质学   10913篇
海洋学   2646篇
天文学   258篇
综合类   1357篇
自然地理   2407篇
  2024年   158篇
  2023年   370篇
  2022年   1030篇
  2021年   1327篇
  2020年   1006篇
  2019年   1152篇
  2018年   1022篇
  2017年   958篇
  2016年   947篇
  2015年   1216篇
  2014年   1134篇
  2013年   1409篇
  2012年   1544篇
  2011年   1535篇
  2010年   1496篇
  2009年   1349篇
  2008年   1398篇
  2007年   1322篇
  2006年   1295篇
  2005年   1027篇
  2004年   749篇
  2003年   533篇
  2002年   550篇
  2001年   472篇
  2000年   378篇
  1999年   168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6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3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5 毫秒
991.
地震期间电离层扰动现象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大量的关于地震电离层扰动现象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表明地震发生前的几天或者几个小时电离层扰动被观测到,电离层前兆是确实存在.但要将震前的电离层扰动作为地震短临预报的工具,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应用空间技术开展大区域范围内电离层参数的实时观测,如用地震电磁卫星、GPS台网、并和地面电离层垂测仪观测相结合,建立“电离层地震前兆监测系统”,无疑会加速这项研究的进程.  相似文献   
992.
国外地震电磁现象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综合介绍了国外在地震电磁观测研究方面的进展和实例,结果显示地震电磁信号在地面和卫星观测记录中非常丰富.地面异常信号频带宽、分布范围广,时间上多集中于震前一个月或几天的时间段内出现.卫星地震电磁信号集中于ELE-VLF频段,时间上以震前几个小时为主,说明电磁信号具有明显的短临特性.我国地震电磁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在现有的基础上,以超低频段为主,并发展地面与电磁卫星的三维立体联合观测,为地震短临预报服务.  相似文献   
993.
灌注桩钢筋笼的充电电场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充电法是用于良导电矿体勘探的传统方法.利用良导椭球体的充电电场特征,结合模型桩试验,分析了灌注桩中钢筋笼周围的充电电场特征.结果表明在钢筋笼底边缘附近,电位曲线急剧下降,出现明显拐点,梯度曲线相应出现极小值.研究成果为检测灌注桩钢筋笼长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4.
无线电磁法(WEM)在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无线电磁法(WEM)是上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人工源电磁探测技术,它通过一个固定大功率发射台发射0.1~300 Hz超低频/极低频电磁信号来探测地下地质结构.国内对WEM法的应用已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际试验工作,例如,大功率发射台辐射的电磁场计算,不同距离电磁信号发射接收试验,油田深部结构探测试验等.从试验的结果看,WEM法在提高电磁测深数据质量上具有很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995.
完全匹配层吸收边界在孔隙介质弹性波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模拟弹性波在孔隙介质中传播,需要稳定有效的吸收边界来消除或尽可能的减小由人工边界引起的虚假反射. 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首次建立了弹性孔隙介质情况下完全匹配层吸收边界的高阶速度-应力交错网格有限差分算法,并详细讨论了完全匹配层的构建及其有限差分算法实现. 首先,本文通过均匀孔隙模型的数值解与解析解的对比,验证所提出的数值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本文考察了完全匹配层对不同入射角度入射波和自由表面上的瑞利波的吸收性能,将完全匹配层与廖氏和阻尼吸收边界进行了对比,研究了这三种吸收边界在不同吸收厚度情况下对弹性波吸收能力. 数值结果表明,在孔隙介质中,完全匹配层作为吸收边界能十分有效地吸收衰减外行波,无论对体波还是面波,是一种高效边界吸收算法.  相似文献   
996.
北太平洋对人为二氧化碳吸收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一个开边界海盆尺度环流模式研究人为CO2在北太平洋的吸收和分布,并与闭边界模式的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模拟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和赤道东太平洋是两个重要的人为CO2汇.使用较大的等密度面扩散系数使得西北太平洋人为CO2通量增大,而赤道海区通量减小(RUN2).与闭边界模式相比,开边界模式中该两个区域的人为CO2通量都增加了.1800~1997年间,北太平洋共吸收人为CO2 2375GtC(1Gt=1×1015 g, RUN1).副极地海区是人为CO2的一个重要输出区,能输出人为CO2吸收量的38%~54%,而20°N~30°N海区是人为CO2的一个重要贮存区,占整个北太平洋的24%.开边界对于10°N以南太平洋吸收和贮存人为CO2有很大影响.与基于观测资料的估计相比,虽然模式低估了西北太平洋的人为CO2的穿透,高估了东北太平洋的人为CO2的穿透,但总的说来,模式比较好地估计了人为CO2在北太平洋的贮存.  相似文献   
997.
使用纵波震相及同台同源纵波和横波震相的走时资料及层析成像反演方法,分别给出了菲律宾海板块(PHP)和南海地区的纵波速度Vpf及同台同源的纵波和横波速度Vp和Vs结构. 结果表明,(1) PHP与欧亚板块(EUAP)的俯冲接触关系随地段而异,在琉球海沟,PHP向EUAP之下俯冲深达400 km;在台湾岛,EUAP先近陡直地俯冲到深度400 km,然后折向PHP之下达到660 km左右;在马尼拉海沟北段,俯冲板片几乎垂直达到660 km附近;在菲律宾海沟,PHP向EUAP之下的俯冲深度超过660 km.(2)南海地区之下是一个深达300~400 km的宽阔低速区,并且大致在莺琼海盆与700 km深处另一低速区曲折相通;在该宽阔低速区内部,有两个小而明显的低速区分别在海口火山和珠江口盆地下方.(3)对Vp和Vs及据其算出的容声速度Vb作分析发现,Vs和Vb的平均扰动量对深度的变化在一些深度范围内是反向的;年龄较大的太平洋板块俯冲体的Vs相对扰动量的平均值大于Vb的,而在较年轻的PHP俯冲体中则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998.
等效偏移距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勘探目标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倾角较陡或岩性横向突变时,在地表接收到的反射信号较弱、信噪比较低,甚至接收不到反射波,常规偏移成像方法对这类数据很难精确成像,因此可以考虑基于散射理论的等效偏移距方法来成像.该方法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抽取共散射点道集;第二步是对共散射点道集进行克希霍夫积分偏移.文中数值模拟及实际资料的实例表明,该方法在复杂地质目标及低信噪比地震资料的成像处理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9.
地下岩石结构/构造和矿物组成在小尺度上存在的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会导致地震波速度的分形分布,进而衍生出自组织介质模型. 本文针对地球内部岩浆垂向侵入及横向溢流为特征的岩浆作用,开展自相似型各向异性自组织介质的地震波动力学响应研究. 基于二维自组织介质模型和声波方程,本文利用有限差分法模拟了不同强度岩浆侵入和溢流作用形成的自组织介质中地震波场,并进行了波场特征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1)在横向溢流作用为主的自组织介质中,横向相关长度小于地震波波长的条件下,聚焦效应随着横向相关长度的增大而增强,地震波能量随之增强;反之,在横向相关长度大于地震波波长的条件下,散射效应随横向相关长度的增大而增强,地震波能量随之减弱. (2)在垂向侵入作用为主的自组织介质中,随着垂向相关长度增大,散射效应增强,地震波的能量也随之迅速减弱. (3)岩浆作用的自组织强度增强,地震波的能量增大,而中心频率无变化. (4)自组织介质具有相同的小尺度扰动,其速度梯度背景越小,地震波能量在炮点附近越集中. (5)当多层自组织介质共存,特征层位的波场特征仍以各自的自组织特性为主,因此利用实际资料中不同层位的地震反射特征可推测地下介质的自组织性质.  相似文献   
1000.
基础地理信息的保密政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讨论了基础地理信息及基础地理信息保密政策的基本概念,进而通过对国外地理信息安全保密政策的研究,提出了六点分析结论;随后,对我国现行基础地理信息保密规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基础地理信息保密政策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