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8篇
  免费   405篇
  国内免费   563篇
测绘学   106篇
大气科学   464篇
地球物理   586篇
地质学   1180篇
海洋学   239篇
天文学   158篇
综合类   233篇
自然地理   30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146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165篇
  2017年   135篇
  2016年   151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88篇
  1996年   88篇
  1995年   94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351.
文化遗产景区安全标识系统作为传播信息和规范观赏行为的有效方式,已成为影响游客旅游体验和衡量景区服务水准的重要因素。借助实地考察与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以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景区为例,综合利用文献分析和数理统计验证,拟定11项安全标识测量指标以调查游客对景区安全标识系统的认同感,研究结果表明:游客普遍认同遗产景区安全标识系统的重要性,但多是从利己角度的直观考虑;游客对青城山-都江堰文化遗产景区安全标识系统认同度低,安全标识系统各构成要素急需改进,尤其是安全标识的设计和功能;游客对文化遗产景区安全标识系统的认同度并不完全受人口统计特征影响;游客对文化遗产景区安全标识系统的认同度受游客出游频率和旅游形式影响。建议文化遗产景区从完善安全标识布局和基本功能、强调景观感设计、规范安全标识系统文字和色彩、改进标识的视觉尺寸和开展定期检查维护方面实施优化。  相似文献   
352.
根据客家文化景观基因理论及其"地域机制",以客家扩展聚居区炎陵县为例,结合历史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发掘分析该县客家文化的景观基因。研究结果表明:(1)迁徙由来、地域背景分别是客家文化景观的共同基因、本土基因;(2)由共同基因以"反客为主"的作用方式与本土基因形成了地方客家景观本质特性的主体基因;(3)保护与传承意识形态是决定其主体基因能否在世代遵循并坚守着"原汁原味"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传承过程中的人为基因。基于这些独特基因构成内在相关联的地域机制而所表达的特征,提出了应加强客家文化景观基因的数字化保护管理、传承开发政策等对策。  相似文献   
353.
河北省主要农作物生产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及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永强  李维佳  袁立婷 《地理科学》2018,38(8):1319-1327
阐述主要粮食作物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对中国粮食安全决策意义重大。基于河北省县市近15 a (2001~2015年)的农业数据资料,采用分段线性趋势以及生产指标-产量波动系数来分析河北省主要粮食作物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河北省粮食作物进行安全评价。结果表明:从产量与播种面积来看,近15 a河北省主要粮食作物变化趋势经历了由波动减少到稳步增长2个阶段,且变化趋势显著;从空间格局变化来看,大致呈由南向北逐渐递减的规律分布,其中不同农作物分布规律各有差异;从粮食安全方面来看,河北省70%以上年份粮食波动系数均超过中国粮食安全平均水平,粮食波动系数较高,粮食安全风险较大;但从人均粮食产量来看,安全程度相对比较乐观,粮食安全状况渐趋于平稳。研究可为河北省粮食生产时空布局的优化、结构调整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54.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 Extreme drought, precipitation, and other extreme climatic events often have impacts on vegetation. Based on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52 stations in the Loess...  相似文献   
355.
The first-stage of an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project in the Three-River Source Region (TRSR), China, has been in progress for eight years. However, because the ecological effects of this project remain unknown, decision making for futur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is hindered. Thus, in this study, we developed an index system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 by integrating field observations, remote sensing, and process-based models. Effects were assessed using trend analyses of ecosystem structures and services. Results showed positive trends in the TRSR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project, but not yet a return to the optima of the 1970s. Specifically, while continued degradation in grassland has been initially contained, results are still far from the desired objective, ‘grassland coverage increasing by an average of 20%–40%’. In contrast, wetlands and water bodies have generally been restored, while the water conservation and water supply capacity of watersheds have increased. Indeed, the volume of water conservation achieved in the project meets the objective of a 1.32 billion m3 increase. The effect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side project regions was more significant than outside, and, in addition to climate change projects, we conclude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projects has substantially contributed to vegetation restoration. Nevertheless, the degradation of grasslands has not been fundamentally reversed, and to date the project has not prevented increasing soil erosion. In sum, the effects and challenges of this first-stage project highlight the necessity of continuous and long-term ecosystem conservation efforts in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356.
The three-dimensional wind velocity and dynamic pressure for stationary tornado-like vortices that developed over ground of different roughness categories were investigated to clarify the effects of ground roughness.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for various roughness categories and two swirl ratios. Variations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stributions of velocity and pressure with roughness are presented, with the results showing that the tangential, radial, and axial velocity components increase inside the vortex core near the ground under rough surface conditions. Meanwhile, clearly decreased tangential components are found outside the core radius at low elevations. The high axial velocity inside the vortex core over rough ground surface indicates that roughness produces an effect similar to a reduced swirl ratio. In addition, the pressure drop accompanying a tornado is more significant at elevations closer to the ground under rough compared with smooth surface conditions. We show that the variations of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with roughness are dependent on the vortex-generating mechanism, indicating the need for appropriate modelling of tornado-like vortices.  相似文献   
357.
南北盘江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刘璐璐  曹巍  邵全琴 《地理科学》2016,36(4):603-611
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是植被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对降雨进行再分配的复杂过程。运用综合蓄水能力法,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估算了贵州省南北盘江流域不同类型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层截留降水量、枯落物持水量和土壤蓄水量,分析了流域尺度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能力及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南北盘江流域森林涵养水源总量约6.13×108m3,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629.85 t/hm2,森林水源涵养能力空间分布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不同类型森林来说,阔叶林和灌木林对区域水源涵养总量的贡献率最大,而混交林的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最高;不同林龄比较,幼龄林对区域水源涵养贡献率最高,达45.95%,但其单位面积水源涵养能力最差,过熟林的单位面积水源涵养能力最高;就坡位而言,平地和中坡森林对区域水源涵养总量的贡献率最大,山谷森林单位面积水源涵养能力最高,山脊森林单位面积涵养水源能力最低;近35 a来,随着生态工程的实施,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总能力以1 447.89×104m3/a速度持续提升,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以每年5.33 t/hm2的速度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358.
杨文越  李涛  曹小曙 《地理科学》2016,36(4):491-501
通过构建交通CO2排放模型对2000~2012年中国30个省(市)的交通CO2排放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采取“由大到小”逐步回归的建模方式,在传统的固定效应模型(面板数据模型)基础上引入时间固定效应,构建了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中国交通CO2排放的社会经济、城市形态、交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2年期间,中国交通CO2排放总量和人均交通CO2排放量分别以9.29%和8.69%的年均增速增长,前者的区域差异呈先增后减趋势,后者的区域差异则首先呈周期性波动,而后一直保持减少趋势。人均GDP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人均交通CO2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表明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是交通CO2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城市人口密度对交通CO2排放亦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应加强对城市人口密度的规划控制,以避免因人口过度集聚而额外增加产生交通CO2排放。公共交通发展水平对交通CO2排放增长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但小汽车拥有率对交通CO2排放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359.
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产业空间结构不断重组,导致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国土资源无序开发日益严重,因而优化国土资源空间格局,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科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对土地规划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土地规划方法有待改革。在基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开发理念下,总结土地自然过程基础对土地规划的影响,实现“山水路林田生命共同体”的协调规划发展。其次,“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云计算、空间数据整合、云分析等技术对土地规划方法提供新的技术支撑;最后,针对土地规划数据特殊性、移动用户终端的广泛性,提出应创建土地规划云服务平台,使土地规划实现数据集成管理和更新,从而提高土地规划质量。  相似文献   
360.
近30年辽宁省夏季人体舒适度区域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永强  高璐  王学凤 《地理科学》2016,36(8):1205-1211
基于辽宁省25个气象测站1984~2013年6~8月的逐日平均气温、平均风速、相对湿度以及日照时数等数据,以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及着衣指数综合加权法与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REOF)相结合,分析辽宁省夏季舒适程度,并对舒适度变化趋势进行舒适区域划分。结果表明: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及着衣指数均呈现出6月指数最低,7月指数相对较高的特点,年际变化特征不明显,且3个指数各个月空间分布上呈现的趋势并不相同。 6月全省均处于“舒适”等级,而7月和8月处于“比较舒适”等级,说明6月是辽宁省夏季旅游最佳月份。6月和7月在空间分布中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但8月却呈现出相反的趋势。 根据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对前3个载荷向量旋转后的结果,将辽宁省划分为3个舒适区域,分别为辽宁中部及西北部区域、辽宁东部区域和辽东半岛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