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773篇 |
免费 | 3307篇 |
国内免费 | 509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850篇 |
大气科学 | 3778篇 |
地球物理 | 3804篇 |
地质学 | 8956篇 |
海洋学 | 3051篇 |
天文学 | 767篇 |
综合类 | 1635篇 |
自然地理 | 233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4篇 |
2023年 | 396篇 |
2022年 | 915篇 |
2021年 | 1052篇 |
2020年 | 931篇 |
2019年 | 991篇 |
2018年 | 990篇 |
2017年 | 909篇 |
2016年 | 1064篇 |
2015年 | 1007篇 |
2014年 | 1178篇 |
2013年 | 1283篇 |
2012年 | 1299篇 |
2011年 | 1320篇 |
2010年 | 1230篇 |
2009年 | 1139篇 |
2008年 | 1125篇 |
2007年 | 1046篇 |
2006年 | 905篇 |
2005年 | 794篇 |
2004年 | 624篇 |
2003年 | 527篇 |
2002年 | 563篇 |
2001年 | 557篇 |
2000年 | 473篇 |
1999年 | 545篇 |
1998年 | 431篇 |
1997年 | 397篇 |
1996年 | 376篇 |
1995年 | 334篇 |
1994年 | 285篇 |
1993年 | 254篇 |
1992年 | 217篇 |
1991年 | 171篇 |
1990年 | 124篇 |
1989年 | 127篇 |
1988年 | 90篇 |
1987年 | 64篇 |
1986年 | 45篇 |
1985年 | 41篇 |
1984年 | 30篇 |
1983年 | 28篇 |
1982年 | 32篇 |
1981年 | 22篇 |
1980年 | 13篇 |
1979年 | 17篇 |
1978年 | 7篇 |
1977年 | 7篇 |
1976年 | 8篇 |
1958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中国降水区划模糊聚类软划分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软划分模糊聚类分析法,对中国160个观测站的近50年的年均降水数据进行研究,按降水量的多少和年际变化规律,把中国降水区域划分n类降水带,并研究了聚类参数对于划分结果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经典的5类降水带划分法,发现了一些被分入某一降水带的地区可能具有较大的与其他类别的相似性(如通辽,大连等),研究结论提供了更丰富的隶... 相似文献
992.
贡嘎山东坡不同海拔高度树轮宽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是气候重建的基础,在不同的气候或环境背景下,树轮宽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同,其响应随着地形或海拔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利用采自贡嘎山东坡5个海拔高度的树轮样本建立了树轮宽度年表,并对年表特征、年轮宽度及其对气候要素的响应进行分析,探讨了该区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年轮平均宽度具有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树轮宽度对气候要素的响应也具有海拔差异。在海拔3700m的森林上限树轮宽度与当年7月份平均温度显著正相关,在海拔3000m高度与3月份平均温度显著正相关,而在海拔2800m树轮宽度与气候因子之间没有显著的响应关系。通过与海螺沟冰川末端进退变化和文献记载的特殊气候年份对比发现,树轮宽度年表与海螺沟冰川进退变化及文献记录的特殊气候年份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宽度年表对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93.
采用RAMS/CFORS Ⅱ模式模拟了一次低空核试验烟云的传输和沉降过程。CFORS Ⅱ模式是在RAMS/CFORS模式的基础上开发的,可用于对核试验放射性烟云长距离输送和沉降过程的模拟研究。模拟表明:对流层中低层的低压槽系统对本次低空核试验烟云的水平传输和垂直扩散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烟云的长距离传输速度呈现出随高度递减而减小的趋势,在6000m以上,烟云在爆后48h即东移入海,6000m以下,烟云在中国大陆的扩散和沉降维持了5d以上;爆后2天内以大粒子沉降为主,其后以小粒子沉降为主,小粒子的放射性远小于大粒子,在爆后第4天,放射性沉降就减小了3个量级,而小粒子的沉降范围是大粒子的5倍以上。通过模拟和观测对比表明,模拟结果基本符合实际烟云的传输和沉降态势。 相似文献
994.
社区生活圈从居民日常活动及行为视角考察城市社区,是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相关学科的研究前沿,也是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中国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伴随着流动性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社区生活圈的主体日益多元化、社区活动和居民时空行为日益多样化、社区空间的功能与意义日益丰富化,亟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创新与实践引导。时间地理学是理解人与环境关系的社会—技术—生态综合方法,为早期基于时空行为与生活空间的社区生活圈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新时间地理学重视家庭及其他组织企划的交互与时空组合,可为社区生活圈内个体—家庭—社区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研究、时空行为的社会文化制约与多情境分析及模拟提供重要支撑。论文基于新时间地理学方法,从理论、方法和实证3个维度提出社区生活圈的新时间地理学研究框架,具体包括构建社区生活圈的时空行为理论,揭示社区生活圈的时空间结构;创新社区生活圈的时空行为分析和模拟方法;从社区生活圈时空行为优化、社区交往生活圈、社区安全生活圈等方面创新中国城市规划与管理等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995.
防风林带结构是影响防风效能的主要因素。建立不同宽度、不同株行距林带防风效能与林带后距离之间的统计模型,可以为防风林建设提供指导性意见。通过风洞实验,在11 m·s-1风速下,对4种宽度、5种株行距林带的背风面0~10H(H为林带高度)的风速进行测定,采用曲线参数估计法、傅立叶模型、SSF模型(Sum of Sin Functions),构建了不同结构林带防风效能与林带后距离间的统计模型。结果表明:傅立叶模型拟合不同宽度林带的防风效能与林带后距离的关系效果最优,可决系数(R2)均在98%以上;SSF模型拟合不同株行距林带的防风效能与林带后距离的关系效果最优(R2>0.98)。根据构建的统计模型,风速为11 m·s-1左右时,林带宽度8 m(两行一带)的防风林的防风效能存在明显优势;5种株行距的林带中,株行距为8 m×8 m的防风林带本试验条件下防风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96.
The 1970-1985 day to day averaged pressure dataset of Shanghai and the extension method in phase space a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correlation dimension D and the second-order Renyi entropy K2 of the approximation of Kolmogorov’s entropy, the fractional dimension D = 7.7~7.9 and the positive value K2 ≈ 0.1 are obtained. This shows that the attractor for the short-term weather evolution in the monsoon region of China exhibits a chaotic mo-tion. The estimate of K2 yields a predictable time scale of about ten days. This result is in agreement with that ob-tained earlier by the dynamic-statistical approach.The effects of the lag time τ on the estimate of D and K2 a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D and K2 are convergent with respect to τ. The day to day averaged pressure series used in this paper are treated for the extensive phase space with τ = 5, the coordinate components are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therefore, the dynamical character quantities of the system are stable and reliable. 相似文献
997.
运用中尺度WRF模式,分别采用Morrison(MOR)和Milbrandt-Yau(MY)双参数化云微物理方案,对2010年7月20—21日辽宁省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模拟,通过对比分析两个方案所对应的地表累积降水量、降水强度、云中微物理量的模拟结果,评估两个双参数方案对强降水事件的模拟能力及主要微物理过程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对雨带和强降水中心的位置上,MOR方案的模拟能力优于MY方案,但MY方案对强降水中心强度模拟能力则优于MOR方案;两方案对强降水宏观特征的模拟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它们在微物理具体方案上的差异,相比MY方案而言,MOR方案模拟降水发展期的垂直水汽通量高,使得雪晶的凝华增长、碰连增长增强,从而导致MOR方案的冰晶含量低,雪晶含量高,通过雪晶的凇附作用形成的霰含量也比MY方案高,霰的凇附增长消耗了大量过冷水,使冷云中云滴(过冷水)含量减少; MOR方案模拟得到的600 hPa到地表的雨滴直径均为1 mm,与实际雨滴直径的观测值不符,需要未来进一步开展研究,对原方案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998.
BLOCKING EFFECT OF HIGH PRESSURE SYSTEM ON THE FORMATION OF EXTRA-INTENSE HEAVY RAI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Yan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1989,3(4):458-470
Commonly the centre of an intense heavy rain occurs in a very limited area,but for the three extra-intense heavy rains of the present study,63-8 in North China,75-8 in central China and 77-8 in the desertregion of Inner Mongolia,which all appeared under the environments of“Western Low and Eastern Blocking”(EB)pattern.From this study,the following effects of the EB are found:(1)It affects the precipitationsystems staggering in a local place and/or changes the trajectories of low votices and urges them into thesame raining areas intermittently.(2)It transports water vapour into raining areas.The air flows by thewest side of EB produce strong cyclonic vorticity behind EB frequently,which transports water vapour andforms mesoscale precipitation systems more favourably than the low level jets.(3)Air flows behind EB con-jugate with adequate topographic relief,which enhances the precipitation and makes the raining areas over-lapped.So that extra-intense heavy rains could occur in higher latitudes of semi-aird areas,and occasionallyeven in the desert region of North China.Such extra-intense heavy rains could not be explained by static local humidity and temperature only.This is also a principal discrimination between the prolonged extra-intense heavy rain and the short-rangeconvective precipitation and/or the common precipitation. 相似文献
999.
1000.
青海高原春季气温异常成因及低温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利用1961—2012年青海省气温观测数据、NCEP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集、国家气候中心74项环流特征量,以及美国国家海洋局和大气管理局的52项气候指数,分析探讨青海高原春季气温异常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青海高原春季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并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北半球冬季欧亚(EU)遥相关型对次年春季青海高原气温异常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当符合EU型分布时,青海春季气温易于偏低;春季乌拉尔山高压脊、东亚大槽、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和极涡、高原高度场对春季气温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春季气温对北印度洋的索马里—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地区、西北太平洋及赤道中太平洋海温异常具有很好的响应,当上述关键海区海温偏冷(暖)时,易引起冷(暖)春。青海春季的持续低温过程是导致春季气温偏低的直接原因,造成低温过程频发的主要影响系统为贝加尔湖以南地区的低压明显发展时,青海高原处于槽后脊前西北气流中,高原高度场偏低,受频繁性冷空气影响易出现持续性低温过程,而相反该地区高压异常强盛时,青海高原多盛行下沉气流,以晴好天气为主,不利于低温过程的出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