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5篇
  免费   969篇
  国内免费   1307篇
测绘学   546篇
大气科学   561篇
地球物理   753篇
地质学   2360篇
海洋学   578篇
天文学   49篇
综合类   276篇
自然地理   508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196篇
  2021年   238篇
  2020年   198篇
  2019年   227篇
  2018年   202篇
  2017年   211篇
  2016年   205篇
  2015年   258篇
  2014年   242篇
  2013年   260篇
  2012年   331篇
  2011年   323篇
  2010年   317篇
  2009年   313篇
  2008年   285篇
  2007年   316篇
  2006年   294篇
  2005年   241篇
  2004年   190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156篇
  2001年   118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5篇
  197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6篇
  1942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61.
论文采用引文分析法,对陆大道院士所著《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一文的349篇引文进行分析,从引文数量、引文作者、发文期刊、研究案例地、学科领域、研究主题、引用动机7个方面,探究“点-轴系统”理论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自2002年以来,“点-轴系统”理论的引文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研究主题聚焦于区域经济和旅游发展;研究案例地以省级和市级中观尺度为主,多为单一型研究区,主要集中在西北丝绸之路经济带、东北辽宁经济圈、西南藏滇川渝、东部长三角四大热点区域;引文质量普遍较高,并且具有多学科交叉应用的特点,但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提升相对较少。基于此,论文从拓展研究和实践应用2个角度对“点-轴系统”理论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2.
中国近海藻毒素及有毒微藻产毒原因种调查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麻痹性贝类毒素在我国近海污染问题已十分突出,基本呈现逐年加剧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南海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较重; 21世纪初,北黄海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较重;近几年,渤海和福建近海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较重;可产生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微藻有亚历山大藻和裸甲藻等。采用小鼠生物法检测我国近海腹泻性贝类毒素超标率32%左右,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仅有3起超标的研究报道;现行小鼠生物法检测腹泻性贝类毒素假阳性问题十分突出,应尽快废除;腹泻性贝类毒素均是脂溶性的,脂溶性海洋生物毒素在我国近海常年可检出,偶有虾夷扇贝毒素和鳍藻毒素超标现象。可产生脂溶性毒素微藻有鳍藻和原甲藻及网状原角藻等。失忆性贝类毒素在我国近海常有检出,但无超标现象;产毒微藻有拟菱形藻等。西加鱼毒素在我国南海污染较重,但毒素标准物质的匮乏,限制了西加鱼毒素的调查研究;至今尚未确定产生西加鱼毒素的微藻。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相结合已成为藻毒素快速准确检测成熟的技术,逐渐代替小鼠生物法和液相色谱法。  相似文献   
163.
GDELT数据网络化挖掘与国际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以来的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给世界的经济、安全、外交等带来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的内外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全面及时地分析国际关系及其变化特征,对于中国的经济和外交发展规划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国际关系研究具有复杂性、及时性、时空性等特点,迫切需要时空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其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大众媒体如报纸、广播等记录着世界上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件,蕴含着丰富的信息,相对于记录个人活动的社交媒体数据,其更加适合于对人类社会进行大规模和长时间的分析。GDELT是一个免费开放的新闻数据库,它实时监测世界上印刷、广播、网络媒体中的新闻,对其进行文本分析并提取出人物、地点、组织和事件等关键信息。本文利用复杂网络的理论和方法对GDELT进行网络化挖掘并进一步分析国家关系。首先利用该数据构建国家交互网络,然后通过网络特征统计分析国家之间的交互关系,最后探测国家冲突事件交互网络的时序变化。研究发现:① 国家交互网络具有无标度特性,网络连接在整体和局部上都呈现出不均匀性,少数国家与其他国家有大量交互,大多数国家与其他国家的交互很少;一个国家与少数国家有大量交互,而与大多数国家的交互很少。② 国家冲突事件交互网络的突然变化往往对应一些重大事件。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大数据时代的国际关系探索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为新闻媒体数据的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4.
Shell-boring species Polydora brevipalpa Zachs, 1933 is redescribed based on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s and molecular approach for future unambiguous identification. Genetic distance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interspecific polydorid variation(16.7%–25.6%) was at least 15 times higher than the intraspecific one(0.2%–0.9%) based on the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CO1) gene sequences of polydorids. However, 18 S rDNA variation pattern demonstrated a rather narrow barcoding gap, with the interspecific polydorid variation(0.5%–5.6%) being very close to the intraspecific one(0.0%–0.4%). As such, the CO1 gene exhibited better DNA barcode for identification of polydorids than the 18 S rDNA gene because of the su ciently large barcoding gaps. 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 results based on CO1 gene sequences showed that most variations in sequences(97.79%) lay within groups of adult worms and egg capsules rather than between them. This indicated that egg capsules from Crassostrea gigas(Thunberg,1793) in Ningbo and Nantong were related to the adult worms from Patinopecten yessoensis(Jay, 1857) in Dalian, and both of them belonged to P. brevipalpa. This result was further supported by parsimony network analysis, which showed that egg capsules collected from dif ferent localities and adult worms shared a single haplotype. This study was the first to report both P. brevipalpa infestation on C. gigas and to utilise the known CO1 sequences of the adult polydorids to validate morphologically unidentified egg capsules or early larvae. P. brevipalpa was most possibly brought to Chinese waters through transportation of Pa. yessoensis brood stock from Japan.  相似文献   
165.
李爽  詹文欢  姚衍桃 《海洋通报》2019,38(2):210-216
分维数是反映海岸线复杂程度的客观依据。结合国内外海岸线分形研究进展,本文以漠阳江入海口附近海域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对研究区域提取瞬时水边线,并利用潮汐数据进行校正得到海岸线;利用Fractal Fox2.0计算获得该海岸线的分维数为1.071;通过对研究区的分形机制分析,认为漠阳江附近的断裂构造对海岸起宏观控制作用,从而对海岸线的分维值也起了决定作用。根据断裂体系模型计算得到西侧海岸线的理论分维值为1.089,而对数螺线模型计算得到东侧海岸线的分维值为1.171;实际分维值相对理论值偏小,说明海岸带的沉积与侵蚀影响了分维值。此外,根据本区海岸侵蚀原因的分析,对分维机制进行了探究,初步论证的分维值大小可为海岸的冲淤变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6.
本文基于TELEMAC-2D模型建立太平洋区域海啸传播模型,模拟2011年日本“3·11”海啸事件下海啸波的传播。使用实测数据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在模型验证良好的基础上分析日本“3·11”海啸事件对乐清湾的影响。通过频谱分析得到“3·11”海啸激发的乐清湾内240、180和103 min这3个主导模态的幅值及其相位。通过白噪声实验对乐清湾的固有共振特征进行估算,进一步支持了乐清湾在上述3个模态发生共振这一结论。白噪声实验还表明,海啸等海洋灾害发生时会在乐清湾湾顶及湾口处产生较大的增水,该结论对乐清湾内海洋灾害风险防范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7.
中国锂资源的分布具有卤水型与硬岩型相伴相随、若即若离的特点。“多旋回深循环内外生一体化”成锂理论,在多年三稀金属矿产找矿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中国锂矿的形成与“多旋回”构造运动密切相关,从前寒武纪到新生代均有成矿潜力,可构成一个完整的多旋回成矿谱系。锂的“深循环”,一是锂深度参与成岩成矿的物质循环;二是需要一个“圈闭”的构造背景将锂“捕获”以避免其过度分散,锂从开始加入到岩浆与最终定位的深度之差,是硬岩型锂矿成矿的关键之一,压差越大越有利于伟晶岩型锂矿的形成。大量锂矿实例显示锂的物质循环是“内外生一体化”的统一过程,高海拔地区(山上)的含锂地质体(花岗岩类甚至直接就是含锂矿床)经风化剥蚀之后,可能成为沉积型锂矿的物质来源之一;而富含锂的沉积岩经过埋藏、变质、深熔也可以形成含锂的岩浆岩、伟晶岩。我国西部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扎布耶盆地及东部的江汉盆地、吉泰盆地、周田盆地等大小不一的盆地均含锂,而其周边造山带中也不同程度发育硬岩型锂矿,这就为区域找矿指明了方向。“多旋回深循环内外生一体化”成锂理论是三稀矿产成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锂矿找矿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借鉴,在甲基卡、可尔因、阿尔金、幕阜山等锂矿矿集区的找矿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8.
石炭纪是地质演化历史上重要的时期,发生了全球规模的海西造山运动,晚古生代大冰期(LPIA)达到峰值,全球海平面频繁波动,导致古气候和古环境的剧烈变化。在华南,石炭纪中期,浅水碳酸盐岩台地相区广泛发育一套白云岩沉积。本文系统总结华南3个主要碳酸盐台地内白云岩的厚度及时代,识别出白云岩时空分布的差异性。结合石炭纪中期全球气候环境特征,认为冰期兴盛引发了全球海平面下降,导致华南各沉积盆地形成利于白云岩化的环境,白云岩得以发育。而白云岩时空分布的差异性可能与各沉积盆地独特的构造演化以及不同成岩模式有关。中下扬子碳酸盐岩台地白云岩的形成模式主要为萨勃哈模式和成岩早期浅埋藏的渗透回流模式,形成相对较薄的白云岩沉积;中南部和西南部碳酸盐岩台地白云岩的形成模式为渗透回流模式,成岩规模较大,沉积较厚。  相似文献   
169.
海洋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海洋气象服务,随着GIS、Web服务等计算机和船舶通讯技术的发展,海洋气象服务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以GIS为支撑的海洋气象信息库的建立变得日益现实,它的出现不仅有助于人们直观理解和分析大气海洋环境特征的分布情况,克服目前我国海洋气象服务的种种困难,而且必将有助于揭示海区气象环境的变化规律,增强目前海洋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提高海洋天气预报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0.
针对青藏高原地区雷电短临预报缺乏雷达资料的问题,采用FY-4A卫星多通道数据、欧洲中心第5代再分析资料(ERA5)中的对流指数、闪电定位仪资料等多源监测数据,根据雷电的发生、发展机理,提出了18个关键预报因子,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建立了适用于西藏山南地区的雷电短临预报模型。统计分析各预报因子在有无雷电天气样本中的概率密度分布与随机森林模型得到的特征重要度指标,结果表明提出的预报因子物理意义明确,建立的模型可信度较高。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分别对未来10 min、20 min、30 min建立雷电预报模型,并与光流外推预报方法进行对比检验,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模型预报效果命中率(POD)、临界成功指数(CSI)均高于光流法,空报率(FAR)也相对较低;未来20 min的随机森林预报模型CSI评分最高,整体预报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