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39篇 |
免费 | 984篇 |
国内免费 | 141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74篇 |
大气科学 | 597篇 |
地球物理 | 877篇 |
地质学 | 2547篇 |
海洋学 | 611篇 |
天文学 | 49篇 |
综合类 | 278篇 |
自然地理 | 50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8篇 |
2023年 | 134篇 |
2022年 | 219篇 |
2021年 | 268篇 |
2020年 | 239篇 |
2019年 | 246篇 |
2018年 | 215篇 |
2017年 | 228篇 |
2016年 | 231篇 |
2015年 | 276篇 |
2014年 | 269篇 |
2013年 | 267篇 |
2012年 | 338篇 |
2011年 | 329篇 |
2010年 | 327篇 |
2009年 | 318篇 |
2008年 | 284篇 |
2007年 | 318篇 |
2006年 | 293篇 |
2005年 | 237篇 |
2004年 | 190篇 |
2003年 | 129篇 |
2002年 | 165篇 |
2001年 | 126篇 |
2000年 | 98篇 |
1999年 | 57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9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74年 | 4篇 |
1954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83.
广西南丹大厂矿区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收集了2009年12月至2010年4月广西南丹大厂矿区地震监测台网记录到的421次ML≥0.5可定位地震事件(含爆破)时空分布情况, 从实际调查和波形特征分析排除爆破记录后, 研究震级较大的几次矿震震源机制解, 按小时段统计爆破频次与能量释放关系。 结果表明, 矿震断裂走向与区域构造较为一致。 矿山地下开采量增加以及之前出现的近半年历史上罕见的干旱气象因素, 在震级较大的人工爆破触发下, 影响了局部构造应力场的稳定性, 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矿震。 相似文献
84.
85.
对华北一次特大台风暴雨过程的位涡诊断分析 总被引:36,自引:23,他引:36
通过对9608号台风低压及其外围暴雨位和等熵面上物理量场的分析,揭示了台风低压北上诱发暴雨过程的位涡场的结构及冷空气对暴雨增幅的作用,给出此次暴雨增幅过程的图像。分析表明:对流层低层中高纬度冷空气(高位涡)扩散南下在台风低压环流区附近的“侵入”作用是此次特大暴雨过程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等熵面位涡的分析进一步说明了中高纬地区冷空气的活动状况;对流层高层或平流层低层位涡的下传有利于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相似文献
86.
西藏嘎拉勒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矽卡岩矿物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嘎拉勒铜金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是该带上新近发现的十分重要的矽卡岩(斑岩)型铜金矿床,其金资源量已达大型以上规模。矿区内出露地层有白垩系朗久组及捷嘎组,并发育大量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矿体主要产于灰白色花岗闪长岩与白云岩或白云质大理岩的接触带矽卡岩内。矽卡岩主要呈层状、似层状、港湾状及不规则状等产出;矽卡岩矿物主要为橄榄石、蛇纹石、辉石、金云母、透闪石、绿帘石、水镁石等;靠近内接触带可见石榴子石;金属矿物主要有磁铁矿、自然金、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辉钼矿等。电子探针分析表明,矿区内矽卡岩矿物中的橄榄石主要为镁橄榄石,辉石主要为透辉石,云母主要为金云母,由此构成的矽卡岩矿物组合为典型的镁质矽卡岩;与之伴生的钙质矽卡岩矿物石榴子石主要为钙铁榴石。矿区中的矽卡岩在空间上具有较好的分带性,其表现为从内接触带至外接触带经历了镁橄榄石-透辉石相至金云母-透闪石相的渐变过渡演化,表明矿区矽卡岩具有从高温至低温的矿物组合演化序列;与矽卡岩分带相伴随的矿化分带,表现为深部的铜(钼)矿化过渡到浅部的铜金矿化。矿区最新勘查成果显示,在深部已发现少量斑岩型矿化,显示存在统一的矽卡岩-斑岩成矿系统的可能性,深部找矿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87.
根据油田地面集输数据的分布特点,采用SuperMap空间数据处理技术和二三维一体化技术,并紧密结合数字油田和物联网理念,探索与研究基于数据层、服务层和应用层的Browse/Servre模式油田地面工程地理信息系统,旨在为油田集输管理提供基础依据,提高油田事故预警、投资决策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88.
针对纵向非均质性严重的砂砾岩油藏,基于典型的分层砂砾岩图像,在不同层位选取代表性的岩心薄片分别构建相应的三维数字岩心,采用合并法构建砂砾岩数字岩心,并提取相应的孔隙网络模型,采用常规法构建相应的砂砾岩孔隙网络模型,对常规法和合并法得到的孔隙网络模型结构特征和渗透率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合并法构建的砂砾岩孔隙网络模型能够描述其孔隙结构特征,且能有效地描述出砂岩介质在横向和纵向渗透率的差异特征,可为砂砾岩油藏岩心的精确表征及渗流机制的分析提供一套有效地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9.
对河北省围场地区广发永剖面藓类植物薄网藓Leptodictyum riparium、似叶镰刀藓Drepanocladus trichophyllus和多姿柳叶藓Amblystegium varium的古地理及其对应的现代植物地理分布研究显示,这些植物最早出现于早中新世的围场地区,可能起源于该时期的古北大陆,东亚为起源中心。之后向东通过白令陆桥扩散到北美,向西沿欧亚大陆扩散至欧洲西部,至全新世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全新世后,薄网藓与多姿柳叶藓进一步向南扩散,分别由北美及亚洲东部扩散到南美洲及澳大利亚地区,逐步形成现在的分布格局;毛叶镰刀藓则在更新世就已形成与现代相近的分布格局。该研究确立了3种藓类植物的地理起源、地史分布及迁移路线。 相似文献
90.
由中国大陆板块内部地震活动与其周缘地震活动的相关性,可以确定我国大陆未来地震活动的主体和地震活动高潮时间[1].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用长时间、大面积的地震活动信息,对重点监测区未来地震作出时、空、强综合评判.全文分为三部分:1.地震强度的预报.对于确定的能有效地估计未来地震强度的5项地震活动性指标,选择加权平均型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监测区未来地震的震级给出明确的结果.2.发震地点预报.对于扫描单元定义了反映b值时空变化的二项指标:b值异常次数Ayi;和b值异常均值byi.通过对二项指标空间分布的综合分析,可以估计未来地震发生的地点.3.发震时间预报.把缺震时间Tl与b值回升时间Tbu,作为描述大震前平静过程的二项定量指标.在对未来地震强度作出模糊综合评判后,可用Tl,Tbu二项指标综合推断监测区未来地震发生的时间.总结的九个震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使地震预报定量化、实用化,可以用于地震形势的预测和中、短期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