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89篇
  免费   1493篇
  国内免费   2348篇
测绘学   1042篇
大气科学   849篇
地球物理   1195篇
地质学   3872篇
海洋学   1320篇
天文学   81篇
综合类   420篇
自然地理   951篇
  2024年   84篇
  2023年   227篇
  2022年   424篇
  2021年   493篇
  2020年   385篇
  2019年   430篇
  2018年   357篇
  2017年   328篇
  2016年   325篇
  2015年   391篇
  2014年   387篇
  2013年   509篇
  2012年   542篇
  2011年   550篇
  2010年   517篇
  2009年   496篇
  2008年   478篇
  2007年   500篇
  2006年   482篇
  2005年   428篇
  2004年   313篇
  2003年   238篇
  2002年   241篇
  2001年   222篇
  2000年   140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6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闫欣荣 《地下水》2010,32(1):6-7
为了克服内梅罗指数法和平均指数法存在的不足,对内梅罗指数法进行了修正。将公式中的算术平均修改为加权平均,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是根据污染因子的危害性与该污染因子的排放标准呈反比例关系来确定的。并将修正后的公式用于西安市地下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评价中。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更能客观地评价水质状况,既突出了最大污染因子,又增强了危害性较强因子的作用,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82.
ZTS-172M电磁波随钻测量系统及其在胜利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简述了从俄罗斯引进的ZTS-172M电磁波随钻测量系统的工作原理、组成和主要技术参数.为检验该系统的性能,在胜利油田的试验1井和试验2井进行了生产试验.该系统成功地接收到试验1井地下1 200m、试验2井地下1 600m深处发射的电磁波信号.生产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胜利油田取得了初步成功.根据试验情况,提出了对该系统进行改进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3.
根据优势面理论,采用优势指标法将敏感优势层分为3级,并确定了苏通大桥地基中的1粉砂层和7粉细砂层为敏感优势层。苏通大桥采用超长灌注桩基础,桩身全部置于土层中,敏感优势层的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包括桩基承载力问题、软土流变问题及砂土液化问题。本文研究认为,敏感优势层将导致桩基承载力的降低,敏感优势层的流变将影响基坑的稳定性,通过试验得到了土的流变模型参数。此外,敏感优势层皆为砂土层,在震动荷载作用下会发生液化而丧失承载力。  相似文献   
84.

针对煤矿井下钻场人员需求大、安全隐患多、一人操作难以同时控制钻机动作并从全局视角知悉钻机运行状态等问题,引入了数字孪生技术,设计开发了钻机远程服务平台。该平台系统以ZDY25000LDK钻机为载体,融合了钻机远程控制系统、数字孪生模型和参数监测系统3方面技术,通过检测与执行层、数据传输层和远程集控层实现钻机远程控制、钻机运行全生命周期映射与参数监测。钻机远程控制系统实现了实时远距离控制钻机,数字孪生模型能够映射钻机各运动部件的运动状态,并能通过仿真实验为钻探施工提供先验参考,参数监测系统实现了对钻机状态参数和钻进参数的实时监测。基于该钻机远程服务平台,进行了平台的功能性和实时性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钻机远程服务平台能够实现钻机远程控制,并从全局视角上映射和监测钻机运行状态和参数,通过数字孪生体仿真,得出钻机上扣过程中动力头回转速度和给进速度的最优比值为4.28,与实际上扣情况相符。平台操作方便、实时性高、可靠性好、人机交互友好,为煤矿井下钻探工作的减人增效和智能化升级提供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5.
86.
To the south of Manzhouli, Hulunbuir, Inner Mongolia, experienced a tectonic regime transformation from compression to extension in the mid-Mesozoic. Based on systematic research of the volcanics, petrology, volcanic facies, 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rocks in the Buridun area, two stages of volcanics are identified. The first stage named the trachyte series was formed in the late Middle Jurassic (167–163 Ma), its eruption rhythm is pyroxene trachyandesite–trachyandesite–trachyte, and its origin rock is basic volcanics from thickened lower crust, with a tectonic setting in the collision orogeny after the closure of the Mongolia Okhotsk Ocean (MOO). The second stage is a bimodal volcanic rock, formed in the early Late Jurassic (163–160 Ma). The eruption rhythm of basic volcanics in this stage is basaltic andesite–basalt–olivine basalt, which comes from the metasomatized lithospheric mantle, the acidic volcanics of which being characterized by the eruption rhythm of sedimentary-explosive-overflow facies, which came from the partial melting of newly formed lower crust, and this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type granite; the tectonic setting is extension of the lithosphere after collision and closure of the MOO. The changes in the formation age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two stages of volcanics demonstrate that the transition time from the compressive system to the extensional system south of Manzhouli is about 163 Ma.  相似文献   
87.
The widely distributed Early Cretaceous magmatism in the Tethys Himalaya(TH) of southern Tibet is related to the Kerguelen mantle plume. Associated magmatic activity products are distributed in the eastern TH, where the active age is earlier than the peak ages of the Kerguelen mantle plum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magmatic activity of the Dingri area in the central TH which was coeval with the Kerguelen mantle plume. The intrusion in the Dingri area contains diabases and monzonites. The zircon a...  相似文献   
88.
抗滑桩的截面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形式,分别为圆形和矩形,这两种截面桩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抗滑作用,但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缺点。为了最大地发挥这两种桩的优势,经济、合理地选择桩截面类型,本文通过多属性决策方法,分别选取施工场地要求、施工难度、工期、工程造价、施工风险性等因素,利用决策属性之间的权重关系,对这两种截面桩在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优选研究,表明:根据AOWEA算子建立关于抗滑桩截面类型优选方案模型,通过计算解得:桩截面类型优选结果为S1 S2。在抗滑桩满足治理要求、施工技术合理、保证滑坡治理安全性的原则下,在施工场地条件好、工期要求急迫的情况下,求解得到圆形截面桩施工方案优于矩形截面桩。最后通过具体工程实例进行了说明,以期该研究能对抗滑桩的工程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9.
云阳县滨江大道路基挡土墙在运营工况下,由于路基运营环境的变化导致了填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改变,挡土墙发生了位移和变形。在分析了变形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抗滑桩预应力锚索联合加固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介绍了该工程加固方案设计及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90.
通过对夏日哈木铜镍矿床1∶5万航磁异常等地球物理特征的分析,该矿床在航磁异常上表现为弱磁异常,地磁异常上表现为中强磁异常,基性、超基性杂岩体具中等强度磁性,镍黄铁矿化、磁黄铁矿化等铜镍矿石具有以剩磁为主的较强磁性,铜镍矿体是引起磁异常的主要因素,磁异常是寻找该类矿床的直接标志之一。航磁异常对岩浆熔离型铜镍矿床的寻找具有重要意义,东昆仑地区多处航磁异常具有寻找岩浆熔离型铜镍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