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62篇 |
免费 | 612篇 |
国内免费 | 30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98篇 |
大气科学 | 228篇 |
地球物理 | 490篇 |
地质学 | 1060篇 |
海洋学 | 222篇 |
天文学 | 37篇 |
综合类 | 190篇 |
自然地理 | 15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52篇 |
2023年 | 81篇 |
2022年 | 106篇 |
2021年 | 130篇 |
2020年 | 132篇 |
2019年 | 127篇 |
2018年 | 119篇 |
2017年 | 124篇 |
2016年 | 117篇 |
2015年 | 113篇 |
2014年 | 124篇 |
2013年 | 115篇 |
2012年 | 101篇 |
2011年 | 81篇 |
2010年 | 115篇 |
2009年 | 111篇 |
2008年 | 92篇 |
2007年 | 93篇 |
2006年 | 78篇 |
2005年 | 60篇 |
2004年 | 62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66篇 |
2001年 | 54篇 |
2000年 | 50篇 |
1999年 | 48篇 |
1998年 | 37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01.
煤层的厚度分布是多种地质因素联合控制的结果,不同地区其控煤因素有所不同,以往的研究偏重定性的对比分析,难以准确查明控制因素及其分布.依据煤层厚度空间分布的多重分形特征和广义自相似性原理,将煤层厚度变换到特征空间,进行奇异值分解,根据能量测度和能谱密度所表现出的分形规律,将奇异值分解图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为多段直线,并确定不同的拐点,利用奇异矩阵选取前三段中的奇异值及特征子空间进行重建,将重建后的异常与各个影响煤层厚度的变量相对比,提取各种隐含的控煤地质因素,实现煤层厚度控制因素的定量分析.文中对淮南潘集煤矿(外围)的8号主采煤层进行了实例分析,得到了该地区煤层厚度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古地形、同沉积构造以及古地理环境中的水动力条件,并与利用对应分析得到的控煤因素进行对比,表明了该方法在定量分析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02.
南海长棘海星暴发已严重威胁到该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乃至整个南海生物多样性。针对南海长棘海星拉丁学名混用、中文名不统一的现状,我们采集了中沙群岛济猛暗沙海域长棘海星样品,结合长棘海星此前物种分类和分布的研究结果,对南海长棘海星物种有效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所有长棘海星序列明显分为4个类群,各类群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087 5~0.104 7,达到了种间差异水平。南海长棘海星与长棘海星的太平洋种聚类到一起,实为太阳长棘海星(Acanthaster solaris),与其余3个种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太阳长棘海星中2个支系间的遗传距离为0.005 3,在COⅠ基因层面属于种内差异。南海长棘海星物种有效性的研究结果为后续开展其遗传特征与适应性机制、种群分布与扩散机制、种群暴发机制等内容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03.
基于曲率类属性,本文提出预测“裂缝发育带—裂缝发育方向—开启裂缝”的—套流程,首先对地震数据体进行曲率运算预测裂缝型储层发育带;然后对曲率数据体计算玫瑰图属性,用成像测井的玫瑰图与曲率体计算的玫瑰图进行比对,从而确定裂缝的发育方向;根据裂缝发育方向优选2个主要裂缝发育的主方向,然后根据裂缝发育的主方向对曲率数据体计算2个主方向方位强度属性;将2个方位强度属性分别与产能交会,其中相关性较好的方位为裂缝的开启方位.上述方法在哈萨克K油田应用,预测了K油田区东部地区为缝洞型储层发育带,西部地区为裂缝型储层发育带;主要发育NE向和NW向两组裂缝,其中NE向裂缝北部地区开启性好,NW向裂缝南部地区开启性好;根据预测结果,提出的2口钻井获得了商业油流. 相似文献
904.
905.
上覆岩层压力是地层沉积压实作用的源动力,也是地层孔隙压力计算的重要基础数据.本文通过Earn公式推导出密度变化与上覆岩层压力和孔隙压力的计算模型,验证了不同厚度下低密度泥岩对上覆岩层压力以及孔隙压力的影响关系,证实密度差异为0.3 g/cm3、厚度从100~500 m的低密泥岩对孑L隙压力的影响最大仅为0.02psi,从3~250 Hz的频率扫描密度曲线计算得到的上覆岩层压力几乎无差别,证实上覆岩层压力仅代表沉积地层的低频成分,因此根据正常压实地层有效应力和上覆岩层压力的关系确定了基于井控地震层速度场转换上覆岩层压力体的快速方法.以渤海西部某构造为例,新方法求取的上覆岩层压力体被多口钻井一一验证,满足了快速勘探评价的需求. 相似文献
906.
由于河道变迁频繁,河流相储层单砂体厚度薄、横向变化快,利用井网预测砂体分布的方法无法满足老油田中后期剩余油挖潜的需要.针对大港港东油田河流相储层发育的特点,建立三维地质模型进行储层预测方法实验,探索预测单期河道砂体空间展布的方法,实验表明:通过离散合成地震记录的方式,分别分析每套砂体地震反射对地震记录能量的贡献,发现在其中一套砂体地震反射能量的零点提取的振幅切片能够反映另一套单砂体的空间展布形态,利用此方法可达到预测单砂体的目的.零值法提取振幅切片能够有效地刻画井间砂体的横向变化特征,为厘定港东油田的油水关系,调整井网部署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907.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in China, the seismic network has been changing rapidly, in that the capability of instruments, technological systems and network density are approaching thos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a large quantity of observation data has been accumulated. How to apply these resources to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public safe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worth studying. In order to improve earthquake prediction and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se, it is suggested in this paper that extracting valuable precursor information, improving earthquake rapid reporting ability and extending rapid intensity reporting function are key issues. Integrating network resources, building unified standards and a multifunction seismic monitoring network are preconditions of establishing a public safety service platform and earthquake observation resources will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the fields of engineering, ocean, meteor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us, the future direc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ismic network are exploring monitoring resources, enhancing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onstructing a technological platform and enlarging the service field. 相似文献
908.
自然土体处于初始应力状态,其强度和应力-应变关系都呈现出各向异性,而以往广泛使用的剑桥模型是建立在重塑土试验结果的基础上的,因此,计算实际问题时有一定缺陷.在总结了一些在修正剑桥模型基础上进行扩展而得到的各向异性模型,尤其是S-CLAY1模型.然后,假定了初始屈服面的倾角为K0线,这样使S-CLAY1的计算更加简单.此外,还编制了相关程序,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简单合理,参数正确,可以在实际工程中应用. 相似文献
909.
910.
针对中国西部地区地形起伏较大等情况,分析大气加权平均温度(Tm)与测站高程、地面温度的关系,利用2014?2016年探空数据,在Bevis模型基础上建立一种与地面温度、高程和季节变化有关的新Tm模型.以2017年探空数据为参考值,对新模型进行精度分析,并与广泛使用的Bevis模型和GPT2w模型进行精度比较.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