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0篇
  免费   445篇
  国内免费   542篇
测绘学   230篇
大气科学   293篇
地球物理   597篇
地质学   1243篇
海洋学   254篇
天文学   44篇
综合类   234篇
自然地理   19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48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149篇
  2018年   144篇
  2017年   144篇
  2016年   134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145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海鸥沙是珠江三角洲一个极富特色的沉积砂体。本文基于钻孔资料并结合长周期“动力-沉积-形态”模型, 从沉积学和地貌动力学角度对全新世以来海鸥沙的形成演变过程进行了探讨。海欧沙在全新世的沉积层序自下而上分别为河流相、河口湾浅海相和三角洲相。全新世海侵盛期以来, 虎门涨潮射流和东北—西南向涨落潮流是影响海鸥沙形成演变的主要动力。6000—2500a BP, 受东北—西南向涨落潮流的影响, 海鸥沙中北部地区一直处于冲刷无沉积状态, 由虎门涨潮射流带来的泥沙主要在海鸥沙南部沉积, 沉积速率约为0.67mm·a -1; 2500—1700a BP, 随着番禺平原的发育, 东北—西南向涨落潮流逐渐消弱, 海鸥沙进入一个快速沉积期, 平均沉积速率约为15mm·a -1, 沉积由两端向中间发展; 1700—600a BP, 随着沙湾水道的形成, 海鸥沙中部迅速发展, 至600a BP左右, 海鸥沙基本形成并出露水面。  相似文献   
62.
南海西沙海槽地区的海底热流测量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为了解南海西沙海槽区的地热特征,利用Ewing型地热探针在该区开展了地热测量,并利用TK04热导率仪测量了相关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热导率,获得了7个站位的热流数据。结果表明,研究区7个站位的热导率变化范围为0.88~1.06 W/m.K,平均为0.96 W/m.K,地温梯度变化范围为85~120℃/km,热流值变化范围为83~112 mW/m2,平均达到95 mW/m2。分析表明测量结果与20世纪80年代中美合作在西沙海槽的地热测量结果一致性较好,说明研究区仍具有高热流特征,推测高热流特征可能与本区高热背景、莫霍面埋深较浅、断裂发育、晚期岩浆活动和基底起伏等有关。  相似文献   
63.
台湾海峡海表面温度的遥感反演及精度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表面温度(SST)是海洋-大气系统中一个十分关键的物理量。SST为海洋学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直观的指示量[1],在海洋捕捞中SST是寻找中心渔场的指标之一,可为渔业部门提供鱼类的回游路线和渔场的位置信息[2]。SST制约着海面和大气的热量、动量和水汽交换,是研究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3]甚至台风移动路径[4]等气象学课题的一个重要因子。因此,SST在海洋学和气象学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外SST对海洋运输、海洋污染、海上油气资源开发、海滨核电站建设等方面的影响近年来也倍受关注。  相似文献   
64.
根据南黄海区域地质特征、南黄海海相中一古生代碳酸盐岩地层构造与地球物理特征,在分析了前期的地震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采集参数的研究,设计了适用于前新生代地震勘探目标层的地震采集参数,进行了地震资料采集,取得了品质良好的地震资料。  相似文献   
65.
地磁日变改正数据的合理选取直接关系到海洋磁测的成果精度。通过在南海南部海域布放的一个4 000m长的地磁观测潜标及同步开展的磁力测量,并在收集周边陆域地磁台站数据的基础上,对水体中获得的地磁日变观测数据和水面磁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得到几点认识:(1)浅水海域获得的日变观测数据用于海洋磁测数据处理时,其测量准确度比深水海域的好,且与陆域地磁台站数据曲线的一致性要高;(2)船磁校正曲线是否对称与地磁日变观测数据的合理选取密切相关;(3)在远海区磁测时,为确保详尽记录局部磁扰,建议海底地磁日变观测站应布放于靠近工区、水深较浅的水体之中。  相似文献   
66.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ies i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were analyzed using a time series of MODIS datasets for four separate regions in the Yellow Sea (YS) that were located along a north-south axis. The space variant temporal anomaly was further decomposed using an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for estimating spatially distributed SST. The monthly SSTs showed similar temporal patterns in each region, which ranged from 2.4°C to 28.4°C in the study years 2011 to 2013, with seasonal cycles being stronger at the higher latitudes and weaker at the lower latitudes. Spatially, although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four regions (p < 0.05) in any year,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SST was characterized by an obvious gradient whereby SST decreased along the north-south axis. The monthly thermal difference among regions was largest in winter since the SST in the southeast wa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s. The EOF1 mode accounted for 56% of the total spatial variance and exhibited a warming signal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The EOF2 mode accounted for 8% of the total variance and indicated the warm current features in the YS. The EOF3 mode accounted for 6% of the total variance and indicated the topographical features. The methodology used in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ies in the YS.  相似文献   
67.
范杰  朱星  胡桔维  唐垚  贺春蕾 《岩土力学》2022,43(4):1009-1019
裂纹监测对岩石损伤演化的认识至关重要。为研究岩石裂纹扩展及损伤变形特性,开展了含不同倾角(0°~90°)预制裂隙的标准细黄砂岩样的单轴压缩试验。利用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3D-DIC)获取岩样三维空间坐标下的应变分布,并结合声发射从光学与声学的角度监测了裂纹的扩展演化。由此提出了一种裂纹主应变的计算方法,定量表征岩石劣化的损伤变量D值。最后,探讨了由声发射与损伤变量D值确定岩样特征强度的影响因素。结论如下:(1)裂纹主应变反映了岩样受荷过程中同源裂纹在时间上的变化速率与空间上的扩展趋势,能较好地表征岩石的开裂行为;(2)声发射适用于确定岩样的起裂应力,不适用于损伤应力的确定,损伤变量D值所确定的起裂应力滞后于声发射,但适用于损伤应力特征值的确定;(3)结合声发射与DIC技术确定的归一化起裂应力范围为0.63~0.94、归一化损伤应力的范围为0.83~0.99;(4)预有裂隙会影响岩石的材料力学性能。随着倾角的增加,岩石的起裂应力、损伤应力及峰值应力呈增长的趋势,由于难以形成局部应变场聚集,裂纹的萌生与起裂更加困难。结果表明,3D-DIC技术的利用可以提高对岩石开裂行为的理解,对岩石的损伤监测与判识更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8.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方法(GC/MS)对7种常见润滑油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正构烷烃、姥鲛烷、植烷、甾烷、萜烷、多环芳烃)进行定性分析,并基于其生物标志化舍物指纹信息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润滑油的气相色谱图中不可分辨的混合物(UCM)具有明显优势;润滑油中含有丰富的甾、萜烷类稠环生物标志化合物,仅含有非常少量的饱和...  相似文献   
69.
1998年首次进行了海上油井密封套管内海水冻胀特性模拟试验,建立了一套各种参数的测量系统.文中介绍了管内海水冻结过程、海水过冷温度、结冰水温、轴向冻胀力以及管体应变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70.
单桩基础周围斜坡海床中的波致孔隙水压力响应与纯斜坡海床存在较大差异。为了解不同波高、波周期条件下,单桩基础周围波浪传播变形及其对斜坡海床孔压振荡响应的影响,在波浪水槽末端铺设了长6 m、坡度1∶16的斜坡砂床进行试验。通过改变桩身位置和波浪参数,测量斜坡段各处波面形态,采集单桩周围孔隙水压力,分析了桩身位置及波浪参数对斜坡海床孔压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入射波条件下,随距坡脚水平距离增加,波高、近底流速和桩周孔隙水压力幅值都随之增大;桩周孔隙水压力幅值分布规律为:桩前孔压幅值明显大于桩侧与桩后孔压幅值。当Keulegan-Carpenter数大于6时,随着波高和波周期增大,马蹄涡产生的负压区使得桩侧海床孔隙水压力与纯斜坡海床孔隙水压力差值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