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67篇
  免费   1265篇
  国内免费   1625篇
测绘学   988篇
大气科学   1064篇
地球物理   1254篇
地质学   3038篇
海洋学   1028篇
天文学   198篇
综合类   598篇
自然地理   789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113篇
  2022年   416篇
  2021年   499篇
  2020年   379篇
  2019年   437篇
  2018年   410篇
  2017年   377篇
  2016年   392篇
  2015年   385篇
  2014年   404篇
  2013年   470篇
  2012年   478篇
  2011年   435篇
  2010年   411篇
  2009年   368篇
  2008年   383篇
  2007年   335篇
  2006年   294篇
  2005年   258篇
  2004年   210篇
  2003年   181篇
  2002年   237篇
  2001年   195篇
  2000年   122篇
  1999年   138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81.
以中国海区501幅42种比例尺的等深线图为例,将其S-57格式转换为shp格式,并通过ArcGIS平台进行批处理合并。在先验知识和其他图层的参与下,分别制定不同的处理原则,实现所有比例尺的等深线在同一比例尺下显示。  相似文献   
782.
利用eCognition软件采用面向对象分类的方法,以北京市某地区为试验区,对国产高分影像(资源一号02C)进行土地利用现状信息自动提取试验,为资源一号02C星影像用于土地利用分类信息提取提供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783.
设计了一套基于图像测量技术的花键套端面尺寸检测系统,采用高分辨率工业相机获取零件图像信息,使用相机标定技术标定相机参数,以校正光学系统导致的零件图像畸变,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处理并分析图像,得到图像特征尺寸信息,最后采用分区域标定像素当量的方法得到零件实际尺寸.使用该检测系统与三坐标测量仪检测系统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该系统尺寸检测结果与三坐标测量仪检测结果比照相差不超过10 μm.每个零件检测时间不超过20 s,速度远远快于平均检测时间需约2 min的三坐标测量仪检测方法,因此在满足检测精度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检测速度,实现了花键套尺寸批量检测.  相似文献   
784.
针对现有侵蚀学坡长串行算法在处理大区域海量数据时计算能力的不足,基于消息传递接口(MPI)并行化工具,提出了一种格网DEM的侵蚀学坡长并行计算方法,采用缓冲区更新计算策略,解决了并行计算过程中的数据依赖性问题。选取陕北黄土高原的两组不同分辨率的DEM数据对并行算法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提出的并行计算方法可以有效降低侵蚀学坡长的计算时间,并取得了较好的并行效率。  相似文献   
785.
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phala)灌丛沙堆是乌兰布和沙漠最为广泛分布的典型荒漠灌丛沙堆之一。本研究对白沙蒿灌丛的灌丛形态参数、沙堆形态参数进行了野外测定,探讨沙堆形态发育及固沙能力与白沙蒿灌丛形态的关系。结果表明:白沙蒿灌丛高度随着灌丛半径的增加而呈对数曲线增加,在灌丛较小时灌丛高度增长较快,随后渐趋于稳定,其水平方向发育速度大于垂直方向;白沙蒿灌丛沙堆半径及高度随灌丛半径和高度增加而增加,二者呈显著线性关系,沙堆水平方向发育受到灌丛冠幅的影响,沙堆垂直方向的发育水平取决于灌丛高度;随白沙蒿地上部分鲜重的增加,灌丛沙堆底面积、高度、沙堆体积和固沙效率均呈极显著线性增加(p0.01);白沙蒿灌丛越大其固积沙堆也越大,固沙率越高,不同大小灌丛白沙蒿间的固沙效率差异显著(p0.05);白沙蒿灌丛背风侧的积沙宽度(y)与积沙距离(x)显著相关(R2=0.9917),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19.654x+122.41,在距离灌丛背风面6~7倍高度的地方,积沙接近消失。  相似文献   
786.
以历史地理学为视角,依据相关的史料和碑刻对元以来云南杞麓湖的开发与治理进行探讨。元以来云南杞麓湖的开发历经了3个时期,即元明时期、清至民国时期、建国后至1980年代。杞麓湖的开发包括湖区土地、湖区渔业、湖区水路等。其中,湖区土地和湖区渔业是开发的重点,元明时期设立河泊所戍军屯田、清至民国时期挖海泥造田征收鱼课、建国后至1980年代围湖造田。人类在开发杞麓湖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其的治理,元明时期发现并疏浚落水洞、清至民国时期开挖河道筑堤修沟划片管理、建国后至1980年代疏浚落水洞加强湖泊管理。  相似文献   
787.
在简要分析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对专业课程教学影响的基础上,研究了摄影测量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应如何适应这一趋势。结合同济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教学的具体特点,确立了通识背景下摄影测量学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构建了教学的目标体系,并进一步对教学内容作了优化,加强了教学与实践及创新项目的结合;对通识教育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摄影测量学基础教学的改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88.
方圣辉  张熠  潘励 《测绘通报》2015,(6):127-130
国家精品课程"遥感原理与方法"是遥感科学与技术大学本科的专业必修课,随着遥感技术发展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逐渐深入,遥感科学与技术学科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了使学生能够灵活使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如结合我国测绘卫星的最新动态讲述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能够大大拓宽学生视野,从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课间实习和课程考试等方面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高密度实验教学环节的设置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等。实践证明,教学改革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而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789.
羌塘地块中生代时期的漂移演化及其成钾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海东  颜茂都  陈毅  张大文  栗兵帅 《地质学报》2015,89(11):2005-2018
通过研究地块的古纬度,可以为我们认识该地块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地理位置和南北向漂移演化提供定量约束。本文通过收集、整理、评判中生代时期羌塘地块已发表的古地磁数据,建立了该地块在中生代时期的漂移演化历史。羌塘地块在中—晚三叠世期间,可能发生大规模快速北向漂移,并与羌塘北部的构造单元体发生碰撞;中侏罗世时期位于北半球21.4°N,晚侏罗世期间已北向到达31.8°N。中晚侏罗纪期间,羌塘地块古纬度值逐步升高,发生约1154±223km(△λ=10.4°±2.1°)的北向漂移。白垩世期间羌塘地块相对稳定,在古纬度30°N左右。综合上述羌塘地块的漂移演化历史,结合其它地质证据,如古气候、构造和从古地理位置等,中晚侏罗世夏里组时期羌塘地块具备较好的成钾条件。  相似文献   
790.
Wang  Yuwei  Huang  Yi 《Climate Dynamics》2020,55(9-10):2343-2350

Whether the stratospheric radiative feedback amplifies the global warming remains under debate. The stratospheric water vapor (SWV), one of the primary feedbacks in the stratosphere, is argued to be an important contributor to the global warming. On the other hand, the overall stratospheric feedback, which consists of both the SWV feedback and the stratospheric temperature (ST) feedback, does not amount to a significant value. The key to reconciling these seemingly contradictory arguments is to understand the ST change. Here, we develop a method to decompose the ST change and to quantify the decomposed feedbacks. We find that the SWV feedback, which consists of a 0.04 W m−2 K−1 direct impact on the top-of-the-atmosphere radiation and 0.11 W m−2 K−1 indirect impact via ST cooling, is offset by a negative ST feedback of − 0.13 W m−2 K−1 that is radiatively driven by the tropospheric warming. This compensation results in an insignificant overall stratospheric feedbac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