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9篇
  免费   330篇
  国内免费   374篇
测绘学   104篇
大气科学   356篇
地球物理   432篇
地质学   807篇
海洋学   251篇
天文学   84篇
综合类   169篇
自然地理   23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134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51.
通过对国内煤炭矿山资源储量动态变化原因研究,将其变化类型划分为:开采动用、重新核实、资源复采、资源压覆和界外动用五种类型,其中开采动用是储量变化的主体,存在于所有矿山,储量增减占比高(68.8%);重新核实是矿山有计划开展的储量修正补充,广泛存在(40.0%),储量增减占比低(4.3%);复采资源是矿山依靠工艺、设备提升改进回收的资源,存在于少数矿山(12.9%),储量增减占比非常低(1.1%);压覆资源仅存在个别矿山(8.6%),但引起储量变化量大(25.8%),需进行储量核减报批;界外动用是非法行为,需对违反的企业和个人依法进行处罚。  相似文献   
252.
山西隆起区燕山运动期间表现出以逆冲断层、纵弯褶皱为基本结构要素的收缩构造变形特征。区内不同时代地层具有独特的岩石组合和物理性质,保存和记录了燕山期构造在不同层次的变形样式和特征。通过对地表地质、地貌及构造特征的研究分析,初步总结出“分层收缩变形,垂向叠置增厚”的构造模式。应用平衡剖面法对近东西向收缩变形所造成的水平缩短与垂向加厚效应进行了定量估算,剖面复原表明,变形前、后隆起区总体水平缩短率约为 32.8%,垂向加厚使寒武系底部不整合界面在隆起区比鄂尔多斯盆地高出约5 km。强烈的冲断抬升和褶皱变形造成上部地壳横向缩短,垂向增厚,使原本垂向上有序叠置的地质体和不同层次构造形迹在空间位置上发生了较大变化。现在地表地质体的空间分布、北部和南部褶皱组合样式的差异,以及断裂沿走向的分段性,都是构造变形垂向分层性的表现形式,是后期隆升、剥蚀程度差异在地表造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253.
254.
Zhao  Kang  Zhou  Yun  Yu  Xiang  Yan  Yajing  Song  Yufeng  Wang  Junqiang  Suo  Tianyuan  Guo  Xiao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2021,30(5):3839-3852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 Depletion of shallow mineral resources caused by deep mining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and deep mining can increase safety accidents and geological hazards....  相似文献   
255.
利用1980—2012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中国气象局的最佳台风路径资料,研究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研究发现,北半球夏季925 h Pa经向风超过6 m/s的频数在澳大利亚东北部海域最高,达40 d/a。为此,确定澳大利亚冷空气侵入南北半球低纬的关键区为澳大利亚东北部所罗门海地区,并用该区域经向风风速定义了一个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强度指数。该指数与越赤道气流及赤道西风都有很好的相关关系,还与同期的SOI(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南方涛动指数)显著相关。当SOI偏低(高)时,关键区经向风风速偏强(弱)。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强、弱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位置的变化与季风槽的变化一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总数则无显著差异。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强年季风槽偏强偏东,热带气旋生成位置偏东偏南;而弱年季风槽偏弱偏西,热带气旋生成位置偏西偏北。低层涡度场、水汽输送、风垂直切变以及低纬地区对流活动的分布表明,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强年有利于热带气旋生成位置偏东、偏南;弱年偏西、偏北。  相似文献   
256.
利用全国(港澳台地区除外)1985—2013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各省份城镇化水平的演进态势及耕地数量的动态变化,并分不同时段测算各省份城镇化发展水平与耕地资源变动的耦合协调程度。结果表明:(1)1985年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整体上都呈现上升的变化趋势,东三省城镇化水平稳定上升但活力不足,西北多省份上升中波动较大,西南地区水平偏低。(2)全国耕地资源在20世纪80年代普遍减少,后期多省份有所增加,但京、津、沪、苏、粤等地的耕地面积一直在以一定的速率减少。(3)全国城镇化与耕地资源关系的协调度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较多地区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发展与耕地资源的协调度呈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257.
本文利用常规地面与高空观测资料、自动站逐时资料、NECP1°×1°再分析资料,对阿克苏地区2015年9月7日局地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此次暴雨的主要原因有(1)中尺度分析暴雨发生前阿克苏处于高能高湿不稳定区域;(2)08时至20时探空图中湿层、风向以及不稳定能量的突变预示了强对流天气的发生;(3)暴雨过程的大部分水汽是通过低层偏东气流输送,水汽的来源主要为孟加拉湾,其次北疆短波槽及蒙古槽也提供了少量水汽(4)锋区加强、垂直风切变增大、水平风速辐合提供了热力及动力条件,垂直速度伸展高度影响了对流云厚度及高度。(5)地面风速辐合触发对流,加之较好的地面热力条件以及一定的地形增益暴雨强度。(6)地面辐合线及偏东风输送位置影响暴雨落区。  相似文献   
258.
为了提高对黄土高原γ中尺度致洪暴雨预报和预警能力,利用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对2015年7月18日黄土高原发生的一次γ中尺度致洪暴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700~200 h Pa深厚低涡和低层切变是这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暴雨发生前暴雨区大气层结对流不稳定增强和对流有效位能的增长为强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暴雨发生前地面图上生成的湿焓高能中心、850 h Pa和700 h Pa等压面上生成的对流涡度矢量垂直分量高值中心和暴雨落区形成很好的对应关系;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中β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展加强对强降水有直接影响;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在雷达回波图上体现为多个对流单体组成的带状回波,影响暴雨区的对流单体回波中心强度50 d BZ,径向速度场分析表明γ中尺度气旋性辐合的生成和维持为暴雨的持续提供了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259.
An object-oriented framework called GIS and Hydrologic Information System Modeling Object (GHISMO) that is tightly coupled with a prototyp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is presented in this research. The proposed GHISMO framework is used to simulate a hydrologic system on the base of the storage-release concept and with multiple weather data such as gage and NEXRAD data.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ults of simulation for the Pleasant Run Creek and Little Buck Creek watersheds in Indiana (USA) demonstrate the method prospects.  相似文献   
260.
念青唐古拉山脉西段雪线高度变化遥感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其兵  康世昌  张国帅 《地理科学》2016,36(12):1937-1944
利用Landsat TM/ETM+/8 OLI和HJ1A遥感影像资料作为数据源,通过目视解译方法,提取念青唐古拉山脉西段雪线高度变化值,同时对研究区周边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其与冰川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2004~2013年北坡13条冰川和南坡15条冰川的雪线高度都呈升高的趋势;从整体上来考察,北坡雪线高度升高值为14 m/a,南坡升高值为4.9 m/a,北坡升高速度比南坡快;自1964年以来,研究区气温升高趋势显著,降水增加不明显,气候变暖是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北坡冰川比南坡冰川经历更大的物质负平衡,主要是由于气温的升高率北坡比南坡快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