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2篇
  免费   554篇
  国内免费   776篇
测绘学   475篇
大气科学   167篇
地球物理   448篇
地质学   1547篇
海洋学   256篇
天文学   54篇
综合类   156篇
自然地理   259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166篇
  2021年   171篇
  2020年   127篇
  2019年   189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193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200篇
  2012年   207篇
  2011年   168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55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61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Land use intensity is a valuable concept to understand integrated land use system, which is unlike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of analysis that often examines one or a few aspects of land use disregarding multidimensionality of the intensification process in the complex land system. Land use intensity is based on an integrativ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cusing on both inputs to and outputs from the land. Geographers' non-stationary data-analysis technique is very suitable for most of the spatial data analysis. Our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the northeast part of the Andhikhola watershed lying in the Middle Hills of Nepal, where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heavy loss of labor due to outmigration of rural farmers and increasing urbanization in the relatively easy accessible lowland areas has caused agricultural land abandonment. Our intention in this study was to ascertain factors of spatial pattern of intensity dynamism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relationships in the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ystem. High resolution aerial photo and multispectral satellite image were used to derive data on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In addition, field verification, information collected from the field and census report were other data sources. Explanatory variables were derived from those digital and analogue data. Ordinary Least Square(OLS) technique was used for filtering of the variables.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 model was used to identify major determining factors of land use intensity dynamics. Moran's I technique was used for model validation. GWR model was executed to identify the strength of explanatory variables explaining change of land use intensity. Accordingly, 10 variables were identified having the greatest strength to explain land use intensity change in the study area, of which physical variables such as slope gradient, temperature and solar radiation revealed the highest strength followed by variables of accessibility and natural resource. Depopulation in recent decades has been a major driver of land use intensity change but spatial variability of land use intensity was highly controlled by physical suitability, accessibility and availability of natural resources.  相似文献   
992.
松潘-甘孜造山带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重要组成单元,是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和羌塘块体的主要汇聚地区,主要由中生代浅变质沉积地层和一系列岩浆岩组成,记录了印支期以来块体之间的收敛汇聚等构造活动。其中,雅江残余盆地发育一套厚度巨大的中生代碎屑岩和岩浆岩地层组合,是研究松潘-甘孜造山带地质构造演化的理想地区之一。本文对川西甲基卡地区侏倭组的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测试,碎屑锆石U-Pb年龄存在四个峰值,分别为231~281Ma、424~502Ma、707~983Ma、1539~1850Ma,表明扬子克拉通西缘及松潘甘孜造山带南部至少经历了四期强烈的构造—岩浆热事件,这四期事件在三叠系沉积地层中有非常清楚的记录。231~281Ma的锆石来自东昆仑,这一年龄段的锆石最可能来自北部晚二叠世松潘洋向北俯冲于华北板块之下所形成的东昆仑岛弧花岗岩。424~502Ma的锆石来自北秦岭,代表了加里东期南秦岭与北秦岭和华北板块的拼合事件。722~983Ma的锆石来自扬子板块,这一年龄段的锆石最可能来自盆地东部新元古界拉伸系上扬子克拉通盆地向北西俯冲于华北板块之下所形成的南秦岭花岗岩,形成于...  相似文献   
993.
碳酸盐的溶解与保存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碳酸盐溶解作用对探索碳循环机制、理解全球气候变化机理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雅浦海沟南部附近海域108个表层沉积物和3个柱状沉积物样品中浮游有孔虫、底栖有孔虫和碳酸钙含量等变化特征分析了海底碳酸盐溶跃深度、补偿深度及其自中更新世以来的变化规律。表层沉积物碳酸盐含量、浮游与底栖有孔虫丰度、底栖有孔虫占有孔虫全群比例、底栖有孔虫群中胶结质壳比例等多种指标变化表明,本区现代碳酸盐溶跃面(carbonate lysocline depth, CLD)位于水深3800m附近,碳酸盐补偿深度(carbonate compensation depth, CCD)约为4800m。柱状样有孔虫溶解指数(foraminifera dissolution index, FDX)的变化表明,冰期碳酸盐溶解作用减弱,碳酸盐溶跃面和补偿深度变深;冰消期碳酸盐溶解作用增强,溶跃面和补偿深度变浅。位于现代溶跃面附近的柱状岩心碳酸盐含量呈现冰期高、间冰期低的"太平洋型"旋回特征,同时古生产力替代性指标的变化曲线与碳酸盐含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说明中更新世...  相似文献   
994.
实际的天然气水合物明显不同于冷泉碳酸盐岩样品。南海已有诸多冷泉碳酸盐岩的研究,针对具有水合物实际产出的神狐海域沉积物样品开展了GDGTs分析测试研究,试图为其成因、来源、AOM作用、生源等提供信息。研究结果表明:SH7B站位96.5~225.2 m的岩心样品中,传统指标总有机碳的δ13C值和C/N值对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赋存段的沉积物之生源输入指示效果不明显;GDGTs主要以类异戊二烯GDGTs为主,水合物赋存段(155~177 m)较非水合物赋存段,支链GDGTs相对百分含量明显增多,类异戊二烯GDGTs相对百分含量明显减少。BIT值进一步明确说明:水合物赋存段比非水合物赋存段,沉积物的陆源有机质输入明显增多。前人研究表明~6 Ma左右南海北部接受了较强的河流碎屑和季风碎屑输入,此次事件造成水合物赋存段(6.0~6.74 Ma)陆源有机质输入增多,结果导致沉积物颗粒粒度增大,孔隙空间增多。较粗颗粒物的大量注入可以改善储层物性,形成上细下粗的有利储集体系,从而为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提供良好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995.
雪峰造山带位于江南造山带西南段,呈自南往北由NNE→NE→EW向的弧形展布.笔者近几年来在区域地质调查和有关基础地质研究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雪峰造山带及邻区构造变形和构造演化方面存在的若干地质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新的认识或进展.(1)于雪峰造山带中段东部地区发现新的变形类型即大型膝褶带;造山带南段-中段在加里东期和早中生代均在NW-NWW向挤压下发生过显著的构造变形和隆升;溆浦-靖州断裂东、西两侧分别为区域雪峰推覆构造的根带和中带,变形强度以该断裂为界东强西弱;南段-中段东部在加里东运动和早中生代构造运动中均具有背冲构造样式,但早中生代背冲构造的中轴相对加里东期向西迁移20~25km以上.雪峰造山带北段西部也具背冲构造样式,加里东期逆冲推覆强度和隆升幅度明显大于南段-中段,暗示加里东运动区域挤压应力方向为SN向.(2)前人于沅麻盆地东部及东侧外围地区厘定的多个“飞来峰”实为与逆冲断裂和正断裂有关的断夹块.(3)沅麻盆地中新生代经历了中三叠世晚期印支运动中区域NW-NWW向挤压、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区域SN向挤压、中侏罗世晚期早燕山运动中NWW-近EW向挤压、早白垩世区域NW-SE向伸展、晚白垩世SN向伸展、古近纪中晚期NE向挤压以及古近纪末-新近纪初NW向挤压等7期构造事件,其中多数事件在靖州盆地断裂与节理变形中同样得到反映.(4)详细的构造解析确证湘东南印支运动挤压应力方向为NWW向、构造线走向为NNE向,否定了近年来部分研究者提出的该地区SN向挤压观点.(5)湘中盆地西部构造变形的运动学特征为自北西向南东逆冲,而不是前人所认为的自南东向北西逆冲;盆地西部向SE逆冲主要与雪峰造山带东缘向SE逆冲以及城步-新化岩石圈断裂向西俯冲有关.(6)雪峰造山带以西、齐岳山断裂以东褶皱带内的桑植-石门复向斜具“复杂褶皱”样式,沿河地区褶皱为典型隔槽式褶皱;提出褶皱变形主要受区域水平挤压作用下原地基底和盖层的收缩及其导生的滑脱和逆冲控制,这一新的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前人雪峰西推模型难以解释的几个重要地质事实.(7)新元古代中期雪峰造山带经历了880~820Ma的岛弧岩浆作用、820~810Ma的弧-陆碰撞、810~800Ma的后碰撞以及800~630Ma的裂谷盆地等4阶段演化过程,其中裂谷盆地早期板溪期和晚期南华冰期的界线年龄为720Ma,而不是一般认为的780Ma或760Ma.(8)钦杭结合带对应于武陵期古华南洋,湖南境内该带与扬子陆块的分界可能沿浏阳南桥-新化-隆回-城步一线(浏阳-城步汇聚带),与华夏陆块分界可能沿川口-常宁-双牌一线(川口-双牌汇聚带).(9)雪峰造山带及其东侧加里东期花岗岩为后碰撞S型花岗岩,可分为早志留世(约430~445Ma)和志留纪末-泥盆纪初(410Ma左右)两期,分别与奥陶纪末-志留纪初的北流运动和志留纪后期的广西运动有关;城步-新化断裂以东经历了北流运动和广西运动两期变形及早、晚两期花岗质岩浆活动,断裂以西仅经历广西运动变形及晚期花岗质岩浆活动;城步-新化断裂以东志留系的缺失为沉积缺失.(10)印支期花岗岩主体为晚三叠世后碰撞S型花岗岩,与中三叠世后期印支运动陆内强挤压变形有关,表明印支运动强度不大的观点难以成立.(11)湘东南晚三叠-早侏罗世盆地不是前人所认为的挤压类前陆盆地,而是区域SN向挤压下先期(印支运动)NNE向断裂产生EW方向伸展形成的拉张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靖州盆地是挤压类前陆盆地,而不是前人所认为的走滑拉分盆地.  相似文献   
996.
道路密度信息广泛应用于景观分析、路网规划、城市边界提取与道路网综合等领域。提出了一种道路密度分区方法,该方法首先生成道路交叉点和端点的Voronoi图,然后运用Gi*提取局部的Voronoi单元面积的高值聚集区与低值聚集区,最后将95%置信度下的高值区域和低值区域对应的相邻Voronoi单元合并。对Google地图上14级、13级和12级香港的道路网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生成的密度分区大致反映了道路网的疏密,并较好地反映了选取前后各区域道路密度的对比规律。将本文方法与网格密度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方法优于网格密度法。  相似文献   
997.
熊秋伟    陈建林    许继峰    黄丰    陈雪峰  曾云川    雷鸣   《地质通报》2015,34(09):1645-1655
作为拉萨地块南部形成时代最早的火山岩,叶巴组火山岩对于确定新特提斯洋的俯冲过程及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前的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前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叶巴组火山岩是一套岩性由基性到酸性连续的、具有岛弧地球化学特征的火山岩。目前在叶巴组火山岩中只有酸性岩获得了精确的锆石U-Pb年龄,显示其形成时代为早侏罗世。然而对叶巴组中基性火山岩目前尚无精确的年代学报道。另外,有关叶巴组火山岩形成的动力学背景,目前还存在争议。对拉萨地块南部得明顶地区的叶巴组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研究,获得其锆石U-Pb年龄为188.8±1.8Ma,表明与酸性火山岩形成时代一致。得明顶地区叶巴组火山岩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其具有类似于岛弧火山岩的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部分样品具有Sr及Eu(δEu=0.75~0.83)的略微异常。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叶巴组火山岩很可能形成于大陆边缘弧,其形成与新特提斯洋的北向俯冲有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998.
云环境下的时空数据小文件存储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环境下的网络应用中存在着海量的时空数据小文件针对HDFS处理小文件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用户访问规律与数据自身属性的数据处理方案 该方案将用户访问转化为数据请求序列根据数据的时空属性提取并构建特征序列通过模板匹配找到用户在不同访问模式下的特征模板发现模板内文件之间的访问相关性合并相关文件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有效地提高了系统对小文件的存储读取效率减小了网络应用的响应时间  相似文献   
999.
以南海西南巽他陆坡CG2岩心为材料,通过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壳体的δ18O和Mg/Ca重建了近24ka以来的表层海水温度(SST)和盐度(SSS),结合浮游有孔虫定量统计数据分析了末次盛冰期(LGM)以来南海西南海区上部水体环境的演化特征。研究表明,在YD、H1、8.2ka冷事件期间,巽他陆架海区盐度变高,浮游有孔虫暖水种丰度减少,温跃层变浅。相比其他开放大洋站位末次冰消期的缓慢变暖,南海西南海区Bølling早期以及YD事件后期升温迅速,且H1期间具有明显的降温,是典型的"格陵兰式"升温,可能南海受东亚季风的影响强烈。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造成了海水盐度频繁的波动,在H1、YD期间,东亚夏季风突然减弱,盐度变高,B/A暖期夏季风增强,盐度变低,比较发现在这些气候事件期间,东、西太平洋站位的盐度变化特征几乎是一致的。LGM以来热带西太平洋海区的上层海水环境变化,与热带辐合带(ITCZ)的纬向移动及其相关的东亚季风异常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2009—2013年天津地区205个自动气象站的逐时降水资料, 分析了天津地区降水的基本空间分布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1)天津地区降水小时数及小时平均降水强度空间差异明显, 高值区分别位于蓟县北部山区、市区西北侧、滨海新区中南部; (2)天津中北部地区累积降水量峰值主要出现在23—03时, 南部地区则出现在17—19时和04—08时, 降水频次峰值基本都出现在00—09时, 降水强度峰值与累积降水量峰值出现时间类似, 11时为降水强度低谷出现时间; (3)全市傍晚至午夜的降水频次明显较凌晨偏少, 长持续时间(10 h以上)的最大降水易出现在凌晨至清晨, 短时降水(1~4 h)的最大降水易出现在傍晚至午夜; 13—24时多数时次, 无论降水量、频次还是降水强度市区均较其周边地区和沿海地区偏多偏强, 而凌晨多数时次, 市区则以偏少偏弱为主; (4)始于下午至傍晚的降水多为短时降水, 而始于傍晚至凌晨的降水持续时间普遍较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