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8篇
  免费   563篇
  国内免费   877篇
测绘学   392篇
大气科学   314篇
地球物理   425篇
地质学   1501篇
海洋学   454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230篇
自然地理   194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207篇
  2021年   265篇
  2020年   186篇
  2019年   233篇
  2018年   221篇
  2017年   199篇
  2016年   198篇
  2015年   212篇
  2014年   213篇
  2013年   174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3 毫秒
971.

The serpentinized peridotites overlying the subducted zones in the Izu-Bonin-Mariana (IBM) arc system have been interpret as the cause of the low-velocity layer identified beneath the IBM froearc, in turn few earthquakes occurred along the plate boundary. Chrysotile, which is a low temperature and highly hydrated phase of serpentine with low frictional strength, has been suggested as the low velocity material in the serpentinized peridotites, besides, brucite is inferred to be likely conducive to stable sliding. However, such idea encounters challenging in our serpentinized peridotites from the southern Mariana forearc, which absent both the above minerals. The presence of talc, which characterized by its weak, low-friction and inherently stable sliding behavior, provides new clue. Here we report the occurrence of talc in serpentinized peridotites collected from the landward trench slope of the southern Mariana forearc. We infer that talc is mainly forming as a result of the reaction of serpentine minerals with silica-saturated fluids released from the subducting slab, and talc also occurs as talc veins sometimes. Due to its unique physical properties, talc may therefore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aseismic slip in the IBM subduction zone.

  相似文献   
972.
973.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was used for analysis of raft foundation design in high-rise building. Compared with other conventional methods, this method is more adapted to the practical condition since both superstructure stiffness and soil conditions were considered in calculation.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by example show that the base reaction is more uniform and the maximum reaction decreases obviously. Accordingly, the raft foundation design is more economic without any loss of security for high-rise building.  相似文献   
974.
风蚀地貌形态与过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辨析了雅丹、风蚀坑等主要风蚀地貌的概念,雅丹是典型的风蚀正地貌形态,通过回顾雅丹地貌形态与过程的研究历史与进展,发现目前对其发育过程的认识尚不清楚,并且只关注了对残存土墩的观测和分析,没有充分重视凹槽的形态动力学过程;风蚀坑是典型的风蚀负地貌形态,特别是草原景观转变为沙地景观的临界阈现象,目前已经对独立风蚀坑的形态、气流特征、沉积物粒度以及植被演替过程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但由于风蚀坑形态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由单因素观测转向综合分析其形态动力学过程.认为对风蚀过程机理及其模拟的研究中,在利用风洞模拟实验、野外观测等手段对风蚀过程微观尺度进行研究的同时,也需要加强通过遥感和GIS手段从景观尺度对风蚀地貌发展变化过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75.
脱镁叶绿素对浮游植物吸收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7年6月期间对大连湾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脱镁叶绿素对浮游植物吸收特性的影响。由实测数据及相关文献推断出脱镁叶绿素蓝光和红光吸收峰分别位于412和670nm波段,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脱镁叶绿素和叶绿素a的比吸收系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12nm波段脱镁叶绿素的比吸收系数远大于叶绿素a;440nm波段,叶绿素a的比吸收系数略大于脱镁叶绿素;670、675nm波段,叶绿素a的比吸收系数约为脱镁叶绿素的3倍。随脱镁叶绿素占色素总浓度比例的增大,浮游植物吸收曲线上蓝光吸收峰偏离440nm波段,逐渐向412nm波段靠近,并得到蓝光波段吸收峰的高度由脱镁叶绿素浓度决定,而红光波段吸收峰的高度由叶绿素a浓度决定。色素浓度与吸收系数进行乘幂函数拟合分析表明,412、440nm波段吸收系数与脱镁叶绿素浓度拟合相关性高于叶绿素a,而675nm波段相反。  相似文献   
976.
Cd2+胁迫对6株微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d2+胁迫不同时间(24h、48h、72h和96h)后,6株微藻(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Tahitian Isochrysis galbana、小球藻Chlorella sp.、微绿球藻Nannochloris oculata、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us pluvialis和塔胞藻Pyramidomonas sp.)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变化情况.测定的主要参数有:PSII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PSII的潜在活性(Fv/Fo)、PSII的实际光能转化效率(Yield)、相对光合电子传递效率(rETR)、细胞密度和叶绿素相对含量.研究结果表明,Cd2+胁迫下6株微藻的荧光参数Fv/Fm、Fv/Fo、Yield、rETR、细胞密度和叶绿素相对含量均与Cd2+浓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均随着Cd2+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胁迫时间对各荧光参数也有显著影响.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绿色巴夫藻的Fv/Fm、Yield和rETR逐渐下降,Fv/Fo先下降后上升,至72h时又有所下降;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和微绿球藻的Fv/Fm、Fv/Fo、Yield和rETR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均逐渐下降;小球藻和雨生红球藻的上述荧光参数先下降,之后分别在48h和72h时逐渐上升;塔胞藻的上述荧光参数则先上升后下降.在Cd2+胁迫下,6株微藻细胞密度和叶绿素相对含量也显著降低,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细胞密度和叶绿素相对含量下降的幅度也逐步增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6株微藻的叶绿素相对含量与细胞密度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细胞密度计算出来的Cd2+对6株微藻96h的半抑制浓度(96h-EC50)分别为绿色巴夫藻(151.538μmol/L),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14.161μmol/L),小球藻(17.150μmol/L),微绿球藻(3.498μmol/L),雨生红球藻(15.205μmol/L),塔胞藻(19.722μmol/L),因此6株微藻对Cd2+的耐受性大小顺序为:绿色巴夫藻>塔胞藻>小球藻>雨生红球藻>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微绿球藻.  相似文献   
977.
在第一类非线性回归模型中,经常出现病态问题,它严重影响计算结果的精度。提出了一种引入模型误差求解部分参数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改变病态性质,提高对部分参数的求解精度。通过算例来检验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并探讨它的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978.
一种确定岭估计参数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岭估计是从减小均方误差的角度出发而提出的一种有偏估计方法,但是如何确定岭参数目前没有一个公认的良好方法。提出了一种如何确定岭参数的方法,并用算例验证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79.
二百年来黄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生物标志物记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位于南黄海的柱状样10694进行了生物标志物分析,利用其生物标志物含量及比例变化重建了黄海过去210 a来的浮游植物生产力及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0694站位在过去100 a来生产力有上升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过去40 a来尤为明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在过去100 a中有硅藻比例上升-甲藻比例下降的趋势.通过与近期历史资料的对比,得出初步结论:黄海过去100 a生产力上升及硅藻比例增加主要是与东亚冬季风和ENSO增强有关.结果表明,可以用生物标志物法重建过去百年来中国近海生态变化,并可以初步区分自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近海生态系统演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0.
利用结构光提取目标表面三维信息,对被测目标进行检测,是各种检测系统中常用的方法。由于激光具有方向性好,光能分布集中等优点,所以很多检测系统都采用激光作为检测光源。本文在分析了线型激光图像特征的基础上,针对旋转件在线同轴度检测系统所采用的红色激光条纹图像提出了一种精确、快速、稳定的激光线提取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