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3篇
  免费   213篇
  国内免费   288篇
测绘学   126篇
大气科学   142篇
地球物理   161篇
地质学   502篇
海洋学   175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13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内蒙古锡林浩特—东乌旗剖面壳幔电性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二连—东乌旗贺根山一带成矿构造环境,提供矿产资源勘查、预测、评价的地质背景依据,跨贺根山和锡林浩特板块缝合带一线布设了26个超宽频带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点,点距3~6 km,剖面长度100 km,在对获取的资料采用Robust变换、互参考处理的基础上,定性分析了视电阻率和相位曲线、二维偏离度、电性主轴,并采用二维共轭梯度反演技术,解剖了沿剖面120 km深度的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特征.反演结果表明,沿剖面以贺根山和锡林浩特缝合带为界分为壳幔结构差异较大的四大构造单元:锡林浩特缝合带南壳内高导层埋深约在25 km,存在深达90 km的高阻块体;贺根山缝合带北壳内高导层埋深约15 km,莫霍面埋深约在50 km;两缝合带之间没发现壳内高导层,地壳表现为相对完整的高阻体;贺根山缝合带为两条岩石圈断裂控制,宽度约15 km,分布有串珠状局部南倾的高导体和上地幔局部隆起,下地壳底界约在25 km,上地幔高导层深度约在55 km,古亚洲洋壳向南俯冲迹象明显;锡林浩特缝合带盖层下宽度约6 km,与壳内高导层连通.缝合带位置均具备壳、幔源物质向上运移的通道,其控制的次级断裂构造系统具备成矿流体聚集、运移、沉淀成矿的有利条件,具备良好的成矿远景.  相似文献   
142.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烃源岩二次生烃范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多旋回叠合盆地,下古生界烃源岩具有典型的二次生烃特征.当前关于二次生烃的研究集中在通过热模拟方法认识生烃机理和模式等方面,关于典型盆地二次生烃发生范围、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在认识塔里木盆地构造背景和热演化规律的基础上,选取不同构造单元具有代表性的50余口井,利用Basin Mod 1D盆地模拟软件对多口井进行烃源岩成熟史模拟,结合现有的镜质体反射率数据,研究奥陶系和寒武系烃源岩是否存在二次生烃以及二次生烃发生时期和规律.综合分析单井模拟结果发现,奥陶系烃源岩二次生烃发生范围分布在沙雅隆起、卡塔克隆起中部和古城墟隆起西端,寒武系烃源岩二次生烃发生范围分布在沙雅隆起、巴楚隆起和卡塔克隆起中部.不同构造单元二次生烃开始的时间不同.二次生烃生烃史受盆地构造-热演化史控制,且对油气藏形成和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3.
通过对赛里木湖天然水体化学成份的分析,确定了水化学类型及平面分布特征,湖水属中高度矿化水,硬度较大,pH偏碱,溶解氧丰富。水化学类型为硫酸盐镁组Ⅱ型(SⅡMg)。本文还对该湖水质及营养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得出以Ⅱ类水体为主,中度营养化的评价结论,基本符合景观、娱乐、渔业等多种用途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4.
井下钻探是煤矿日常生产中获取地质资料及消除安全隐患的技术手段。而现阶段煤矿生产中施工的钻孔多不进行钻孔轨迹测量,造成地质资料误判、安全措施客观上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为根本解决这一问题,根据钻孔轨迹测量原理研发出基于航姿参考系统的电磁波无线随钻轨迹测量系统。该系统具有成本低、方便应用的特点,且能满足无线随钻测量的要求。井下实验证明,该系统可以高效地完成随钻钻孔轨迹测量,提高钻进效率。  相似文献   
145.
信迪  刘京  李雷  冉丽  宋学信 《地质通报》2014,33(2-3):299-307
巴布亚新几内亚西部Fubilan山奥克泰迪矿床是一个世界级铜金矿床,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新几内亚造山带的巴布亚褶皱带。该矿床的铜金矿化赋存于Fubilan二长斑岩及其周边的磁铁矿夕卡岩和硫化物夕卡岩中。矿石类型以原生硫化物矿石为主,金属矿物包括磁铁矿、黄铁矿、磁黄铁矿、白铁矿、黄铜矿、斑铜矿等。蚀变类型包括夕卡岩化、钾化、泥化和青盘岩化。矿床氧化次生富集带发育,表生矿石矿物为蓝辉铜矿、辉铜矿、自然铜、铜蓝和银金矿。成矿作用主要受区域构造、侵入杂岩体、Darai组灰岩地层、断裂等因素的控制。根据矿床的主岩、矿石特征、蚀变特征和控矿因素,认为该矿床成因类型属于较为典型的夕卡岩—斑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146.
地震滑坡危险性概念和基于力学模型的评估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大陆地区运用基于力学模型的Newmark位移分析方法开展地震滑坡危险性定量评估,尚处在起步阶段.为了进一步明确地震滑坡危险性概念和改进推广基于力学模型的评估方法,首先阐明了狭义的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估与震后反演评估的关系; 同时为了应对地震应急、震后重建及潜在地震条件下的不同评估需求,初步提出了广义的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框架.随后申述了基于Newmark位移分析的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方法的理论基础、方法分类及最新进展,并以汶川地震滑坡危险性快速评估为例,剖析了目前影响评估有效性的不确定性及空间数据质量等问题,指出了基于力学模型的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方法的改进方向.建议开展潜在地震及其诱发滑坡危险性的耦合评估,建立适用于我国大陆地区地震滑坡位移分析的经验模型,以便为国家层面的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服务.  相似文献   
147.
研究台风过境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是系统认识强天气过程下海洋响应问题的重要内容,对于防灾减灾、远洋运输等具有积极的意义。基于混合坐标海洋环流模式(Hybrid Coordinate Ocean Model, HYCOM)数据,结合Aqua卫星搭载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传感器数据,研究了慢速移动的台风“巴蓬”(1929号)过境对南海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以及水体垂向温盐结构和流场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台风“巴蓬”过境期间,波高由3 m增加至9 m,海表流速由0.3 m/s增加至0.7 m/s,台风周围最大流速甚至超过1.8 m/s;台风过境后,海表温度由原25.8 ℃下降至24.9 ℃。在台风影响下,水体垂向混合增加,混合层深度增加近15 m,从23 m到38 m。混合层内上部温度降低、盐度略微增加,下部温度升高、盐度降低;上层水体流速增加,方向偏转近90°,流速变化幅度由表及底逐渐减小。台风过境后3天内,由于温度降低、光照减弱,并且垂向混合增强补充的营养盐仍未被浮游植物充分利用,因此,叶绿素浓度并未快速升高,而是呈现短期内浓度微增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8.
雷琼地区火山岩的钾-氩同位素年龄测定和古地磁极性研究表明,新生代在该地区的岩浆活动一直很强烈。火山岩的生成年代不晚于中新世晚期,至更新世岩浆活动尤为强烈。 研究也表明中新世晚期以来这里的地球磁场极性变化规律与近期发表的地磁极性年表大体相符,并肯定了数个尚有争议的短期极性事件的存在。年代为0.58±0.13Ma的反极性火山岩的资料肯定了安比拉(Emperor)事件的存在。研究还证实了布容/松山极性时界线之下和哈拉米洛极性亚时之上有一短期的极性事件,其年代约为0.78±0.03Ma.在奥尔都维和哈拉米洛极性亚时之间存在有另一正极性事件,这可能相当于吉尔萨(Gilsa)事件。  相似文献   
149.
黄鑫  王妙月 《地球物理学报》1989,32(03):319-328
本文以射线的折射和反射定律为基础,采用阻尼最小二乘法(在CT技术中,常称为SIRT算法)和单井单侧多偏移距的反射资料以及地面反射资料,研究反射波层析成象技术对二维弯曲界面的成层结构进行重构的情况。数字模拟试验表明,本文提出的逐层成象方法对透镜体和尖灭地层的成象颇为有效,反演结果对误差扰动是稳定的。 本文所述的成象方法及处理技术可推广到只用地面反射资料进行地层重构的情形。  相似文献   
150.
中俄朝毗邻地区古吉黑造山带岩石及年代记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新近查明的岩石及年代记录揭示,中俄朝邻域古吉黑造山带的基底是由约1000Ma的构造、岩浆、变质、成矿等耦合事件拼接的Rodinia超大陆的部分所组成.阿森特-兴凯期造山作用代表了本区对Rodinia的裂解(约始于900Ma)至冈瓦纳-劳伦超大陆拼合(545~525Ma)的积极响应,并属古亚洲洋的重要发展阶段.加里东构造旋回(440~425Ma),早华力西构造旋回(350Ma),晚华力西-早印支构造旋回(250~230Ma),完成了古亚洲洋向古特提斯洋(海)的转换,实现了古欧亚大陆的形成,是对Pangea古陆聚合的积极响应.特别是早印支旋回,形成了"陆陆拼贴-陆内俯冲-造山带崩塌"连续过程的完整的岩石及年代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